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09: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陆游
诸君安好!老夫陆游,听闻此地钟灵毓秀,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特冒昧来访,欲与诸君以文会友,畅叙幽情。野老本无为,不知诸君可曾听闻余生平之事?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无数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受尽欺凌、侮辱。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他的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
呜呼,吾此生而何其哀也!虽曰:“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不堪回首之事,铭心刻骨,令人痛彻心扉也!想当年余......
(68岁)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85岁)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何时所作?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品读诗歌的方法及步骤
1、读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诗歌类型或情感基调、题眼(集
中体现诗歌情感或哲理的词)等
2、看作者——联系其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作品风格
3、观注解——典故、词语解释、背景介绍、线索。
4、品全诗——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 理解诗的大意,结合使用的手法,理解诗歌的意境、情理。
注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写、议论、抒情推断这首诗写什么。
读题目,明题眼
书:写。
愤:愤懑,悲愤,忧愤。
诵读本诗,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整体感知
全诗以“愤”为情感基调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sài
shuāi bìn
zǎi
看注释,知人论世,抓关键词句,理解大意,想想这首诗歌各联书了什么内容?书了哪些愤?因何而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所说的壮志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的忠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告诫
“亲贤臣,远小人”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一愤:统治者偏安,不思北伐,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陷害忠良,小人误我、奸臣误国。(暗藏金人入侵,国土沦陷,山河破碎、百姓受难之愤。)
三愤:“空自许”,壮志难酬、请缨无路、世事磨人。
二愤:本有力收复失地,而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政治黑暗,苟且偷生,罔顾百姓;自己现在报国无门。
四愤:“鬓先斑”,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五愤:“谁堪伯仲间”,统治者昏聩懦弱、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亲小人、远贤臣,贤者不用;朝廷无人领军。
品全诗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等的人生际遇和忧愤,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忧愤和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吗?
(联系同时代其他将领、诗人、词人的经历或他们的作品回答。)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3、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林升《题临安邸dǐ》 (临安邸是指临安的旅店。临安指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指旅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可见这悲剧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愤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愤,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他们的忧愤和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愤的根源:统治者懦弱昏聩、自私偏安、畏敌如虎、苟且求和,亲小人、远贤臣、贤者不用,罔顾百姓,朝廷政治黑暗腐败、无人领军、奸臣误国、陷害忠良
诗人有哪些层面的“愤”?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山河破碎
2.忧愤朝政——
(愤的根源)统治者懦弱昏聩、自私偏安、畏敌如虎、苟且求和,亲小人、远贤臣、贤者不用、罔顾百姓,朝廷政治黑暗腐败、无人领军、奸臣误国、陷害忠良
4.忧愤自己
(主战派、忧国——
忧民的爱国志士)
年华空老、功业无成、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小人误我、世事磨人
受苦受难、被金人蹂躏、被朝廷舍弃、颠沛流离、受尽屈辱
3.忧愤百姓——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有什么魅力?
诗人形象:
主张抗战,充满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英勇杀敌、忧国忧民,虽壮志难酬,仍忠心不已、矢志不渝的爱国志士形象
诗人魅力:
令人敬仰,激励后人保家卫国、忧国忧民,给中华儿女做出忠贞爱国的表率。
对比
诗人自身今昔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古今对比,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古有贤才诸葛亮领军北伐,今无人领军北伐,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悲愤和无奈。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镜中衰鬓”对比。
艺术手法之魅力
艺术手法之魅力
比喻: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岳。
虚实结合、照应、烘托:
回忆与现实,虚实结合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颔联烘托“气如山”;“世事艰”照应颈联;
对比:
气如山、鬓先斑;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表真名世、谁堪伯仲。
列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形象的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开阔、雄壮场面。
用典明志:
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效果:委婉间接、言简意赅。
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尾联高度赞扬诸葛亮,实则对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偷安一时的讽刺,抒发了诗人极大的悲愤。
列锦
“列锦”又称“列词”,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一种修辞。
效果: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列锦有空灵、含蓄、凝练、意境、简约等明显有个性的特点,能将诗词塑造得唯美,朦胧,在言简意赅中创造意想不到的境界。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忧愤国家
忧愤朝政
忧愤自己
(主战派、爱国志士)
忧愤百姓
中原沦陷、山河破碎
