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乌江协作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国梦的内涵包括( )
①民族复兴
②国家富强
③人民幸福
④世界大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粮食(百万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2年 163.42 1.30 0.66 1.35
1957年 195.05 1.64 1.31 5.35
A.人民公社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3.请你从以下四句话中选择最为贴切的一句话,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
A.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被推翻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了 D.清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
4.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基于下列哪一事件的开展(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四五运动
5.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采取的政策是( )
A.没收财产 B.实行赎买
C.实行合作 D.全部征收
6.“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法党规,严肃党纪,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这讲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意义
7.下列描述,反映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运动实行的是( )
A.“(村里)形成了‘干活磨洋工,吃饭放卫星’的现象。”
B.“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立在田间,他们热泪满面。”
C.“干部脱离实际、胡吹虚报产量,和实际相去甚远。”
D.“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8.如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全国农村耕地占有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
阶级成分 占全国农户总数比重 占全国耕地比重
地主、富农 不足7% 50%以上
贫农、雇农 57%以上 14%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9.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如果要拟一个主题,最合适的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C.第一次国共合作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0.结合所学,根据以下表格内容,你判断所述事件是( )
动乱的年代(1966-1976)
思想上 混淆了是非,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政治上 严重损害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经济上 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文化上 文化遭到了极大破坏
组织上 破坏了党的组织建设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1.1953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中说:“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对工业化的无限憧憬,激发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从未有过的劳动热情。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上述材料中的“激情燃烧的年代”指的是( )
A.解放战争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2.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外国华侨,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这次大会的特点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下表反映的变化说明( )
1950 年至 1952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表
类别 粮食
1951年比 1950 年增长(%) 8.7
1952年比 1951年增长(%) 14.1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人民公社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改革开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4.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八大二次会议--标志着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D.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5.1949年,共青团北平市委筹委会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在9月10日星期六下午组织4300名学生到北平天安门广场义务劳动。消息公布后,两天里就有18000人报名。这些人的努力是为了(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
C.欢庆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二、材料题
1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材料二 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 “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材料三中花鼓唱词反映“文革”期间凤阳农村发生了严重经济困难,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7.改革是人类历史的鲜明主题,每一次改革都引人深思。
【破旧立新】
材料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川教版《中国历史》
(1)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是什么?对封建制度的确立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顺势而为】
(2)改革通常由问题倒逼而生。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改革名称 面临问题 措施 性质
洋务运动 内外交困 ①以“自强”为口号,兴办近代B; 以“C”为口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②创办近代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861年改革 A盛行; 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 ①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自由 ③农奴可获得一块份地,但须赎买 D
【民富国强】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 20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3)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观察上表,1978年和1992年中共两次重大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促进了新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两次会议在经济方面分别做出了哪些重大决定?
三、论述题
18.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不断侵略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抵御外侮,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之路和强国之路”。根据下面表格中的史实,阐述中国人民的“救国之路和强国之路”。(提示:结合表格所示的史实和所学的知识,围绕“救国之路和强国之路”这一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阐述论题必须史论结合,不少于200字。)
时间 历史事件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911年 辛亥革命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953年 抗美援朝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由此可知,①②③项符合题意;④项不是中国梦的内涵,需排除含④的BCD三项。故选A。
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A项人民公社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说法错误,人民公社运动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B项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是1958年,不符合题干中“1957年”;C项三大改造阻碍农业发展,说法错误;D项一五计划的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为依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4.答案:A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追切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以获得土地。1950-1952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开展新人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因此,题干材料“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基于“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故A选项正确;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间是1953-1956年,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不符合题干材料“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不符合题干材料“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五运动”是指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6年4月5日发生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否定文革的全国性的群众性非暴力反抗的抗议运动。不符合题干材料“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5.答案:B
解析:根据“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使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到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B项正确;没收财产、全部征收不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采取的政策,排除 AD项;实行合作,建立合作社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在的途径,排除C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法党规,严肃党纪,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这讲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组织路线,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B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不是背景,过程、意义,排除AC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AC项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的内容;D是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评价。故选B。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建国初期全国农村耕地占有状况…….贫农、雇农......占全国农户总数比重57%以上卢全国耕地比重14%…….”及所学可知,建国初期许多农民处于无地或少地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是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是为了保证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并有利于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排除B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示中事件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项正确;近代化探索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等,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1927年,排除C项;解放战争是指1946-194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正处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造成政治上长期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和肆意践踏。因此D正确;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期间A错误;B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不合题意,BC错误。故选:D。
11.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3年”“对工业化的无限憧憬”“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目的是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材料中的“激情燃烧的年代”与“一五”计划实行时间相符。解放战争发生在1946一1949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C
解析: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这次大会的特点体现了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成立新中国作各方面的准备,1953年9月,在北平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C
13.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50年至1952年我国粮食产量是在逐年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翻了身,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人民公社制度是在1958年,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项改革开放发生在1978年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 A。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D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符合题意;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不是新中国成立,A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是农民私有,C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1949年,共青团北平市委筹委会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在9月10日星期六下午组织4300名学生到北平天安门广场义务劳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故B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是在1949年3月5日至13日,故A错误;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故C错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是在1954年,故D错误。故选:B。
16.答案:(1)行业:重工业。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2)特点:高速度、“以钢为钢”。消极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主要原因:“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
(4)应当遵循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答出任意一条即可)
解析:(1)行业:据材料“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可知,到1957年我国重工业由1953年的17.6%上升到1957年的27.3%,而农业由1953年的52.8%下降到1957年的43.5%,轻工业由1953年的29.6%下降到29.2%故重工业发展最快。发展规划:据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特点:据材料“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可知,追求高速度、“以钢为钢”。消极影响:据所学可从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主要原因:据所学可从“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等方面回答。
(4)据所学可从应当遵循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等角度回答。(答出任意-条即可)
17.答案:(1)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
(2)A:农奴制;B:军事工业;C:求富;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该措施直接触动了旧贵族的“奶酪”。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该措施导致了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和俄国1861年改革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是俄国1861年改革。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民获得了解放。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18.答案:论题:救国之路和强国之路。
论述: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了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华北)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但都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抗美援朝,巩固了新中国,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综上可知,中国近代经过一系列探索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解析:据框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围绕“救国之路和强国之路”这一论题进行论述,如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变法图强,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华北)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学-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但都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抗美援朝,巩固了新中国,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