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
微雨之街
徐 迟
雨,没有穷迫的样子,
也不会穷尽的。
飘摇飘摇,
我的寂寞,
泛滥起来。
雨,从灯的圆柱上下降了。
蔷薇之颊的雨,
蔷薇之颊的少年人。神秘之街上,
雨从街的镜面上升了。
神秘之明镜,
从雨的街上显灵了。
赏读:作者不写雨从天而降,而写从“灯的圆柱上下降”,这种空间的缩小是为了更好变化着写雨,写它被灯光照成五颜六色,从而给人以比现实之雨更强烈、更集中、更美的感受。把雨淋湿的街比作镜子,把雨写成不是在地面而是在镜面上升,这就更有诗意。此诗是作者将瞬间的感受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写成的,并非实实在在,而是空灵跳动,体现出一种神秘、美丽的空灵感。
答案:yǎn xié gān chǎn dàn yí答案:jiě/xiè/jiè mó/mú答案:滥/槛 疫/役 鉴/签三、熟语积累(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
1.对症下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我想,假如作家们能够多写一些杂文,抓住问题,对症下药,是能够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果的。
2.无米之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百度的电子商务搜索在淘宝屏蔽策略的冲击下,有可能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3.耸人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针对美国、加拿大等地区的暴雪,有些不法宣传者制造了耸人听闻的“2012大预演”的荒谬言论。
4.防患于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各单位必须加强防火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答案:1.比喻针对具体情况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2.又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事。
3.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4.也说“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一、知人论世(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
1.走近作者
杨焕明,1952年生于浙江。197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1988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后为法国INSERE-CRNS马塞免疫中心博士后;1989年—199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1992年—1994年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后。现为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一职,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2003年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年度领袖人物。2.写作背景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在1985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杜尔贝克提出。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于1999年9月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我国科学家杨焕明教授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一文中,作者对这一计划尤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说明。
3.相关链接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诞生
20世纪初,人类发现了生命的基本规律之一——遗传规律。20世纪50年代初,英美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模型,打开了人类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后来蓬勃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动植物克隆技术,让人类对生命的奥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人类所有的疾病几乎都与基因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并以此带动生物信息产业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像一个很大的“太空站”,6国16个实验室制造的“太空船”要全部准确无误地对接。少一个区域,这个“工作框架图”就不能说完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尽管只占1%,但其贡献和水平却不能用此百分比来衡量。
二、整体感知(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
1.结构图解
2.这是一篇思路清晰、通俗易懂的学术报告。文章阐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哪几方面的导向性意义?各方面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一是规模化。生物学家第一次从整个基因组的规模去认识、研究一个物种或多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第二是序列化。生命科学以序列为基础。
第三是信息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是借助了生物信息学,也借助于把地球变小的网络。
第四是医学化。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把它的成果医学化,已在医学方面为人类造福。
第五是产业化。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带动21世纪生物产业的发展。
第六是人文化。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人文角度来说,连同人性、人权、平等、社会结构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都将重新讨论。三、局部揣摩(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
1.如何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与具体目标?
参考答案:课文第二段以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与具体目标。
它分两个层次,一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它关系着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二是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奠定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这个“定时、定量、定质”的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意义非同寻常,可谓艰巨而光荣。
2.文中说:“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请概括带来了哪些冲击?