统治者懦弱昏聩、自私偏安、畏敌如虎、贤者不用、罔顾百姓,朝廷政治黑暗,陷害忠良,无人领军(愤的根源)
年华空老、功业无成小人误我、世事磨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颠沛流离、受苦受难
虚实结合、比喻、照应下文、对比晚年
列锦、虚写、理想对比现实,烘托“气如山”
用典明志
晚年对比早岁、现实对比理想
虚实结合
借古讽今
用典
古今对比
忧国忧民
忠心爱国
矢志不渝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初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4、参照比较,探求诗风
赏析方法及步骤
5、摘抄品评,滋养诗情
思考探究,学以致用
你觉得老师演绎的几个片段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这节课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唱出时代最强音
毛泽东说过:“我们爱好和平,但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和平是目的,而斗争则是和平的手段;和平是相对的,而斗争是绝对的;只有经过斗争才能有真正的和平。和平不是求来的,是斗出来打出来的。任何时候,无论敌人还是朋友,只有强者才能获得尊重。
少年强则国强,强国有我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七一庆祝大会上,党寄语青年一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回顾中国共产党这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征程,无数青年才俊为祖国的独立以及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最为朝气蓬勃的力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青年才俊,而新时代的青年更要有志气、骨气、底气这三气。
国为我强,我为国强,看我东方,中华强。
青年人要有志气,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的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正是毛泽东等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人的积极参与下,突破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商大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远大志向是青年干部成才的方向,青年一辈必须要有志气,坚定理想与信念,守得住初心,干得了大事,用自己斗志为社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青年人要有骨气,就要强化责任担当。不屈不挠的骨气,贯穿了整个新中国救亡图存的发展史。革命先辈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宁死不屈,坚定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为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现如今又有“卫国戍边烈士”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祖国的神圣边防,筑起巍峨界碑。骨气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骨气,才能挺起胸躺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个民族有骨气,也就有了挺立不屈的脊梁。
青年人要有底气,就要矢志不渝奋斗。现如今中国人民的底气越来越足,底气归根结底来源于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被列强瓜分,到民族独立,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全面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伟大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中华民族的国力越来越强大。底气给与了我们自信,根植于人民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底气,助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年6月,在边防斗争中陈祥榕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中央军委为他追记一等功。牺牲现场,他紧紧趴在营长陈红军身上,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在家人眼中,陈祥榕从小就很独立、有主见。他很早就想当兵,而且还只想去边疆当兵。终于到了能当兵的年纪,看到征兵信息后,陈祥榕忍不住给妈妈打电话。
“妈妈支持你去当兵,但当兵很苦”
“我不怕苦,又不是去享福的”
牺牲时还不满19周岁的陈祥榕,曾郑重写下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当时,班长问他:你一个“00后”新兵,口号这么“大”?
陈祥榕说:“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也会这么做”
启示:领导者
天下为公。私天下,不可取!
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予动容,必入其中;欲安思命,必避其凶;欲情难纵,必舍其空;欲心若怡,必展其宏;欲想成功,必有其梦;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想要到达顶峰,一定要忍受攀登的痛苦;想要被言语感动,一定要将自身感情融入到境况中去;想要安定下来,一定要避开危险;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放纵它,一定要心灵空静;想要心旷神怡,使自己心情愉悦,一定要展开自己的宏图;想要成功,一定要有自己的梦想;想要戴上王冠,一定要承担它带来的责任。
良才善用,能者居之。出自——《道德经》
——有才能的人要善于用好的方法安排他到合适的位置,有能力的人才能占有这个位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好自我定位......
有人说,自律的最高境界是:无功不受大禄,无能不得大位。 我们常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是这样的道理。
启示:爱国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人民至上、忠心卫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端人贵洁己,宁使霜露侵。——清·陈炳《杂诗》
品德高尚的人,把个人的节操看得最重要;即使身处逆境,也决不动摇。
2. 为谋须远大,守节要坚完。——宋·陆游《寓言》。
一个人的志向要远大,保持节操要坚持自始至终。
3.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唐·李赤《慈姥竹》
不要学那水性杨花的杨柳絮随风飘扬,要永远保住自己坚贞的节操。
4.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王冕诗《墨梅》
不必用别人夸赞自己颜色鲜艳,只想着自己能够将香气留在人间。
5.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宋代苏轼诗《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这句话说美好的事物不必非要得到人们的夸赞,其各自都有着超凡的品质。
6. 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无名氏《猛虎行》。
猛虎:喻横暴不义之人。野雀:喻卑鄙小人。即便再贫困潦倒也不会与小人为伍。
7.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忠臣的节操就会表现出来,他们都将名留青史。
8. 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宋代晏几道词《玉楼春》。
自古以来人们都被虚名所误导,我宁愿舍弃虚名,也不去违背自己的心志。
9.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庞德传》。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与曹将于禁、庞德等人大战于襄樊,关羽趁机亲率水师大战曹营。曹军溃退,死伤无算。庞德被俘前对天起誓之言。
