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考全真模拟(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考全真模拟(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6 07: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南阳二中高考全真模拟 (三)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导航卫星的原理就是不断地向地面播发导航电文,电文的核心内容就是:位置坐标和相应位置的时间等信息。
为了实现信息足够高的精度,卫星本身需要有非常精确的计时功能,这种计时功能是由原子钟来实现的。原子钟是一种精密测量设备,它是利用某种元素原子的能级跃迁来实现精确计时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围绕它旋转的电子组成的。有些原子拥有相当多数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电子层。当原子从某一个能量大的层次跃迁到低一点的能量层次时,它就会释放出电磁波。某一种元素的原子,它的能级跃迁变化频率是固定的。1956年,美国科学家生产出了实用化的原子钟,它所采用的元素是金属铯。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用它来制作原子钟非常方便。铯的共振频率是9192631770赫兹,规定它的原子核振动这么多次所用的时间就是一秒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还开发出了用铷、氢元素作为原料的原子钟,体积越来越小。 目前最先进的成果是用金属铝来制造原子钟,精度比前三种原子钟都高。
北斗导航卫星携带了四台中国自行研制的高精度原子钟。其中两台工作,两台备份。原子钟之间相互校准,免得工作的那一台发生了超过设计指标的误差。
卫星在太空中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飞行轨迹就是卫星轨道。
我们知道北斗星座是几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当中轨道设置最复杂的,包括了三种轨道类型,即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圆轨道,能够最大限度地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主力是运行在中圆轨道上的卫星,它们在这个轨道上不断地向地面发射信号。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宇宙射线、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干扰, 中圆轨道卫星所提供的信号,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为了尽量减小误差,就需要提供改正信息。无论在GPS、格洛纳斯、还是伽利略系统的建设中,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都没有设置这样的轨道,改正信息是由第三方通过其他类型或者地面手段来实现的,而北斗卫星为了从一开始就尽最大努力来提高用户的信号精度,在系统设计当中就考虑了三种类型的轨道。
在卫星导航技术中有一种叫作位置精度衰减因子的指标,如果这个数字越大,精度就越差;数字越小,精度就越高。一般来说,这个数字的大小和天空中可以见到的卫星数量,以及这些卫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有直接联系的。卫星数量越多,卫星分布得越均匀,位置精度衰减因子就越小。如果仅仅采用中圆轨道卫星,在有些时候、有些地区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量就不够多。特别是在所谓的城市峡谷地区和真正的山谷里,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量都很少,很多时候甚至于不能够保持导航服务。增加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就能够在服务区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作为静止轨道卫星,它和地面之间是相对固定的,在任何时候,我们只要不是处在遮挡的情况下,就一定能见到这颗卫星。实际上,根据卫星导航的原理,我们只需要三颗卫星就能够知道自己的位置,只需要四颗卫星就能够测算出自己的速度。那么如果有一颗静止卫星在头上,对于中圆轨道卫星的需求就大大减少了。
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的作用更加显著。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了静止轨道卫星被遮挡的情况,比如它会被建筑物或者大树、山脉遮挡。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就不一样了,它会在地球的上空画出“八”字形的轨迹。对于覆盖区的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在一天当中总会有某个时刻运行到自己的正上方,只要不待在室内就不会被遮挡。如果部署足够数量的倾斜同步轨道卫星,那么在任何时刻,对于覆盖区的任何用户,都可以保证至少有一颗卫星在自己头顶上。
如果仅仅依靠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在很多场景下根本就不够用,如公路车道判别和铁路编组都需要分米级乃至厘米级的导航精度。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技术。
我们在前文中谈到过卫星原子钟的精度问题,不同原子钟所报出来的时间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大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就是用很多台原子钟一起,用彼此的计时结果来相互验证,相互修正,最后计算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基本时间标准,再用这个时间标准来修正各台原子钟。这个问题对于卫星导航来说也是一样的。
要做到这一点,卫星之间必须能够彼此通信,这就是星间链路的用处了。北斗系统采用了Ka频段的星间链路。所谓Ka频段,就是26.5~40GHz之间的那一段无线电频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向地面提供卫星电视和宽带上网服务也会使用这个频段。Ka频段的带宽大、通信速度高,但是在为地面服务的时候,存在一种叫作雨衰的问题。就是在夏天暴雨的时候,因为雨点的尺寸和Ka频段的波长基本一样,所以会严重干扰通信服务。不过作为导航卫星的星间链路,Ka频段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宇宙里不会下雨。星间链路的关键技术就是卫星之间的通信波束信号要能够彼此对准,北斗卫星团队能够在整个星座之间实现星间链路的组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摘编自中国宇航学会《北斗导航天地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铯元素的一次共振耗时一秒钟,元素共振耗时越少,以其为原料的原子钟精度越高。
