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1:37: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国歌中保留了包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内的原歌词,其蕴意是( )
A.居安思危 B.临危不惧 C.知耻后勇 D.奋发图强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其中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句子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A项正确;临危不惧不是保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主要蕴意,排除B项;“知耻后勇”大意是只有牢记耻辱,思考耻辱的原因,卧薪尝胆,时刻警醒,才能洗却耻辱,自立自强,这不是我国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还保留的原因,排除C项;“奋发图强”意思是振作精神,以求强盛,这不是我国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还保留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1950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其中有“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救邻即是自救……必须支援朝鲜人民”。据此可知抗美援朝的主要目的是( )
A.保家卫国 B.支援朝鲜 C.维护正义 D.提高地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救邻即是自救……必须支援朝鲜人民”可得出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A项正确;支援朝鲜、维护正义,都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BC项;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土地改革后,“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B.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信息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了土地私有制,三大改造后才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工业比重的变化表。分析导致工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详解】由题干工业比重的变化表可知,重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根据所学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年到1957年,我国进行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为了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无关,排除B项;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挫伤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排除CD项。故选A项。
5.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A项;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故选D项。
6.周恩来在1957年6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亿两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材料所述现象缘于( )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设立特区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一亿两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农业和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项正确;1949年开国大典,排除A项;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排除B项;1980年改革开放在深圳、珠海、厦门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C项。
7.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C项正确;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十年建设的成就原因之一,不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学家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利伟 D.袁隆平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D项正确;邓稼先与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为我国核物理、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利伟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排除ABC项。故选D项。
9.经过百年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正一步步实现着伟大复兴,其中的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与“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诞生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日战争胜利与新中国成立 D.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中国诞生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实现了“新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B项正确;“中国新生”是指新中国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排除AD项;“中国新生”是指新中国诞生,抗日战争的胜利代表着中国完成了反侵略的任务,并不是中国走向富强的转折,排除C项。故选B项。
10.梳理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下图中的空白处应填写(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B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正确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 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
A.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答案] 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并结合所学,我国国有资本从199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83家,因此,材料表明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故A项正确;从题干“国有企业”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排除BC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答案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题干关键信息“1990年中国只有 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
12.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5.7%,企业亏损面达三分之一,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职工已达500多万。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企出现“三铁”问题:干部制度上的“铁交椅”,劳动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铁工资”。那么解决“三铁”问题的关键是( )
A.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C.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D.全面放开国内市场
【答案】B
【详解】根据“三铁”问题可知,当时的国有企业在干部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上没有自主权,政企不分,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政企分开,给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自身活力,B项正确;彻底否定计划经济观点过于绝对,排除A项;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只是解决其中“一铁”问题,不能全面解决,排除C项;“国内市场”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再见了,铁饭碗。”根据统计,1992年,全国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经商,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主要是因为( )
A.开启了人力资源市场化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下海潮”的出现,D项正确;开启了人力资源市场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的材料没有反映多种经济成分,排除B项;1984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题干“1992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如下图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出口额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建立经济特区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与2001年相比,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出口额数据明显增长,这是因为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D项正确;乡镇企业发展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建立经济特区在198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15.1984年,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签订利用外资合同数目及协议金额,相当于1983年前5年的总和。材料表明( )
A.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启动 B.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84年,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签订利用外资合同数目及协议金额,相当于1983年前5年的总和。”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快速发展。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促进经济发展,B项正确;1984年10月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城市推进,不是沿海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基本建立,不是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是农业方面的改革,不是沿海城市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否定了计划经济的作用 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题干材料“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没有否定计划经济的作用,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确立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
17.如图反映了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说明我国(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开始改变落后面貌
C.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D.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如图反映了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可知如图反映了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开始改变落后面貌”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居民收入变化,材料未涉及“军事实力的增强”,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18.下列图片资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中国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中国主导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A项正确;“一带一路”与亚投行都由中国主导,不属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排除B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针对国内推行的,排除C项;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属于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典范,体现不出中国主导世界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9.2013-2020年,我国新增造林面积7.7亿亩,完成森林抚育10.1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以上内容践行的新发展理念是( )
A.创新 B.协调 C.开放 D.绿色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2013-2020年,我国新增造林面积7.7亿亩,完成森林抚育10.1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和所学知识可知,“绿进沙退”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D项正确;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排除A项;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排除B项;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18年底,国家投入3亿资金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至2020年,中央投入34亿多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材料表明国家重视民族地区( )
A.经济发展 B.文化遗产保护
C.科技创新 D.新闻舆论宣传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18年底,国家投入3亿资金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至2020年,中央投入34亿多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可知是对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西藏博物馆改扩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国家重视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B项正确;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对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西藏博物馆改扩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等没有联系,排除AC项;新闻舆论宣传,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对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西藏博物馆改扩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等,排除D项。故选B项。
