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原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草原风情,欣赏草原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言运用:指导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特色。
思维能力: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抓住作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表达方法,运用联想与想象,让形象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
审美创造: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重点)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重点)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
生:哇,这是呼伦贝尔大草原!
师:对,这就是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你们觉得这里的风景怎么样?
生1:草原上的草儿真绿,真漂亮!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成群的牛羊,真是太美了!
生3:这里的天空好蓝,白云朵朵,好像一幅画卷。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确风光秀丽,令人陶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草原的课文,题目叫做《草原》。(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接下来我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在读的过程中,大家可以边读边想象一下草原的景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了,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词语。首先是“陈巴尔虎旗”,它是一个地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词?
(指名读词语,纠正字音)
师:很好,大家注意到了“陈巴尔虎旗”的“旗”字在这里读第二声。接下来,我们来看“蒙古包”、“马蹄”、“奶豆腐”和“鄂温克”这些词,谁来试着读一读?
(学生轮流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
师:在这些词语中,“蒙”是一个多音字,它还可以读第一声,比如“蒙古”。请大家注意区分。
(学习多音字“蒙”)
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写本课的生字。请大家先观察这些生字,看看哪些字容易写错。同桌之间可以相互提醒一下。
(学生观察生字,同桌相互提醒)
师:好的,现在我们来重点指导“毯”和“腐”这两个字的书写。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结构,注意笔画的顺序。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跟写)
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练习书写,把每一个字都写得美观大方。
三、再读课文,厘清结构,感受草原风光美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学生默读课文)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呢?
生:课文写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
(板书: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草原风光图”这部分内容。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
(学生勾画句子)
师:大家找到的句子是:“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中的“渲染”和“勾勒”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生:“渲染”指的是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像,“勾勒”指的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观看国画“渲染”“勾勒”的视频)
师:身处这样美的环境中,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生: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作者会唱些什么歌?会低吟哪首小诗?如果你是骏马和大牛,你会回味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一下,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景色美。
(板书:景色美)
师:讨论一下,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生:在描绘景色时,融入自己的感受能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更能感受到景色的美丽。
师:对,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写看到的、听到的,也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能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我们所描绘的美景。
四、积累背诵
1.熟读第1自然段,给课文第1自然段填空。
2.小游戏:看图背诵。根据所给图片尝试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你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
(学生默读并勾画)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的是“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比喻句和第2自然段中的三个“飞”字,让我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师:很好,这个比喻句确实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下来,请你们默读第3-5自然段,找出具体表现“蒙汉情深”的地方。
(学生默读并勾画)
师:在第3自然段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主客之间的深厚情谊?
生:我从“许多”“很多”“从几十里外”“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主客之间心情激动和情谊深厚,也感受到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民族团结互助。
师:没错,这些细节描写非常感人。再看第4和第5自然段,主人是如何招待客人的?
生: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这些民族美食招待客人,还为他们唱民歌、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和真挚。
师:面对主人的热情招待,客人又是如何做的呢?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图表)
师: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们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
(板书:人情美)
师:总结得很好。在描绘这样的场景时,作者不仅展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与美好。
二、联系课文内容,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个特别的环节——舞台表演。请你们分组上台,演一演主客是如何联欢的。在表演时,注意考虑主人们敬酒时会说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会是怎样的;同时,也要考虑客人们是如何回敬的,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组上台表演,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师:表演结束后,我们来谈谈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作者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作者可能会觉得很感动,因为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如此深厚,他们依依不舍地告别。
师:说得很好。作者正是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来表达了他心中的感受。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与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进行分别呢?人们在这遥远的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互相惜别直至夕阳落下。
师:对,这句话充满了作者对蒙汉深厚情谊的赞美和不舍之情。看到这样的场景,再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你有没有类似的与人惜别的经历呢?可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分享惜别经历和感受)
师:大家的分享都很感人。无论是与亲朋好友还是与师长同学的分别,都会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和对美好回忆的珍惜。这也正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之一。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彼此间的情谊,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常联系、多关心。记住:蒙汉情深,人间有爱!
三、布置作业
读一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读一读其他作者描写草原的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秀美的风光,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草原的无限风光,由此产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向往,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在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形,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