参考答案:(1)任何“优生”、“劣生”的观点,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更是不符合人性的,所以要善待他人;(2)基因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的参考书,所以要与我们的基因建立起和谐关系,善待自己;(3)一个成员的基因组信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隐私,要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4)人类与生物自然的联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通过基因研究,人类将更好地建立符合人性人文,又与自然和谐的新的文明。
3.文章第三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第三自然段总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大导向性,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它能准确地界定被说明事物的内涵 。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然后德、日、英、法、中等5个国家的科学家先后正式加入,现在已经有16个实验室及1 100名生物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它使说明更具体。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它使说明更真实。这些方法的综合使用都使得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四、开放探究(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
文中提到了“基因安全”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请围绕“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谈谈自己的认识。
思路提示一:对于任何事物都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认识,对于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辩证地指出了科学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思路提示二: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也没有预设的伦理、是非界限,它是工具,可以为各种目的所利用。比如在战争中,正义与非正义的双方都可能使用同样的科技手段。
思路提示三:人们正确运用科学技术,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道德伦理观念,构建合理运用科学的自律体系,构建阻止、防范科学被不正确使用的防预制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和谐社会,使科学永远造福于人类。
随堂即时练
一、基础知识(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 奥秘 序幕 序列化
B.诞生 合谐 辜负 里程碑
C.克隆 伦理 击毖 双刃剑
D.谐调 奠定 受慧 胰岛素
解析:A B项和谐;C项击毙;D项受惠。
解析:A B项“无米之炊”改为“缘木求鱼”;C项“骇人听闻”改为“耸人听闻”;D项“无所事事”改为“无所适从”。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郭冬临和牛莉的小品《一句话的事》“笑果”很好,台词“你心里要阳光点”引发观众好评,被看好是2010年新的流行语。
B.专家提醒,油梨虽然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大家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C.针对胡斌是“替身”的传言,杭州市西湖区法院今天虽然向新闻媒体澄清了“被告人胡斌身份确认无疑”,但是众多网民仍留言表示,希望公安机关也能出面“澄清”。
D.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古代DNA、进化的研究,人类将更了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更好地建设符合人性人文,又与自然和谐的新的文明。
解析:A B项句式杂糅,改为“食用前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或“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C项语序不当,“虽然”放在“杭州市西湖区法院”前;D项搭配不当,将“建设”改为“建立”。
二、课内阅读(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最后要谈的是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雄心太大,鉴于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在它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这些信息被滥用或被错用又怎么办?“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里讲的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旦完成,人类的奥秘就会被彻底揭开,而那时人类也就会被自己灭亡。
B.美国很早就已经认识了敌对分子将可以利用致命的病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衍生物制造与人类基因有关的生物武器这一关系到各个国家安全的问题。
C.作者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应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
D.在作者看来,人种之间、族群之间、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
解析:C A项,错在“那时人类也就会被自己灭亡”,作者只是认为存在这种危险的可能性极大。B项,错在“美国很早就已经认识了”,原文是说“白宫可能很早就认识了”。D项,错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原文是说“确确实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6.请概括出“就是出于这样的忧虑”中的“这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人类能及早作考虑和防范,“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不会产生不利于人类的影响,而为全人类带来益处,因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类服务,它更人文。
7.说美国已经“开始考虑”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安全性,请你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宫已经着手规划了“21世纪反对生物恐怖主义计划”和别的题目,这说明白宫的考虑已不只是停留在经典的、传统的生物武器上了。8.阅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的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将人种之间、族群之间以及群体之间存在基因差异这一科学知识说明得浅显易懂,通俗晓畅。9.科学的萌芽,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新的形势下,你认为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使科学的力量发挥得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要树立进步、文明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挥作用,保证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科学知识,并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迁移提升练