B.追求位置精度衰减因子小,即便三种卫星轨道同在,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在轨卫星。
C.想要体验北斗卫星系统提供的高精度服务,至少需要四颗卫星检测范围同时覆盖。
D.太空和地面环境的差异,使得Ka频段带宽大等优势在星间链路中得到理想发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铯、铷、氢、铝等元素原子能级跃迁中释放的电磁波,形成电磁能量,使得他们成为制造原子钟原料的元素。
B.单一的中圆轨道卫星设计,存在数量不足的劣势,导致在城市峡谷地区和真正的山谷里,易出现不能保持导航服务的情况。
C.原子钟与星间链路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依靠多台个体之间进行信息的验证与修正,来保持信息的精度。
D.人们接收到的每一条卫星信息,都是整个卫星系统工作的成果,需要所有卫星通过星间链路的修正做保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情境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山体密集的地区,火车经过较长的山体隧道时,卫星信号精度与隧道外一致。
B.记录某地上空同时段的北斗卫星变化,发现每天监测到的卫星与前一天完全不同。
C.今年是太阳活动的峰年,ka频段的星间链路可以保障北斗卫星服务免受任何影响。
D.深圳修建伶仃洋大桥,借助北斗系统,将沉管沉放到海床上,并做到精准对接。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北斗卫星系统三种轨道单颗卫星观测轨迹”简化示意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E
A.轨道类型a,GPS系统因建设成本问题而没有配备。
B.轨道类型b上的卫星,能够极大避免地面遮挡带来的影响。
C.轨道类型c的卫星能够减少对轨道a类型卫星的需求。
D.三种轨道卫星范围重叠,能够减小位置精度衰减因子指标。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背后有哪些科技支撑,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 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
一路向前。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烁在山巅。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垛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 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微茫又邈远。
著名的东方大峡谷,用平均2000米的深度、300多公里的长度提醒人们:在怒江大峡谷面前,每位游客仿佛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似乎心有不甘,也想证明点什么,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忽然,从邻座传来了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是用手机播放的吗 ”我用手指捅了捅那位倚靠在椅背上闭目聆听的同行者。他立起身,把身侧一个用三层板拼合起来的木匣亮了出来。那是他自制的一个播放机,插上存有上千首乐曲的U盘,就能随意选播自己想听的乐曲。
“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像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一带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除了带着自制的播放机,还带着一台数码相机。“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②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的时候,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
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 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
李导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其中的一个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的女马锅头①。
泥石流、桥梁损毁、雪崩、大雪封山……甚至自己的丈夫也遇难于赶马途中,十多年里,她流汗流血,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值得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她的家乡和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
前些年,为提高云南茶叶的知名度,云南组织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留下了自己马锅头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催生出不少轰动一方的趣闻,同时马帮也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耀的商场和穿着入时的男女……③在宽阔的大街上,在汹涌的人流中、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什么时候该走 什么时候要停 前面的岔道如何选择 这些都变得难以确定。
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
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决定从熟稔的生涯中拔脚而出,开启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
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到达观景台时,李导招呼大家下车。当我眺望山谷对面被云雾笼罩住的山坡以及山上的村寨时,迷离朦胧的烟火人家好像也被一种神秘感笼罩住了。
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
(有删改)
【注】①马锅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首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所写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相关内容,既突显了老人的形象,也讴歌了怒江山水。
B.来自北京的老者,从拉萨取道昆明直奔怒江而来,不是为了怒江山水,而是为了寻找自己的青春。
