陕西省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1:33: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  )
①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③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犯朝鲜,干涉朝鲜内战,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朝鲜政府请求,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此②③④正确,①朝鲜内战爆发是朝鲜国家内部事务,中国不会干涉朝鲜内战,不合题意;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考查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史实,是对学生识记能力的检测,解题关键要识记并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意义,了解战争的结局及涌现的英雄人物。
2.下图是1951年1月6日某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他领取此证是依据(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根据题干文字材料“1951年1月6日某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土地改革,领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故A项正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没有关联,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结合,考查了土地改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基本知识,是基础识记能力的检测,解答此题关键是掌握熟练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3.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又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被称为“三大改造”,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途径是(  )
A.走集体化道路 B.供销合作社
C.一大二公 D.公私合营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农民的集体所有制,这种改造,是通过合作化途径,走集体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成立的供销合作社与农业改造没有关键,排除B;
“一大二公”是指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考查的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基础识记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要掌握三大改造的基础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同日,《人民日报》刊登这篇通讯,并发表社论,号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孔繁森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王进喜,不符合题意;
C.邓稼先,不符合题意;
D.孔繁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5.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增强企业活力 B.调整工业布局
C.鼓励租赁经营 D.实行“赎买”政策
【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 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让企业拥有自主权,进而增强企业活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调整工业布局,不符合题意;
C. 鼓励租赁经营 ,不符合题意;
D.实行“赎买”政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6.下图邮票发行于2015年。图中所示价值观念推动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D.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提炼题干信息“中国梦”“推动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梦”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思想核心目标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对外开放新格局,建国之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此三项均早于题干信息,排除AC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文字图片材料试题,考查了“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相关知识,是识记能力的检测,解答此题关键是掌握“两个一百年’的基础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7.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9年,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由此可知,港澳回归于(  )
A.19世纪9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C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和1999年属于20世纪90年代,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时间,再结合对时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的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知道世纪和年代的计算。
8.中共二十大强调,我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完成祖国统一。由此可知,我们的对台策略是(  )
A.“一国两制” B.反“独”促统
C.武力解决 D.一个中国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共二十大强调,我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完成祖国统一,由此可知,我们的对台策略是反“独”促进祖国统一,即反“独”促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一国两制”,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武力斗争,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一个中国,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非洲兄弟跳起了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与这一场景相关的是(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1955年万隆会议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1979年中美建交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抗美援朝的胜利,不符合题意;
B.1955年万隆会议,不符合题意;
D.1979年中美建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79年,是主权型外交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是经济发展型外交阶段;现在开始步入的新阶段是大国责任型外交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D.中国应对国际事务担负主要责任
【答案】C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方位外交
【解析】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主权型外交、发展型外交、责任型外交,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反映出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不符合题意;
B.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应对国际事务担负主要责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依据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
11.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复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下列关于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
①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茎断
②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③捍卫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④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①②④说法正确。
C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
12.漫画《三代人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已步人发达国家行列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人民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C.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可以看出,从爷爷肩挑,到爸爸开着拖拉机,再到从电脑上赶集,这是赶集的变化,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已步人发达国家行列 ,不符合题意;
B. 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不符合题意;
D. 人民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即图片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哪一事件?(2分)
(2)在党和国家土地政策的法规指导下,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出现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3分)
(4)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当时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采取措施后有何影响?(3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农村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2分)
【答案】(1)土地改革
(2)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①对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②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问题:粮食短缺,生活贫困;
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要符合国情,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能够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农民正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图二农民丈量分配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土地改革。
(2)根据材料二“1953-1956年,B农业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阶段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根据材料二“1958-`978,C人民公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主要有:①对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②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根据材料三“ 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农村存在严重的粮食短缺,生活困苦;为此,安徽凤阳小岗村最先实行生产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本小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关键是抓紧农村政策的调整原则为核心,言之有理即可;比如农村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能够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故答案为:
(1)土地改革。
(2)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①对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②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问题:粮食短缺,生活贫困; 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要符合国情,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能够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为材料综合分析运用,考查的是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考点信息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基础知识,注重了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的检测,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相关基础史实,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到2013年全国建立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材料二: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香港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都是李鸿章!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1988年1月,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激动地高呼:“到家了!” 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致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制度实行的历史意义。(4分)
(2)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对收回香港问题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时机成熟了”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中图片现象的出现与台湾当局的哪一政策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二共识”的具体内涵。(4分)
【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态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坚决收回香港。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认同。
(3)台湾当局的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回归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 对维护民族团结 、 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坚决收回香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在时机成熟了的原因是 中国改革开放后 ,综合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认同;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这与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含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 , 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
故答案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态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坚决收回香港。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认同。
(3)台湾当局的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5.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2分)
【崭露头角】
材料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力量,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
——摘编自《永远铭记那场伟大的胜利》
【科技助攻】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委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编自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外交突破】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全方位外交,中国成功从大国外交转向强国外交,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立足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在建立大国外交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中国更加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摘编自《新中国70年外交的三个历史性阶段及其成就》
(1)材料一图片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分)
(2)材料二图片中"我国第一颗氢弹"于哪一年爆炸成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建立大国外交关系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4分)
【答案】(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史意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氢弹:1967年;影响:“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
【知识点】抗美援朝;“两弹一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即进行抗美援朝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依据材料一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
故答案为:(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史意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氢弹:1967年;影响:“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  )
①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③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④
2.下图是1951年1月6日某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他领取此证是依据(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又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被称为“三大改造”,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途径是(  )
A.走集体化道路 B.供销合作社
C.一大二公 D.公私合营
4.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同日,《人民日报》刊登这篇通讯,并发表社论,号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孔繁森
5.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增强企业活力 B.调整工业布局
C.鼓励租赁经营 D.实行“赎买”政策
6.下图邮票发行于2015年。图中所示价值观念推动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D.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7.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9年,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由此可知,港澳回归于(  )
A.19世纪9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8.中共二十大强调,我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完成祖国统一。由此可知,我们的对台策略是(  )
A.“一国两制” B.反“独”促统
C.武力解决 D.一个中国
9.非洲兄弟跳起了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与这一场景相关的是(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1955年万隆会议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1979年中美建交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79年,是主权型外交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是经济发展型外交阶段;现在开始步入的新阶段是大国责任型外交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D.中国应对国际事务担负主要责任
11.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复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下列关于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
①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茎断
②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③捍卫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④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漫画《三代人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已步人发达国家行列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人民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哪一事件?(2分)
(2)在党和国家土地政策的法规指导下,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出现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3分)
(4)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当时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采取措施后有何影响?(3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农村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到2013年全国建立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材料二: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香港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都是李鸿章!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1988年1月,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激动地高呼:“到家了!” 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致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制度实行的历史意义。(4分)
(2)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对收回香港问题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时机成熟了”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中图片现象的出现与台湾当局的哪一政策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二共识”的具体内涵。(4分)
15.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2分)
【崭露头角】
材料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力量,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
——摘编自《永远铭记那场伟大的胜利》
【科技助攻】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委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编自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外交突破】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全方位外交,中国成功从大国外交转向强国外交,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立足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在建立大国外交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中国更加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摘编自《新中国70年外交的三个历史性阶段及其成就》
(1)材料一图片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分)
(2)材料二图片中"我国第一颗氢弹"于哪一年爆炸成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建立大国外交关系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