一、课外阅读(对应学生用书第104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基因密码与生命预测
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
为什么人对“基因”二字如此敏感,如此谨慎?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在传统的观念里,生命不可预测。我们回想一下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就不难发现,相学和命理学是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但由于手段落后,水平低劣,加之其他原因,很难给出准确的表述。
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也就是说,基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遗传信息决定的。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并认为它能导致某些人发生自杀的行为。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有“自杀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自杀,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一个人是否长寿,也和基因有极大关系。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长寿基因。他们研究了三万名长寿人,发现不少研究对象体内均带有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这两种基因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这个研究组的负责人科恩博士说,带有这两种特定基因的人,颐享天年的机会比普通人高两倍。离婚问题也不完全是感情问题,还有基因在作怪。这是英国科学家最近对3 500名已婚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离婚因子先天就有。主持这项研究的维克多·约金博士发现,离婚原因的一大半取决于配偶的性格,而女人的性格比男人更有决定因素。他们发现,父母离婚的孩子结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遗传基因在作怪。 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声音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正像每个人的长相、指纹不尽相同一样,即使孪生子,也是如此。人的声纹如同指纹一样,是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和其他要素。破译了基因也就破译了人的声纹。验声研究还表明嗓音和个人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身高体壮的大汉和瘦弱者的嗓音就有很大差别。此外,根据一个人的语音特征,就可以推断出他的身高、体型、年龄、长期居住地以及受过何种教育、从事何种职业等一系列内涵,因为声音语言负载着人体基因信息。
知道了上述一切,就会明白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生命预测不再是神话,可以说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1.“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
A.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经过科学家的努力,直到70年代,“基因”才得以被承认。
B.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基因由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C.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古代相学和命理学,很难揭示出生命的奥秘。
D.基因的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预测成为可能,一个人还可能拿到一张记录着自己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基因组图。
解析:D A项说的是对“基因”的态度,B项说的是“基因”的重要地位,C项说的是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的特点。2.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一个孩子如果有了一张基因组图,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这主要是从孩子的生理发展方面说的。
B.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由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的,因为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基因是有差异的。
C.虽然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它能导致有自杀动机的人发生自杀的行为。
D.如果一个人体内带有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的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是一个长寿者。
解析:C C项中原文的“某些人”不等于“有自杀动机的人”,应该是“带有自杀基因的人”。
3.下列说法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孪生兄弟在长相方面是极其相似的,以至我们常常难以分辨。但是他们绝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他们的基因信息是各自不同的,具有独特性。
B.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离婚的原因是他们的已离婚的父母的遗传基因在作怪。如果母亲先天就有离婚的遗传因子的话,其子女婚后离婚率就更高。
C.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声纹,这个独特的声纹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而只能做到相似他人的音色。
D.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这是因为基因记录了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它是表现生命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决定生命的个体差异性。
解析:B B项,“人们离婚的原因”不能全是离婚者已离婚的父母的遗传基因在作怪,还可能有其他原因。原文还说父母离婚的孩子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
二、语言运用(对应学生用书第104页)
4.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推动油价猛涨”的原因。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自上周来一涨再涨,屡创新高。
国际能源机构发布报告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上个月的原油商业库存已降到5年来的平均值以下。同时北半球尤其是美国进入冬季,对取暖用燃料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而最近一段时间,美元兑许多国家的货币比值都已创下多年来的最低,而自从美联储9月18日降息以来,美元的下跌趋势越来越快。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政府在有意放任“弱势美元”,以此刺激出口的增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供需矛盾,二是美元贬值。
