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两块浮雕,把它们标记在年代尺上,可以看出其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国民革命的历史洪流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C.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D.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
【答案】B
【详解】根据年代尺可知,第一幅图反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幅图反映了1949年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因此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渡江战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排除C项;1927年到1937年属于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排除D项。故选B项。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展示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此处“钢少气多”中的“气”凸显的是( )
A.大力协同、勇于创新的民族力量 B.向死而生、勇往直前的民族大义
C.团结向前、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 D.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民族智慧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所以此处的“气”凸显的是为保家卫国而向死而生、勇往直前的民族大义,B项正确;大力协同、勇于创新的民族力量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体现,排除A项;团结向前、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精神,排除C项;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民族智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3.“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政策的变化立足于( )
A.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 B.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
C.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 D.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
【答案】D
【详解】材料信息“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说明不同时期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立足于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D项正确;“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无法解释“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排除B项;“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我国从2021年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关于我国的“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自1956年开始实施 B.“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是世界上最早的五年建设计划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工业化迈进,B项正确;“一五”计划自1953年开始实施,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我国的“一五”计划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五年建设计划,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排除D项。故选B项。
5.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的含义是指( )
A.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 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且开始于1958年,排除B、C项。故选D项。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图中三位英雄人物的纪念馆相继建成,他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A.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B项正确;同仇敌忾、国际主义体现的是抗美援朝精神,排除A项;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排除C项;崇尚法治、健全民主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7.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与题干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不符,排除C项;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与题干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1979—1982年,国家意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不是截然对立的;1983—1986年,中央政府召开多次会议,定位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7年到1992年,中国经济管理的原则调整成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由此可见,我国( )
A.综合国力持续得到增强 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答案】C
【详解】据材料“1979—1982年,国家意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不是截然对立的……1987—1992年,中国经济管理的原则调整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央政府对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知逐步深化,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未体现综合国力持续得到增强,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没有涉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9.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时代,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们国家(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C.开放了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和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按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履行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D项正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1984年我国开放了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0.习近平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的
③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④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首先是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然后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最后是内地全方位开放,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④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正确,D项正确;ABC总结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
11.我国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近1亿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表明我国( )
A.开始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B.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到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近1亿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可知,截止2020年,我国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说明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地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项正确;开始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是在改革开放后,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我国的对外开放,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我国现代军事建设方面的史实,无法得出走新时代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2.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民族管理制度,使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纪元。该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主集中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历史,开辟了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纪元。据题干“提出了新的民族管理制度,使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纪元”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排除D项。 故选B项。
1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下列语句能准确描述这一史实的是( )
A.“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B.“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C.“同心掬得满庭芳”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可知,材料强调各族人民一起努力,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心掬得满庭芳”强调一起努力得到好的结果,C项正确;“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强调自古以来友善的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排除A项;“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出自唐朝李世民 《晋宣帝总论》,意思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排除B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用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寻求共识,以相互尊重的方式来化解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14.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等九个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于大湾区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C.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D.香港、澳门开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排除A项;两岸关系指的是大陆与台湾,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5.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九二共识’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人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政策,排除A项;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排除B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征程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所以这些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③④②①,C项正确;而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关于台湾问题,习近平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我国提出了(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带一路”战略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我国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当今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民族政策,排除C项;“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排除D项。故选A项。
18.倘若为下面这组图片制定解说词,最合适的是( )
A.蓝天卫士、伟大复兴 B.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C.海上盾牌、捍卫主权 D.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准备下潜的核潜艇、辽宁舰、歼-20战机”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D项正确;“蓝天卫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任务,与“核潜艇”“辽宁舰”无关,排除A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反映的是民族问题,图片无法体现,排除B项;“海上盾牌”与“核潜艇”“辽宁舰”有关,与“歼-20战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从2012年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到2022年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中国航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历史性跨越,昂首阔步迈入“三航母时代”。这表明我国( )
A.“863计划”已完成 B.国防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C.科技强军已实现 D.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航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历史性跨越,昂首阔步迈入三航母时代”和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伍,海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海军建设属于国防建设的一部分,B项正确;“863计划”指的是1986年三月,国家确定了863计划,推动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排除A项;科技强军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排除C项;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0.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他们的团结。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该论述旨在( )
