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版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1:37: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某校举行了“铭记历史,传唱经典”的云端音乐会,其中的歌唱曲目按创作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③《南泥湾》 ④《国民革命歌》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国民大革命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下列歌唱曲目按创作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结合所学分析:①《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普曲;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50年,由麻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③《南泥湾》 ,1943年,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④《国民革命歌》,1926年,邝墉创作。综上可知,按创作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③②,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革命歌曲,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近代革命歌曲的相关史实。
2.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
A项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不符合题意;
B项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不符合题意;
C项雷锋被誉为“人民解放军好战士”,不符合题意;
D项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焦裕禄的识记能力。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大致分为“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三个阶段。其中“试点探索”阶段的主要举措是(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据材料“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启了对外开放活动,1980年,开辟了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对外开放初期的“试点探索”,故选A项。
1984年开始,沿海港口城市的陆续开放,是对外开放的扩大,排除B项。
1985年开始,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属于对外开放的扩大,排除C项。
1990年开始,我国开启了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对外开放的深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对外开放格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相关史实。
4.下列文件中,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的是(  )
A.《陕甘宁边区纲领》
B.《共同纲领》
C.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结合所学分析:
A:《陕甘宁边区纲领》,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施政纲领,排除A项。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B项。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C项。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5.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一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结合所学分析: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是相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反映了美苏之间存在对抗的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没有体现和的思想,排除C项。
D: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处理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并且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万隆会议的相关历史知识。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增长很快的有(  )
①铁路 ②公路 ③水运 ④航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衣食住行的变迁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一子目衣食住行的变迁的内容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据此可知,①②④种交通改革开放以后增长很快,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衣食住行的变迁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衣食住行变迁的情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了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的报告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以国家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包括:允许经济特区大量吸收利用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成分甚至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超过公有制经济,对外商投资和进口货物关税给予优惠政策,改革居民的劳动工资制度,等等。
材料二 深圳经济特区的迅速崛起令世人瞩目。外商外资的不断涌入,引起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得到多数人理解和支持的同时,也遭到国内外少数持不同意见者的怀疑和指责,说什么“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外,其他一切都是黄的了”,说什么“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之间变成解放前”。
——材料一、材料二均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邓小平于1984年视察完珠海、深圳等经济特区之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到“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对特区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除现在的特区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经济特区引发巨大争议的原因。(4分)
(2) 邓小平1984年到南方视察对改革开放事业有怎样的意义?(3分)
【答案】(1)深圳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政策,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发展模式,允许非公 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公有制经济,以及分配方式的变革等,都对原有的经 济体制与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人无法迅速接受。
(2)肯定了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平息了对经济特区的争议 和质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开放继续发展。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经济特区’以国家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包括”可知,深圳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政策;据材料一“允许经济特区大量吸收利用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成分甚至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超过公有制经济……”,由此得出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发展模式,允许非公 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公有制经济,以及分配方式的变革等;据材料“外商外资的不断涌入,引起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可知,外商外资的不断涌入对原有的经 济体制与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意义:据材料二“ 邓小平于1984年视察完珠海、深圳等经济特区之后……对特区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并结合所学可知, 邓小平1984年到南方视察肯定了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平息了对经济特区的争议 和质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开放继续发展。
故答案为:
(1)深圳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政策,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发展模式,允许非公 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公有制经济,以及分配方式的变革等,都对原有的经 济体制与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人无法迅速接受。
(2)肯定了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平息了对经济特区的争议 和质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开放继续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特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定准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
——《中葡里斯本草约》(1887年)
材料二 1945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随之光复,重回祖国怀抱。其后不久,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澳门的成功实践表明,“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习近平
材料四 在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澳门发展的消极影响显露出来以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会议商讨对策,并陆续出台了多项“力挺”澳门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齐鹏飞、王玉《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好发展》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3分)
(2) 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澳门回归以来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4分)
【答案】(1)澳门问题是中国与葡萄牙关于领土主权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关乎中国统 一的内政问题。
(2)“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对澳门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力支持;等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一国两制”;澳门回归
【解析】
(1)据材料一“定准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可知,澳门是葡萄牙侵略占据,所以澳门问题本质上是是殖民遗留问题,是中国与葡萄牙关于领土主权的问题;据材料二“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可知,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形成海峡分裂对峙的局面,所是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的遗留产物,本质上是关乎中国统一的内政问题。
(2)据材料三“澳门的成功实践表明,‘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可知,由此得出,“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是澳门回归以来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材料三“……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会议商讨对策,并陆续出台了多项“力挺”澳门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可知,由此得出中央政府对澳门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力支持,有利于澳门的稳定与繁荣。
故答案为:
(1)澳门问题是中国与葡萄牙关于领土主权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关乎中国统 一的内政问题。
(2)“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对澳门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力支持;等等。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澳门问题与澳门回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某校举行了“铭记历史,传唱经典”的云端音乐会,其中的歌唱曲目按创作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③《南泥湾》 ④《国民革命歌》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2.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大致分为“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三个阶段。其中“试点探索”阶段的主要举措是(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4.下列文件中,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的是(  )
A.《陕甘宁边区纲领》
B.《共同纲领》
C.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一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增长很快的有(  )
①铁路 ②公路 ③水运 ④航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了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的报告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以国家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包括:允许经济特区大量吸收利用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成分甚至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超过公有制经济,对外商投资和进口货物关税给予优惠政策,改革居民的劳动工资制度,等等。
材料二 深圳经济特区的迅速崛起令世人瞩目。外商外资的不断涌入,引起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得到多数人理解和支持的同时,也遭到国内外少数持不同意见者的怀疑和指责,说什么“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外,其他一切都是黄的了”,说什么“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之间变成解放前”。
——材料一、材料二均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邓小平于1984年视察完珠海、深圳等经济特区之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到“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对特区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除现在的特区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经济特区引发巨大争议的原因。(4分)
(2) 邓小平1984年到南方视察对改革开放事业有怎样的意义?(3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定准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
——《中葡里斯本草约》(1887年)
材料二 1945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随之光复,重回祖国怀抱。其后不久,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澳门的成功实践表明,“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习近平
材料四 在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澳门发展的消极影响显露出来以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会议商讨对策,并陆续出台了多项“力挺”澳门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齐鹏飞、王玉《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好发展》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3分)
(2) 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澳门回归以来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