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诗词的魅力,激发传承中华文化的理想信念。
语言运用:三首古诗词主题明确,能借此欣赏古人是如何通过精炼的诗歌语言表达观点、营造情境的。
思维能力:学习诗人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法,赏析诗歌淡而有味、耐人咀嚼的意境。
审美创造:三首古诗词都触景生情,托景抒情,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夜晚的景色吧。
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1.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同学们,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齐读古诗)
师:(1)这里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渚”字,它的读音是zhǔ。请大家跟我再读一遍。
(学生跟读)
师:(2)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读,这里有一段节奏划分。请大家按照这个节奏,再次齐读古诗。
(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
师:(3)最后,请大家注意诗题中的“德”字,它的写法比较特殊。请大家跟我一起书空。
(指导“德”字的写法)
2. 解诗题,明诗意
师:接下来,我们来解诗题,明诗意。
(1)首先,诗题中的“宿”是什么意思?对,是留宿的意思。而“建德江”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所以,诗题的意思是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2)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的画面,并尝试说出诗歌的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
师:根据注释,我们知道“渚”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而“野”指的是原野,“旷”的意思是空阔远大。
师:诗人停靠在烟渚旁,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这里,诗人运用了远景和近景的对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愁绪的江景。
(板书:远景 近景)
3. 说说你知道的和“月”有关的诗句
师:在古诗词中,“月”常常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你们能想到哪些和“月”有关的诗句吗?
(学生分享诗句)
师:总结得很好,“月”在古诗词中确实常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4. 结合背景资料感悟诗情
师:那么,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从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关键字——“愁”。
(板书:愁)
5. 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
师:作者之所以愁,是因为他远离家乡、仕途失意。这种情感在黄昏的日落时分尤为强烈。
(板书:远离家乡 仕途失意)
6. 朗读指导
师:为了读出诗人的愁绪,我们在朗读时可以通过放慢语速和语调,重读“愁”字来体现。
(学生尝试朗读)
7. 借助书中的插图尝试背诵这首诗
师:最后,请大家借助书中的插图,尝试背诵这首诗。
(学生背诵古诗)
三、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 强调字音与朗读节奏
师:同学们,接下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首先,请大家注意“轼”的读音,它是shì。在朗读时,我们还要注意诗句的节奏,尽量读出诗的韵律美。
2. 解诗题
师:根据注释①,“望湖楼”位于今杭州西湖边。诗题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明确了时间,“望湖楼”明确了地点,“醉书”则交代了诗人的状态。所以,诗题的意思是:六月二十七日,诗人登上望湖楼,饮酒醉后写下此诗。
3. 结合诗句,想象画面
师: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请大家结合注释,想象每一行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准备汇报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想象画面)
汇报交流:
生1:“黑云翻墨未遮山”让我想象到乌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汁一样,但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我仿佛看到了一幅黑云翻墨图。
(板书:黑云翻墨图)
生2:“白雨跳珠乱入船”中,“跳珠”形象地描绘了雨点打在船上,像珍珠一样跳跃的情景。“乱”字则突出了雨势的大和急。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白雨跳珠图。
(板书:白雨跳珠图)
生3:“卷地风来忽吹散”让我感受到了狂风的威力,它从地面卷起,迅速吹散了乌云。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狂风散云图。
(板书:狂风散云图)
生4:“望湖楼下水如天”则展现了一幅平静的湖面景象,湖水清澈,倒映着天空,仿佛与天融为一体。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雨后西湖图。
(板书:雨后西湖图)
讨论交流:
师:这四幅画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生:四幅画面分别写出了乌云的浓、暴雨的大、风的快、湖水的静。前三幅画面充满了动态之美,而最后一幅画面则展现了静态之美。
(板书:动态美 静态美)
4. 交流诗意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想象的画面,尝试用自己的话来交流这首诗的诗意。
(学生交流诗意)
5. 朗读指导
师:在朗读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根据诗句的内容调整语速和语调。前三句可以读得轻快一些,表现出天气骤变的惊奇感;而最后一句则要放缓语速,读出湖面平静、宁静的美感。
(学生尝试朗读)
6. 借助四幅画面尝试背诵这首诗
师:最后,请大家借助刚才想象的四幅画面,尝试背诵这首诗。
(学生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请大家齐读词题。
(板书词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诗词,解词题
1. 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1)这里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见”字。在这里,“见”读作“xiàn”,与“现”相同。请大家跟我再读一遍。同时,请大家思考一下,还有哪些诗句中“见”字读作“现”?
(学生跟读,思考并分享相关诗句)
师:很好,大家都掌握了这个读音。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这个节奏划分,再次朗读这首词,读出节奏感。
(出示节奏划分,学生朗读)
2. 解词题
师:现在,我们来解这个词题。首先,“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和韵脚。而“夜行黄沙道中”则是词题,它告诉我们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主题。黄沙,指的是黄沙岭,位于今江西上饶的西面。这首词是诗人在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
(根据注释①和②进行解释)
师:最后,请大家注意词题中的“蝉”和“鹊”两个字,它们的写法比较特殊。请大家跟我一起书空,确保正确书写。
(指导“蝉”“鹊”的写法)
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心情
1. 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
师:同学们,让我们结合注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并尝试说出诗歌的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想象画面,交流诗歌大意)
师:这首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夏夜。明月高悬,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晚风轻拂,送来了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蛙声阵阵。星星时隐时现,山前细雨如丝。而那曾经熟悉的茅店,就在山前转弯处忽然出现。
2. 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和闻到的景物。
(学生阅读并想象)
师:预设中提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蛙声一片”和“稻花香”都非常贴切。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板书:看到 明月 别枝 惊鹊 听到 鸣蝉 说丰年 蛙声一片 闻到 稻花香 感受到 宁静 喜悦)
3. 过渡与追问
师: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却一时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了呢?这种“忽见”的转变,让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惊喜。
4. 讨论与对比
师:我们之前学过的《宿建德江》也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感情与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师:确实不一样。《宿建德江》中的“愁”字透露出作者的寂寞和孤独;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丰年”和“路转溪桥忽见”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喜悦和欢快。两首诗虽然都写月夜,但情感表达截然不同。
(板书:不一样 《宿建德江》:寂寞 孤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喜悦 欢快)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意和情感,还学会了如何通过对比阅读来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感受更多诗词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背诵本课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