A.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团结的重要性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毛泽东多次强调:‘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他们的团结。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论述旨在强调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的重要性,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同世界人民团结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布局,排除BD项;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独立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21.尼赫鲁曾评价说:“今天的亚洲不再是被动的了,它已经不再是个卑躬屈膝的亚洲了。今天的亚洲是有活力的,亚洲是充满了生气的。”下列事件与尼赫鲁的评价有关的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华盛顿会议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亚洲今天不再是被动的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亚洲了。今天的亚洲是有活力的,亚洲是充满了生气的。”可知,材料反映了亚洲国家的在努力谋求独立自主发展,并且充满活力生气,结合所学可知,尼赫鲁评价的是万隆会议。印度总理尼赫鲁是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独立自主探讨自身发展的国际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此后,有大量的亚非国家赢得独立,A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巴黎和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目标是削弱德国,以建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一战之后,华盛顿会议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
①万隆会议 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尼克松访华 ④中日建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①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①不符题意;②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③符合题意;1972年中日建交,④符合题意。选择D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队应邀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三个月后,基辛格访华,双方发表了有关尼克松总统访华的联合公报。据此可知( )
A.尼克松访华结束意识形态对抗 B.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美关系开始出现转机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队应邀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三个月后,基辛格访华”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美国乒乓球队应邀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和基辛格访华使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D项正确;题干内容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不能得出尼克松访华结束意识形态对抗和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的影响,排除AB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体系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举措旨在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打破美苏的核垄断,B项正确;20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1995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提出,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25.我国物理工程师罗健夫研制了第一台“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重大贡献;光学科学家蒋筑英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解决了许多光学研究的关键性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两人均被授为全国劳动模范。以下的劳模精神与两位科学家最相吻合的是( )
A.崇尚劳动 B.敬业守信 C.敢于创新 D.艰苦奋斗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物理工程师罗健夫研制了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光学科学家蒋筑英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解决了许多光学研究的关键性难题”可知,我国两位科学家的科技成就,都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具有开创性,体现了他们的敢于创新的精神,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敢于创新的精神,而非崇尚劳动,排除A项;敬业守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初期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
14分,共50分)
2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数据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三 如下图。图A 图B 图C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1)材料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方面即可)(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3分)
(3)图片A、B、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事件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3分)
【答案】(1)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建设者的辛勤劳动。
(2)我国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历史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图A:“文化大革命”;图B:“大跃进”运动;图C:人民公社化运动。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一“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远远高于英国和美国;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为5年,远远低于英国的24年和美国的15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积极奋斗。
(2)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事件: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图A为“文化大革命”;图B为“大跃进”运动;图C为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4)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遵循的原则有:要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注意稳中求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27.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一副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材料三: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20世纪50年代末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一中指出的“今岁”分田是指党和国家在农村推行的什么政策?该政策首先在哪里实行?该政策实行产生了怎样的作用?(2分)
(3)材料二反映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改变?(2分)
(4)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怎样的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
(5)建国后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答案】(1)土地改革;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
(3)农业合作化或引导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1958年国家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至关重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运动与变化:根据材料一“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可知“当年”分田与土地改革运动直接相关;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政策、地区与作用:根据材料一“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可知“今岁”分田是指党和国家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该政策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该政策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
(3)形式与改变:根据材料二“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可知材料反映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农业合作化或引导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发生的改变,是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问题与原因:根据材料三“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问题是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生产经济性。因此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1958年国家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5)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使我们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至关重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
28.四个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担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道路开辟】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制度确立】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理论形成】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中国道路”指什么道路 “改革开放”是党的哪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 这次会议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怎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3分)
(3)补充材料三中A、B两处内容。(3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党的领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 (4分)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
(3)A 邓小平理论;B 中共十九大。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实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等。
【详解】(1)道路: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该“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所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设计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目标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4)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实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等。
29.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4分)
【民主革命结合实际】
材料一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及南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在农民占人民绝大多数的中国……要想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摘编自褚晓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因素。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意义。(3分)
【外交风云砥砺前行】
材料二 周恩来把中国革命的根本经验引申到新中国的外交领域,提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他指出:“维护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政治上自主而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经济上自主而不依赖外援,这是我们决定外交政策、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让步的。”
——摘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主张奉行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奉行这一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列举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外交努力。(3分)
【英明决策国富民强】
材料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4分)
【人民至上中国智慧】
材料四 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有哪些制度保障?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汲取到了哪些智慧?(4分)
【答案】(1)因素: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失败;国民政府对农村的统治较为薄弱;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意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影响:促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认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范例。
努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
(3)主要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影响:对国家: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了国际经济的增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对人民: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等。