5.根据语意连贯的原则,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组合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语段(只填序号)
①今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以“走近孔子,感悟圣城”为主题,突出“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②2008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于9月27日晚在山东省曲阜市开幕,以纪念中国先贤孔子诞辰2559年
③自1984年起,孔子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24届
④这期间举办了2008祭孔大典、首届儒学大会、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文化活动
⑤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节日在加强儒家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⑥作为文化节的核心活动,今年的祭孔大典祭文由著名作家金庸撰写,成为祭孔的一大亮点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读这段文字可知,中心话题是2008年国际孔子文化节,因此应该先排②;由“今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知道,①承接②,说明了文化节的主题等;④承接①,介绍了文化节期间的活动;由⑥中“作为文化节的核心活动”的句子得出,⑥应承接④;③是对国际孔子文化节渊源的回顾,⑤介绍了对国际孔子文化节作用的评价,故知先③后⑤。
答案:②①④⑥③⑤
一、美文欣赏(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
馋馋的童年
大 雪
尽管我的童年是那样平庸,平庸得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没有,但每当翻开记忆的扉页,儿时的馋景,就像刀刻一样留在脑海,久久难以忘怀。
也可能馋是人的天性,我小时候特别的馋。
下午放学,我看着街道旁一位戴着白色帽子的回族爷爷,胡子长长的,旁边的牛肉担子不时地放出诱人的香味,那香味好像比他的胡子更长。 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一学期的课本费也只是五角钱,平时一定身无分文。所以只能贪婪地站着看,闻着不收费的香。那香味就像虫子一样老往鼻孔深处钻。
渐渐地摊子上的人少了。这时,白胡子爷爷看着我,也不知怎么的,我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递了过去,“你给人包牛肉用吧。”白胡子爷爷惊奇地看着我,“你不读书了吗?”我将课本拿了回来,撕下已学过的课文,递了过去。白胡子爷爷就用我从课本上撕下的一页,满满地包了一包牛肉。这对我来说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品尝。因而也不敢狼吞虎咽,只是用牙尖慢慢地一直嚼到村口,嚼到家门口。直到老师的柳条教鞭指着我的馋嘴嘴时,我才后悔自己的嘴馋,实在是太馋了。
那是一天的傍晚,生产队队长许七伯领着一位干部模样的叔叔,站在家门口,许七伯说这位叔叔要在我家吃派饭。他们进了门,坐在客窑的炕上。
母亲做好饭,喊我将饭端到窑里。饭很简单:几张玉米面饼子,一小碟炒鸡蛋,两碗酸汤。 我端着盘子走进窑门,许七伯和干部模样的叔叔就停止了说话,开始吃饭。干部模样的叔叔也让我过去一起吃,我摇了摇头,慢慢地退到窑门槛上,坐了下来。母亲说,从二爷家借了一个鸡蛋,里面掺了两把面炒的,他们俩是吃不完的,等他们吃剩下了都让我去吃。
我咬着手指头,静静地等着。
许七伯只吃了一张玉米饼子,就掏出了烟锅,说他吃饱了。让干部模样的叔叔慢慢地吃。
我一眼不眨地盯着干部模样的叔叔,盯着他吃着碟里的炒鸡蛋。
只见他像接扑克牌一样把剩下的三张玉米面饼子全吃完了,碟里的炒鸡蛋也一扫而光。一点儿也没有剩下。
我觉得母亲骗了我,眼睛里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许七伯和干部模样的叔叔都莫名其妙地望着哭得伤心的我。这时,母亲跑了过来,像做错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似的,红着脸,向许七伯和干部模样的叔叔苦苦地笑了一下,算赔了个不是。然后硬拉着我的胳膊,一边撩起衣襟给我擦泪水,一边说:“不要哭了,让叔叔笑话了。”但我还是止不住哭,埋怨着:“没有……没有剩下。”这时,许七伯和干部模样的叔叔似乎明白了什么。干部模样的叔叔更像做了错事,脸和脖子都红了。尴尬地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块钱,塞到我的手里,摸着我的头说:“明天到镇上买点好吃的吧。”母亲从我的手中把一块钱抢了回去,还给了叔叔。叔叔忽然从脸上掉下了一滴大大的水珠,我没有看清是汗珠,还是泪珠。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到老家,总想再能吃上一口玉米面做的饼子还有掺着面和葱花炒的鸡蛋,但一直都未能如愿。
今年秋天我回到了南山镇。母亲早在10多年前就搬到了城里,我跟堂弟费了不少口舌,他总是说,你是在城里吃腻了,跑回来糟践人。现在农村的杂粮都是用来喂畜禽,鸡蛋也是想吃就吃,谁还掺什么面炒呢。但他犟不过我,无奈地去镇上买回几斤玉米面,做了一顿玉米面饼子,也让弟媳炒了满满的一大盘鸡蛋。我一口气吃了四张,似乎才解了馋。我倒觉得人还是吃五谷杂粮的好!
童年已甩得很远了。不知为什么,一想起馋馋的童年,心里就馋馋的。
(选文有删改)
赏析:馋的不是童年,而是那种童年的天真。生动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嘴馋得可爱的“我”,唤起了读者馋馋的童年,不由得会心一笑;真挚的情感,缓缓道出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人还是吃五谷杂粮的好!”是啊,人,还是简单一点的好。
二、热点追踪(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
总理婉拒村民倒茶水
3月19日到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云南曲靖市指导抗旱救灾工作。20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在74岁的村民王顺生家的院子里,温家宝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聊起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情况。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家宝微笑着婉拒道:“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
在总理身上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如到基层视察,都是轻车简从,和群众打成一片、促膝谈心,和老人交谈时总是请对方先坐,遇到雨天自己打伞等等。或许与谋略国是相比,这样的事情实在是过于细小,但就是这样的小事,看似不起眼的举止,却印证了总理对群众的关怀之情,真切地展现了总理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面对这样的总理,群众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官架子而倍感亲切,自然会对总理说掏心窝的话,总理也能因此真正了解民情民意。
点评:“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一句“不容易”再一次展现了温家宝总理身上时刻流露着的浓浓的民生情怀。小事见真情,从生活的细节上多想想群众的不容易,群众的不容易就会越来越少,群众的生活就会容易些。希望总理婉拒村民倒茶水这样的事情能让这些领导干部有所触动。所谓“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关心和尊重人民群众,才能拉近其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而赢得信任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