21.“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诗歌中的“白莲开”是指( )
A.开国大典 B.设立经济特区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古称“莲岛”,莲花也成了澳门的象征,因此澳门的区旗、区徽都采用莲花图案,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象征,意味着繁荣安定,“白莲开”寓指澳门回归。结合所学知识,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D项正确;开国大典使用的是五星红旗,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港澳回归,不是设立经济特区,排除B项;紫荆花开指的是香港回归,排除C项。故选D项。
22.“2022年11月22日,由广西北海市足球协会和台湾花莲县足球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海花杯’桂台(北海)青少年足球线上友谊赛,分别在北海足球青少年训练基地和花莲县北埔小学以线上形式同时举行。”“2022第四届台商峰会11月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逾百名台商和大陆企业家参会。”这些新闻体现了( )
A.对外开放深入发展 B.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C.海峡两岸交往频繁 D.海峡两岸隔绝被打破
【答案】C
【详解】由题干“2022年11月22日,由广西北海市足球协会和台湾花莲县足球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海花杯’桂台(北海)青少年足球线上友谊赛,分别在北海足球青少年训练基地和花莲县北埔小学以线上形式同时举行。”“2022第四届台商峰会11月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逾百名台商和大陆企业家参会。”可知,两则新闻反映两岸在体育和商业上的交往,体现了海峡两岸交往频繁,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海峡两岸关系不是对外关系,排除A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至今还没有实现,排除B项;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
23.1989年3月,中央军委批准,确定1949年4月23目为人民海军纪念日。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举行,命名为“福建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为( )
A.北洋舰队 B.华东军区海军 C.东海舰队 D.南海舰队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以起义的国民党重庆巡洋舰、海防第二舰队和招商局的几艘舰船组成华东区海军,这是人民解放军最早的一支海军部队,是海军东海舰队的前身,B项正确;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建,排除A项;东海舰队与南海舰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海军部队,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排除C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的前身是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成立于1949年12月,排除D项。故选B项。
24.1954年4月29日,中印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其所确立的外交原则成为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准则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中印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这样,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正确;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排除B项;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排除C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A项。
25.我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北京冬奥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与主场活动。2022年12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成功举办。这反映了( )
A.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已形成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C.中国科技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D.国际会议是外交最主要工作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我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北京冬奥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与主场活动。2022年12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成功举办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多国建交,参与多个政府间的工作会议,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中国成功举办,这些都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这日益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已形成不准确,国际秩序仍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中国科技的情况,排除C项;国际会议是外交最主要工作的说法不准确,外交工作包括多个方面,国际会议只是其中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
14分,共50分)
2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直接推动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就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力量,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征。
——钟轩理《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他在这个时期的一些著作中最早阐发了国情与革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和个别、普遍与具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问题,党都能实现自身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在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时,党召开了两次会议,及时纠正“左”的错误,确立了新的领导核心,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学习强国》
(1)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以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征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什么革命道路?选择这条道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分)
(3)材料三认为中国共产党具备什么能力?请结合材料提及的相关史实说明。(3分)
(4)综上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3分)
【答案】(1)条件: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标志:五四运动。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或井冈山道路)。依据:国情。
(3)能力:中国共产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身转变的能力。
史实: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国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4)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革命;依靠人民群众力量;不断自我建设和完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直接推动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特征:依据材料一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就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力量,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开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2)道路:根据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他在这个时期的一些著作中最早阐发了国情与革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和个别、普遍与具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依据:据所学知识可知,选择这条道路的主要依据是国情。
(3)能力:根据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问题,党都能实现自身的转变”可知,材料四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身转变的能力。
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国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4)经验:综上所述材料,可以归纳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革命;依靠人民群众力量;不断自我建设和完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等。
27.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10分)
材料一 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对外影响。”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课后活动
材料二 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是较早冲破旧体制限制,自发采取“包干到户”的地区。1982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中国农业特点、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中国关键词》网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一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1)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人才;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
(2)由农民自发创造到中央肯定;由局部探索到全国推广;循序渐进。
(3)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4)改革要循序渐进;要立足国情,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对外影响”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
(2)特点:根据材料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是较早冲破旧体制限制,自发采取“包干到户”的地区。1982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归纳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由农民自发创造到中央肯定;由局部探索到全国推广;循序渐进。
(3)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中国农业特点、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4)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我从我国改革开 放中获得的启示是改革要循序渐进;要立足国情,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等。
28.“泱泱华夏,巍巍中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这种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双向融合,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编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为了推动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发展,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例如牛耕、水稻种植和制茶。这使得南中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摘编自刘咏涛《诸葛亮西南边疆治理及影响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材料三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诸葛亮所属政权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诸葛亮推动南中地区发展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影响?(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4分)
【答案】(1)原因:汉族和少数民族双向融合。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2)政权:蜀汉;意义: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真定了基础;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得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双向融合;
人文初祖:根据所学可知,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在逐鹿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它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政权:根据所学可知,诸葛亮属于蜀汉政权;
意义:根据材料二“为了推动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发展,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例如牛耕、水稻种植和制茶。”可知,诸葛亮推动南中地区发展的措施是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根据材料二“这使得南中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可知,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3)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根据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9.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更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会议无理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国际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材料三
老照片“乔的笑”
材料四 “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