(4)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智慧: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吸取历史教训,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解放思想必须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等。
【详解】(1)因素: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及南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后”可知,这体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失败;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公平的,国民政府对农村的统治较为薄弱;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在农民占人民绝大多数的中国……要想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它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外交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维护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政治上自主而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经济上自主而不依赖外援,这是我们决定外交政策、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让步的”可知,这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它促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认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范例。
努力:根据所学可知,在五十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
(3)主要内容: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可知,这体现的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可知,这体现的是,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对国家来说,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了国际经济的增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它对人民来说,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等。
(4)制度保障:根据所学和材料四“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知,这体现在,制度保障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智慧: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吸取历史教训,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解放思想必须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两块浮雕,把它们标记在年代尺上,可以看出其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国民革命的历史洪流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C.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D.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展示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此处“钢少气多”中的“气”凸显的是( )
A.大力协同、勇于创新的民族力量 B.向死而生、勇往直前的民族大义
C.团结向前、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 D.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民族智慧
3.“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政策的变化立足于( )
A.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 B.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
C.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 D.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
4.我国从2021年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关于我国的“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自1956年开始实施 B.“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是世界上最早的五年建设计划
5.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的含义是指( )
A.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图中三位英雄人物的纪念馆相继建成,他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A.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7.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8.1979—1982年,国家意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不是截然对立的;1983—1986年,中央政府召开多次会议,定位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7年到1992年,中国经济管理的原则调整成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由此可见,我国( )
A.综合国力持续得到增强 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9.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时代,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们国家(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C.开放了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0.习近平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的
③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④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我国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近1亿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表明我国( )
A.开始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B.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
12.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民族管理制度,使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纪元。该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主集中制
1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下列语句能准确描述这一史实的是( )
A.“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B.“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C.“同心掬得满庭芳”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14.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等九个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于大湾区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C.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D.香港、澳门开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5.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九二共识’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征程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17.关于台湾问题,习近平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我国提出了(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带一路”战略
18.倘若为下面这组图片制定解说词,最合适的是( )
A.蓝天卫士、伟大复兴 B.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C.海上盾牌、捍卫主权 D.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19.从2012年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到2022年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中国航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历史性跨越,昂首阔步迈入“三航母时代”。这表明我国( )
A.“863计划”已完成 B.国防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C.科技强军已实现 D.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20.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他们的团结。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该论述旨在( )
A.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团结的重要性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
21.尼赫鲁曾评价说:“今天的亚洲不再是被动的了,它已经不再是个卑躬屈膝的亚洲了。今天的亚洲是有活力的,亚洲是充满了生气的。”下列事件与尼赫鲁的评价有关的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华盛顿会议
2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
①万隆会议 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尼克松访华 ④中日建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队应邀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三个月后,基辛格访华,双方发表了有关尼克松总统访华的联合公报。据此可知( )
A.尼克松访华结束意识形态对抗 B.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美关系开始出现转机
24.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体系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5.我国物理工程师罗健夫研制了第一台“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重大贡献;光学科学家蒋筑英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解决了许多光学研究的关键性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两人均被授为全国劳动模范。以下的劳模精神与两位科学家最相吻合的是( )
A.崇尚劳动 B.敬业守信 C.敢于创新 D.艰苦奋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
14分,共50分)
2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数据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三 如下图。图A 图B 图C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1)材料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方面即可)(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3分)
(3)图片A、B、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事件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3分)
27.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一副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材料三: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20世纪50年代末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一中指出的“今岁”分田是指党和国家在农村推行的什么政策?该政策首先在哪里实行?该政策实行产生了怎样的作用?(2分)
(3)材料二反映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改变?(2分)
(4)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怎样的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
(5)建国后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28.四个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担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道路开辟】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制度确立】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理论形成】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中国道路”指什么道路 “改革开放”是党的哪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 这次会议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怎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3分)
(3)补充材料三中A、B两处内容。(3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党的领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 (4分)
29.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4分)
【民主革命结合实际】
材料一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及南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在农民占人民绝大多数的中国……要想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摘编自褚晓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因素。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意义。(3分)
【外交风云砥砺前行】
材料二 周恩来把中国革命的根本经验引申到新中国的外交领域,提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他指出:“维护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政治上自主而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经济上自主而不依赖外援,这是我们决定外交政策、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让步的。”
——摘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主张奉行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奉行这一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列举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外交努力。(3分)
【英明决策国富民强】
材料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4分)
【人民至上中国智慧】
材料四 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有哪些制度保障?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汲取到了哪些智慧?(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