10.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楚屈原《渔父》。
屈原素来对祖国忠诚不二,无奈屡屡遭受朝堂奸佞小人的陷害,因此多次遭到贬黜。这首诗恰是作于诗人被放逐期间。诗人看见江边渔翁垂钓,安于现状,不由得想到了朝堂之上奸佞横行,掌权者耽于享乐,分不清现实。
少年强则国强
吾辈自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课堂检测
1.书愤》中的“ , 。”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书愤》中,“ , ”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书愤》中“ ,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书愤》中,“ , 。”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 ”(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 ”(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 ” (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 ” (愤无人领军)。
早岁那知世事艰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
  南宋前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词人,他们上承苏轼豪放词风,不拘泥于格律,把谴责权奸、呼吁抗战、力主恢复中原作为词的主题,创作出不少慷慨悲壮、辞情激昂的作品。代表作家有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人。
(一)张元干(1091-1175?),字仲宗,南宋爱国志士,南渡初期词坛的一位大家,有《芦川词》。张元于是南宋爱国词派的先驱,其爱国主义主题对张孝样、陆游和辛弃疾颇有影响和启迪。代表作是两首、《贺新郎》。第一首题为《寄李伯纪丞相》,表现了对李纲抗金主张的支持,抒发了诗人气吞狂虏的英雄气概和对朝庭弃置抗战忠臣的愤慨。第二首题为《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对入侵者的憎恨和对统治阶级的指责,同时抒写了对胡铨的同情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张元干的词长于抒发悲愤之感,词风慷慨悲壮,他为南宋爱国词风的形成奏了先声。
(二)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南宋爱国土大夫。他和张元干都是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的词作家。有《千湖词》。代表作是《六州歌头》,词中描写了沦陷区的凄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跋扈,抨击统治者的忍辱求和,同情中原人民的艰难处境,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其他象写景抒怀的《念奴娇·过洞庭0、抒发忠义之气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表达豪迈情怀的《西江月·丹阳湖》等,也很有名。张孝祥的词风格多样,但大抵都慷慨豪迈,直抒胸臆。。
  (三)岳飞(1101-1141),字鹏举,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他的《满江红》一词传唱千古,表现了对敌人无比的痛恨和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以及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壮烈情怀。这首词通篇直抒胸臆,一气而下,风格粗犷。
    
2、刘过(1154-1206),字改之,是辛弃疾的门人,长期浪迹江湖,有《龙洲集》。其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词风奔放豪壮与辛词近,但不及辛词之沉郁婉转。代表作是《六州歌头·镇长淮》,此词感叹繁华的扬州在敌扰后的破败,吊古伤今,感慨苍凉。又有《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赞颂岳飞的抗金功绩,对秦桧之流作了强烈的谴责。
  
三、南宋中后期词 
  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同以姜夔为首的格律词派,是南宋中后期词坛的两大流派,而以辛派词为当时词坛的主流。
(一)辛派词人
  南宋中后期,在辛弃疾影响下,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文学史上称之为"辛派词人"。其中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1、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有《龙川词》。他与辛弃疾过从甚密,志趣相投,词风亦相近。陈词、最突出的特点是自觉地把词作为表达政治见解,抒发爱国情感的工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其词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风格雄肆激昂,慷慨磊落,但不及辛词之含蓄和富于文采。代表作有《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作者在词中激励章德茂保持民族气节,表现出抗金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念。
  
3、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是南宋后期重要的辛派词人,有《后村长短句》。他发展了辛词奔放疏直的一面,较之辛词更为散文化、议论化,但因议论过多而失之散漫,终不似辛之精深含蓄。代表作有《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和《沁园春·梦浮若》等。
  4、刘辰翁(1232-1297),字会盂,南宋灭亡前后的爱国志士,有《须溪集》。其词多结合战乱之后个人的飘零生活寄托故国之思,抒发亡国之痛,感情比较低沉,境界比较凄清,缺乏辛词的豪壮之气。代表作是《念奴娇》、《六州歌头》、《江城梅花引》和《唐多令》等。
(二)辛派词的共同特点
1、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辛派词人都是坚定的爱国志士,他们力主抗战,反对和议,用词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多抚时感事之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忱。
2、注重内容表达,大胆冲破词的格律和音韵的限制,以文为词,进一步发展了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辛派词往往直抒胸臆而少用象征比兴、对比、用典手法。
南宋爱国词主要主题
故国之思,家国之愁,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昔盛今衰的感慨),吊古伤今,收复失地无望的悲愤、
谴责权奸,呼吁、执着抗金,力主恢复中原,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赞美抗金英雄抒发了诗人气吞狂虏的英雄气概和对朝庭弃置抗战忠臣的同情、愤慨
对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抗战的愤慨
对(沦陷区)人民饱受苦难的深切关注,忧国忧民,对入侵者蹂躏百姓、吞没国土的憎恨和对统治阶级的不用人才、偏信奸臣的腐败、倾颓的指责
表现自己的抗战决心、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就义诗》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立春日感怀》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其一》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jìu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之蓝关》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记南征诸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读陆放翁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