——习近平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得到了类似战败国的待遇,这种“待遇”直接引发了近代中国哪一爱国事件的发生?此时我国的外交呈现什么样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回答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是什么?材料三的图片反映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方面取得的哪一成就。(4分)
(3)习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请你写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参加的全球性经济组织及区域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名称。(3分)
(4)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1)事件:五四运动;特点:屈辱外交。
(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就: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 WTO );亚太经合组织。
(4)措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等。(写出一条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会议无理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结合所学可知,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得到了类似战败国的待遇,这种“待遇”直接引发了近代中国的五四运动。
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会议无理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可知,当时的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无视,中国的外交是屈辱外交。
(2)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附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成就:根据材料三老照片“乔的笑”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3)组织:根据所学可知,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4)措施: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教育、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国歌中保留了包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内的原歌词,其蕴意是( )
A.居安思危 B.临危不惧 C.知耻后勇 D.奋发图强
2.1950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其中有“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救邻即是自救……必须支援朝鲜人民”。据此可知抗美援朝的主要目的是( )
A.保家卫国 B.支援朝鲜 C.维护正义 D.提高地位
3.土地改革后,“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B.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4.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工业比重的变化表。分析导致工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5.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6.周恩来在1957年6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亿两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材料所述现象缘于( )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设立特区
7.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8.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学家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利伟 D.袁隆平
9.经过百年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正一步步实现着伟大复兴,其中的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与“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诞生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日战争胜利与新中国成立 D.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中国诞生
10.梳理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下图中的空白处应填写(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1.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 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
A.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12.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5.7%,企业亏损面达三分之一,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职工已达500多万。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企出现“三铁”问题:干部制度上的“铁交椅”,劳动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铁工资”。那么解决“三铁”问题的关键是( )
A.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C.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D.全面放开国内市场
13.“再见了,铁饭碗。”根据统计,1992年,全国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经商,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主要是因为( )
A.开启了人力资源市场化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14.如下图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出口额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建立经济特区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加入世贸组织
15.1984年,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签订利用外资合同数目及协议金额,相当于1983年前5年的总和。材料表明( )
A.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启动 B.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1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否定了计划经济的作用 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7.如图反映了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说明我国(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开始改变落后面貌
C.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D.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18.下列图片资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中国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中国主导世界经济发展
19.2013-2020年,我国新增造林面积7.7亿亩,完成森林抚育10.1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以上内容践行的新发展理念是( )
A.创新 B.协调 C.开放 D.绿色
20.“2018年底,国家投入3亿资金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至2020年,中央投入34亿多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材料表明国家重视民族地区( )
A.经济发展 B.文化遗产保护
C.科技创新 D.新闻舆论宣传
21.“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诗歌中的“白莲开”是指( )
A.开国大典 B.设立经济特区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22.“2022年11月22日,由广西北海市足球协会和台湾花莲县足球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海花杯’桂台(北海)青少年足球线上友谊赛,分别在北海足球青少年训练基地和花莲县北埔小学以线上形式同时举行。”“2022第四届台商峰会11月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逾百名台商和大陆企业家参会。”这些新闻体现了( )
A.对外开放深入发展 B.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C.海峡两岸交往频繁 D.海峡两岸隔绝被打破
23.1989年3月,中央军委批准,确定1949年4月23目为人民海军纪念日。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举行,命名为“福建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为( )
A.北洋舰队 B.华东军区海军 C.东海舰队 D.南海舰队
24.1954年4月29日,中印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其所确立的外交原则成为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准则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人类命运共同体
25.我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北京冬奥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与主场活动。2022年12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成功举办。这反映了( )
A.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已形成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C.中国科技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D.国际会议是外交最主要工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
14分,共50分)
2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直接推动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就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力量,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征。
——钟轩理《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他在这个时期的一些著作中最早阐发了国情与革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和个别、普遍与具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问题,党都能实现自身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在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时,党召开了两次会议,及时纠正“左”的错误,确立了新的领导核心,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学习强国》
(1)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以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征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什么革命道路?选择这条道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分)
(3)材料三认为中国共产党具备什么能力?请结合材料提及的相关史实说明。(3分)
(4)综上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3分)
27.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10分)
材料一 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对外影响。”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课后活动
材料二 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是较早冲破旧体制限制,自发采取“包干到户”的地区。1982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中国农业特点、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中国关键词》网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一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中获得的启示。(3分)
28.“泱泱华夏,巍巍中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这种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双向融合,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编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为了推动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发展,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例如牛耕、水稻种植和制茶。这使得南中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摘编自刘咏涛《诸葛亮西南边疆治理及影响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材料三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诸葛亮所属政权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诸葛亮推动南中地区发展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影响?(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4分)
29.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更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会议无理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国际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材料三
老照片“乔的笑”
材料四 “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
——习近平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得到了类似战败国的待遇,这种“待遇”直接引发了近代中国哪一爱国事件的发生?此时我国的外交呈现什么样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回答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是什么?材料三的图片反映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方面取得的哪一成就。(4分)
(3)习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请你写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参加的全球性经济组织及区域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名称。(3分)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