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就l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新中国的建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就有了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增加40%。C项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1952年全国粮食产增加的原因”,1949年新中国建立,A项不合题意;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项不合题意;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及其意义,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注重时间的考查,是一道非常不错的试题。
2.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公私合营”等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可确定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采取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
B三大改造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相关史实。
3.1992年初,中央给予上海扩大5类项目的审批权,同时给予上海5个方面配套资金的筹措权。同年3月,国务院批准海南吸收外商投资、开发建设洋浦开发区,批准东北地区的黑河、满洲里等为开放城市。这些举措反映出( )
A.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1992年初”“批准海南吸收外商投资、开发建设洋浦开发区,批准东北地区的黑河、满洲里等为开放城市”可知,材料反映上海审批权扩大,内地沿边的开发,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和范围在不断深入和扩大,故选A项。
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
1997年,中共十五大,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排除C项。
1978年,我国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改革开放,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4.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
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海峡两岸都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海峡两岸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D.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答题关键词“九二共识”,结合所学分析:
A:1987年,台湾当局面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排除A项。
B: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称为“九二共识”,故选B项。
C:海峡两岸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的内容,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排除C项。
D:2008年,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全部现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九二共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九二共识的相关史实。
5.“回望当年的万隆会议,不禁感怀他发挥了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智,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将会议引向‘求同存异’精神的胜利。”以上称赞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朱德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故选B项。
毛泽东没有参加万隆会议,排除A项。
刘少奇没有参加万隆会议,排除C项。
朱德没有参加万隆会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会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6.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在穿着方面,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其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商品供应严重匮乏
C.计划经济的限制
D.蓝灰色为当时人民喜爱的时尚色彩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衣食住行的变迁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一子目衣食住行的变迁的内容中:“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其中的根本原因,故选A。B选项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表现。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衣食住行的变迁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衣食住行变迁的情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政协会议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什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图二军队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1分)
(3)图三所示改革的依据是什么?消灭了什么阶级?(2分)
(4)以上几则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什么?(2分)
【答案】(1)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阶级:地主阶级。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人民政协;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1)文件:根据材料“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上的讲话”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标志: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标志是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目的:根据材料图片“跨过鸭绿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队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依据:根据材料图片“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图三所示改革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4)主题: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新中国的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新生的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阶级:地主阶级。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让世界更加和谐,美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华彩篇章。“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回归祖国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也是澳门同胞共享伟大祖国尊严和荣耀感最强的时期”。
——习近平称赞澳门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洲国家中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材料四 自成立以来,亚投行已批准了15个国家的39个贷款或投资项目,并通过支持这些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旨在促进区域合作、互联互通,这个宗旨与“一带一路”倡议是一致的。
——央视网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澳门回归祖国前两年中国对哪一地区恢复行使主权?回归的这两个地区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1分)
(2)材料二是周恩来提出的哪一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提出这方针的意义?(2分)
(3)2020年开年之际,新冠肺炎病毒,澳洲大火,非洲蝗灾等给人类蒙上了阴影。根据材料三概括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2分)
(4) 依据材料四说出哪些举措体现了中国与其他各国携手共建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2分)
【答案】(1)香港;一国两制
(2)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
(3)对世界发展贡献显著,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香港回归
【解析】(1)本题考查香港回归。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前两年中国对香港地区恢复行使主权。回归的这两个地区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当时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澳门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顺利回归祖国。
(2)本题考查万隆会议。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本题考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中国方案。据材料三“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作为负责人的大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本题考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据材料四“自成立以来,亚投行已批准了15个国家的39个贷款或投资项目,并通过支持这些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旨在促进区域合作、互联互通,这个宗旨与‘一带一路’倡议是一致的。”可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体现了中国和人民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故答案为:
(1)香港;一国两制。
(2)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对世界发展贡献显著,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点评】本题考查香港回归、万隆会议、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中国方案、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等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三)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就l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新中国的建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2.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3.1992年初,中央给予上海扩大5类项目的审批权,同时给予上海5个方面配套资金的筹措权。同年3月,国务院批准海南吸收外商投资、开发建设洋浦开发区,批准东北地区的黑河、满洲里等为开放城市。这些举措反映出( )
A.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4.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
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海峡两岸都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海峡两岸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D.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5.“回望当年的万隆会议,不禁感怀他发挥了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智,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将会议引向‘求同存异’精神的胜利。”以上称赞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朱德
6.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在穿着方面,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其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商品供应严重匮乏
C.计划经济的限制
D.蓝灰色为当时人民喜爱的时尚色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政协会议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什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图二军队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1分)
(3)图三所示改革的依据是什么?消灭了什么阶级?(2分)
(4)以上几则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什么?(2分)
8.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让世界更加和谐,美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华彩篇章。“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回归祖国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也是澳门同胞共享伟大祖国尊严和荣耀感最强的时期”。
——习近平称赞澳门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洲国家中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材料四 自成立以来,亚投行已批准了15个国家的39个贷款或投资项目,并通过支持这些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旨在促进区域合作、互联互通,这个宗旨与“一带一路”倡议是一致的。
——央视网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澳门回归祖国前两年中国对哪一地区恢复行使主权?回归的这两个地区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1分)
(2)材料二是周恩来提出的哪一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提出这方针的意义?(2分)
(3)2020年开年之际,新冠肺炎病毒,澳洲大火,非洲蝗灾等给人类蒙上了阴影。根据材料三概括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2分)
(4) 依据材料四说出哪些举措体现了中国与其他各国携手共建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