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管理区三校6月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管理区三校6月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5 22:3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 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姓名: 准考证号: 座位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考古发现中,能够用于研究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推动了中央行政制度变革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防止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 D.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3.唐太宗对唐初沿袭隋制建立的三省六部制进行了调整,使三省分掌行政、决政、议政之权;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各有专责,互相制约。这表明唐朝( )
A.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B.完善了地方管理制度
C.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D.发展了科举考试制度
4.宋朝书籍产量大增,“多且易致”,从而导致了书价的下降,基本实现了书籍销售价格的平民化。这在中国书籍史上乃至在世界书籍史上,堪称“书价革命”。导致“书价革命”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造纸术的推广 B.文学作品涌现
C.印刷术的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图中①地区的管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在古时曾是西域的一部分
B.该地在西汉时曾设立西域都护进行管辖
C.该地最早隶属于中央政权是在唐朝时期
D.该地在清朝时期设立驻藏大臣,监督地方政务
6.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到统一再到分离的过程。下列事件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是(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一二·九运动
8.下图呈现的是1930年部分地区党员的成分占比情况,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B.建党建军原则确立
C.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D.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9.1940年秋,在华北敌后的抗日战场上,我八路军健儿在野战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在敌后五千里长的战线上同时出击,展开了一场“伟大的交通战和经济战的总攻袭”。以下选项中,与材料相关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0.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我企盼这一时刻的到来,那时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这反映出( )
A.尼克松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B.中美之间隔阂与猜忌彻底消除
C.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实现 D.中美建交是两国人民共同心声
11.为了厘清“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请帮助他将①对外开放、②“一国两制”、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填入对应位置。从左至右排列序号,正确的是( )
卡片: 卡片: 卡片: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12.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 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该部法典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汉谟拉比法典》 D.《拿破仑法典》
13.如图是出自1543年出版的解剖学著作《人体的构造》,该图例以生活化的姿势显示解剖的身体。该画充分体现了( )
A.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B.封建主义的集权特征
C.以神为中心的哲学 D.人文主义的思潮内涵
14.“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务,掌握了石油管道和收集系统,有能力支配运输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材料旨在说明( )
A.现代工厂开始出现 B.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C.工业生产竞争激烈 D.垄断组织形成发展
15.杰斐逊起草的这一文件正式宣告解除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并升华为一部革命性的宪章——它旨在将美国人联结在自由之旗和共同意愿之下。该“文件”指的是( )
A.《大宪章》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16.下表为美苏冷战期间签订的部分条约。这些条约内容反映美苏冷战的重要特点是( )
时间 条约 主要内容
1963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禁止除在地下外的一切核武器试验
1968 《核不扩散条约》 要求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得帮助其他国家获得核武器
1974 《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议定书》 双方只能在本国首都周围或者在一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周围建立一个反导弹系统
A.旗帜鲜明的战争形态 B.完全放弃核军备竞赛
C.非和平非战争的对峙 D.各领域斗争针锋相对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摘自班固《张骞传》
材料二 沟通中外文明之路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继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历史事件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写出这条“沟通中外文明之路”的名称。用史实说明此条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6分)
(4)综上所述,请你谈一谈当下的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3分)
18.近代以来,面对不同的形势中国各阶层都在不断探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阅读 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革,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红《改变中国》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材料三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图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搬照抄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
(1)材料一中19世纪四十年代世界力图“改变中国”的事件是什么 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鸿章进行的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6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是谁 (3分)
(3)材料三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了哪些准备 (列举一例)。(4分)
(4)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模式” (2分)
19.蔗糖生产与贸易是一部实现跨国、关联、互动的全球史,折射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因蔗糖大量外销,使种植甘蔗比生产粮食能得到更加丰厚的利润。东南沿海地区,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甘蔗,行销又便利,于是出现了专门种植甘蔗和制糖的“糖霜户”……当时人们也已经研制、掌握了蔗糖的制作和储藏技术。当然,宋代社会经济和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宋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及由此而衍生 出的对外政策也是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蔗糖生产与贸易繁盛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将甘蔗带到新大陆,此后西班牙、葡萄牙人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地区。繁重的劳动与疾病使美洲劳动力大量死亡,种植园主用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17世纪时英国获得巴巴多斯、牙买加以及其他产糖的岛屿,广泛扩展非洲奴隶贸易,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际蔗糖贸易。到18世纪,工业品、奴隶、美洲的热带商品(特别是蔗糖)在大西洋上不断运转交换(见下图)。
15至18世纪大西洋地区奴隶、蔗糖和工业品贸易的起点与终点示意图
——摘编自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简述蔗糖生产、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蔗糖贸易给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7分)
材料三 工业革命前,糖加工的技术面临几个问题:低效的蔗汁榨取,以风、牛和水为动力的作坊操作的不可靠性和速度缓慢。作为利用蒸汽驱动的工业压榨机加快了速度,成批成箱的蔗糖从生产车间运送出来,并且随着轨道运输与水路运输销往世界市场。 约自19世纪40年代起,当糖的世界市场扩张,许多英国企业家有意在亚洲发展糖厂……中国以各种方式并入这正在萌芽的世界市场和其“日益牢固的经济交易网”,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
——摘编自穆素洁《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3)根据材料三,简述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蔗糖生产与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16 ABCCD CCADA DCDDC C
17.(1)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名称:丝绸之路;史实: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核桃、葡萄及其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史实: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18.(1)事件:鸦片战争。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意义: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人物:李大钊。
(3)最高利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准备: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任选一个即可)
(4)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1)原因:蔗糖利润丰厚;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甘蔗,行销便利,出现“糖霜户”;制糖技术较为成熟;社会经济发展,航海技术提升,政策支持。
(2)新现象:甘蔗种植遍及美洲;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英国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际蔗糖贸易。
影响:对欧洲:英国获得了巨额利润,加快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美洲经济的发展;对非洲: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丧失大量人口,造成非洲长期贫困。
(3)变化:蔗糖生产的速度加快,销往世界市场;
影响: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