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4 分式方程
第2课时 分式方程的解法
课题 第2课时 分式方程的解法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26-128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3.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明确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性. 难点:明确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探讨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数学问题: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归纳: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 (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2.什么是分式方程? 学生归纳: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3.上节课我们列出的分式方程,你能设法求解吗?分式方程应怎样求解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分式方程的解法. (板书课题:第2课时 分式方程的解法) 学生通过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分式方程的概念,引出新课题——分式方程的解法.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迁移和类比方法.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 尝试解方程. 教师引导:方程中含有分母怎么办? 学生回答:去分母乘,最简公分母.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试解此分式方程. 学生解答: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解这个分式方程. 解法1: 解法2: 解法3:1 400–500 = 9x,9x = 900,x=100. 解法4:1 400×2.8-1 400= 2.8x×9,2.8×9x = 1.8×1 400,x=100. 教师提问:通过上题,你能总结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吗? 学生总结: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再求解.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如下: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再求解. 【教材例题】 例 解方程:.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试解此分式方程. 教师点拨:两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 学生回答:x(x-2). 教师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注意解题步骤和格式的规范. 【探究2】解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增根 议一议:解方程. 教师提问:去分母时方程的两边同乘什么 小亮的解法如下: 方程两边都乘x-2,得:1-x=-1-2(x-2). 解这个方程,得:x=2 教师提问: 1.你认为x=2是原方程的根吗?与同伴交流.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学生回答: 1.x=2不是原方程的根,因为它使得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原分式方程无意义; 2.这是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同乘(x-2)恰巧为0. 引出概念:使得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的根,我们称它为原方程的增根.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分式方程,当分式中分母的值为零时无意义,所以分式方程,不允许未知数取那些使分母的值为零的值,即分式方程本身就隐含着分母不为零的条件.当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以后,这种限制取消了,换言之,方程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扩大了,如果转化后的整式方程的根恰好是原方程未知数的允许值之外的值,那么就会出现增根. 教师强调:因为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 师生归纳:验根的方法: 方法1:把解直接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 方法2:把解代入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看最简公分母的值是否等于零,若等于零,即为增根。 教师追问: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师生归纳: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如下: 1.增根:使得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的根,我们称它为原方程的增根. 2.验根的方法: 方法1:把解直接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 方法2:把解代入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看最简公分母的值是否等于零,若等于零,即为增根。 3.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2)解整式方程: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3)检验:将解代入最简公分母. (4)作答. 【教材例题】解方程:. 解:方程两边都乘2x,得:960-600=90x 解这个方程,得x=4 经检验,x=4是原方程的根。 教师强调:解分式方程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 1.去分母时,原方程的整式部分漏乘. 2.约去分母后,分子是多项式时,要注意加括号. 3.没有检验,增根不舍掉.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发现可以将分式方程通过去分母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通过教师对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确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本例比较简单,主要展示解题的步骤和格式. 让学生通过解这个方程,并思考问题,展开讨论,了解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体会分式方程检验的必要性。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分式方程的解法 例 解方程时,去分母得( ) A. B. C. D. 答案:A 变式训练 方程的解是 . 答案:x=2 考点2 分式方程的增根 例 若分式方程=+2有增根,则m的值为( ) A.0 B.﹣1 C.﹣2 D.﹣3 答案:D 变式训练 解关于x的分式方程=时不会产生增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m≠﹣1 通过例题讲解,巩固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增根,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差缺补漏。 通过变式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正确解分式方程。
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下列关于分式方程解的情况,正确的是( ) A.解为x=1.5 B.解为x=﹣1 C.解为x=﹣0.5 D.无解 答案:B 2.若关于x的方程﹣=1的解为整数,则整数a的值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3.解分式方程: (1); (2). 答案:(1)方程两边都乘, 得,解这个方程, 得, 检验:当时,,所以是原方程的根. (2),, 方程两边都乘, 得,解这个方程, 得, 经检验,当时,, 所以是增根,即原分式方程无解. 4.关于x的分式方程﹣=1. (1)若方程的增根为x=3,求a的值; (2)若方程无解,求a的值. 解:(1)去分母并整理得(a﹣4)x=﹣21, 因为x=3是原方程的增根, 所以(a﹣4)×3=﹣21, 解得a=3. (2)去分母并整理得(a﹣4)x=﹣21, ①当a﹣4=0时,该整式方程无解, 此时a=4; ②当3﹣a≠0时,要使原方程无解, 则x(x﹣3)=0,即x=0或x=3, 把x=0代入整式方程,a的值不存在, 把x=3代入整式方程,得a=3. 综合①②得a=4或a=3. 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缺补漏。
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解分式方程有哪几个步骤? 3、什么是分式方程的增根? 4、验根有哪几种方法?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再求解. 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2)解整式方程: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3)检验:将解代入最简公分母. (4)作答. 3.增根:使得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的根,我们称它为原方程的增根. 4.验根的方法: 方法1:把解直接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 方法2:把解代入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看最简公分母的值是否等于零,若等于零,即为增根。 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6.布置作业 课本P128习题5.8中的T1—T4。 课后练习巩固,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提高计算能力和做题效率。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分式方程的解法一、解分式方程的思路二、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投影区增根验根的方法学生活动区
提纲掣领,重点突出。
教后反思 对于解分式方程,学生已经学过等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通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所以,解分式方程的根本是在于去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而要去分母,方程的两边要同乘以最简公分母,这是关键,因此,要在解分式方程之前先将最简公分母复习一遍,给学生铺好路,另外要给学生一个例子,就是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时,要求每一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让学生看到去分母的过程,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很多的问题,也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化归的思想,即将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