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李明摘录的一则笔记为“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这则笔记可以用于佐证 ( )
A.西藏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B.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西藏人民与各族人民团结互助
【答案】C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据材料“西藏和平解放”并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标志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宣告祖国大陆基本统一,证明了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C项。
材料描述了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没有体现西藏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排除A项。
材料描述了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没有阐明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B项。
材料描述了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没有体现西藏人民与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藏和平解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历史知识。
2.许多事物往往被印上时代的特色,这在人们的姓名中也有所体现。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
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A项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与其出生时代特征相符,因为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与其出生时代特征相符,因为1950年——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与其出生时代特征相符,因为1958年我国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与其出生时代特征不相符,因为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年——1976年;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名字为依托,考查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1984年,有国外媒体评论称:“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段话中的“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A.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C.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1984年”“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中央开放了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使我国整个沿海地区都得到开放,故选A项。
1980年,中央设立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排除B项。
1985年,我国设立三大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C项。
1990年,开始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开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沿海开放城市。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沿海开放城市的相关历史知识。
4.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所示的思维导图。据内容推断,方框中应填入 ( )
A.“一国两制” B.国共合作
C.和平共处 D.统一战线
【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据材料“祖国统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的成功实践,所以方框中应填入一国两制,故选A项。
国共合作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没有关联,排除B项。
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是外交原则,与祖国统一无关,排除C项。
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与一国两制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
5.“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消除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史实是(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据材料“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消除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故选A项。
1972年,尼克松访会,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
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基础史实。
6.“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后,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以下属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吃饭情况的是( )
①食物匮乏单调 ②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③野菜充饥 ④讲究绿色食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衣食住行的变迁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一子目衣食住行的变迁的内容中:“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据此可知,②④现象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吃饭情况,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衣食住行的变迁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衣食住行变迁的情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相关史实,佐证材料一的观点。(2分)
(2) 联系所学知识,阐述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声音”的内涵。(2分)
(3)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外交特点的变化。(3分)
【答案】(1)如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
(2)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 题的基本原则;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 瓦会议,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提 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从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到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
(1)史实:据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跪在地上办外交”,
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朝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等。
(2)内涵:据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 瓦会议,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提 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变化: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材料一反映近代中国不平等的屈辱外交,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秦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外交特点的变化从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到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
故答案为:
(1)如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
(2)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 题的基本原则;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 瓦会议,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提 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从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到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中国不平等外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近代不平等条约外交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果,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50年代外交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外交特点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外交的相关历史知识。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这次会议)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二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1978年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1978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会议”实现了党和国家怎样的工作中心转移?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2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3分)
【答案】(1)内容: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必要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成就: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一“(这次会议)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意义:根据材料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必要性: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可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坚持改革开放。
(3)成就:根据材料三“图一1978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1978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可知,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
故答案为:
(1)内容: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必要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成就: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李明摘录的一则笔记为“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这则笔记可以用于佐证 ( )
A.西藏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B.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西藏人民与各族人民团结互助
2.许多事物往往被印上时代的特色,这在人们的姓名中也有所体现。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
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3.1984年,有国外媒体评论称:“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段话中的“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A.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C.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4.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所示的思维导图。据内容推断,方框中应填入 ( )
A.“一国两制” B.国共合作
C.和平共处 D.统一战线
5.“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消除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史实是(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后,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以下属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吃饭情况的是( )
①食物匮乏单调 ②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③野菜充饥 ④讲究绿色食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相关史实,佐证材料一的观点。(2分)
(2) 联系所学知识,阐述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声音”的内涵。(2分)
(3)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外交特点的变化。(3分)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这次会议)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二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1978年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1978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会议”实现了党和国家怎样的工作中心转移?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2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