C.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在马帮来时“喜极而泣”,可见在山村闭锁时期,马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D.李导清醒认识到时代不再需要马帮,她转行成为一名高山导游,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7.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处句式整散结合,长短错落,又多用四字词,摹山画水,语言极具感染力,富有意境。
B.②)处引用毛泽东诗句,诗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气势,使人震撼。
C.③处把传统的马帮放在现代都市生活背景下写,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马帮的愚昧落后。
D.文章通过概述与特写相结合讲述李导的经历,她人生的转折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8.作者笔下的怒江呈现了“成千上万种美”,请结合文本概括怒江的自然之美。(5 分)
9.标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 不杀无罪之人。 夫杀人之父兄, 利人之货财, 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 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 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 死士三百, 战士三万。 纣之陈亿万, 蜚廉、恶来, 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 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 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 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 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 失军亡众, 几死一再, 然后得天下, 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 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 以不血刃之德取人, 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 以索铁之力, 不宜受服; 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 殷、 周之称, 不得二全。 不得二全, 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封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 当, 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 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3分)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 ① ;
(3)即便如此, ② 。
推断: ③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组唐诗,完成15~16题。
赠李愬仆射二首[2]王 建
(一)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二)
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
[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军将李愬率军夜袭蔡州,一举生擒叛首吴元济,平定淮西之乱。
15.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愬率全营将士顶风冒雪一夜急行军,可见其部队军纪严明,战士斗志昂扬。
B.李愬手下将士骁勇善战,使用火攻烧毁敌营,仅靠先头部队就已攻下蔡州城。
C.第一首诗在节奏上张弛有度,前两句紧张急促,后两句写得轻松,别具匠心。
D.平叛的军队层层围困蔡州城,却久攻不下,朝廷的诏令频发更让老将担忧为难。
16.这两首诗都写李愬平蔡之战,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礼运》认为大同社会中人应该“ , ”,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这种思想的传承。
(2) 《苏幕遮》中“ , ”两句,周邦彦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小鸟欢快的叫声,衬托了词人对天气转晴的惊喜之情。
(3)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围绕“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小组以“潮”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诗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学画之人,每以画兰为画法初步,画者往往在描摹中,墨际毫端不知不觉地凸显了自我;也借兰叶葳蕤的线条,延伸拓展,洗礼一己心魄,澄怀观道,由丹青中,透射出永恒恬静的气象。所谓 A ,说的是女子容貌娇美,天性聪慧;桂子兰孙,是称美他人子孙,一如 B ;而兰薰桂馥,则是比喻别人后嗣昌蕃,世德流芳; C ,金喻坚,兰喻香,用以说明交情甚笃,这一切,显示兰是突出的,是真善美的化身。 自古以来,画兰之士在他们的画面上呈现了自然之美,也渗透出他们的胸中丘壑。苏东坡画兰,长带荆棘,所谓君子能容小人;宋末遗民郑思肖,画兰不画土,惨痛地吐露大好河山的沦丧。①最是以兰画著名的,当数“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了,②他的兰花画法极类石涛旨趣,所绘兰竹举世无双,传世之作如《题画兰十九则》,③足见他对兰花的偏好,就连他的隶楷书法六分半书,也由画法行之。④这说明他是书画同源、用笔一致的典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含有“兰”字的成语。 (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那些巧言令色的人,即使获得一些成功,也常常为大多数人所不齿。
B.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C.老铁匠数十年来独力支撑这个大家庭,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D.行走在乡野的民间郎中用自己的热情与真诚,为普通百姓诊治疾病。
20.“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碟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小时候踢毽子,毽子都是自己做的。选两个小钱(制钱),大小厚薄相等,轻重合适,叠在一起,用布缝实,这便是毽子托。在毽托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便是一只毽子。鹅毛管不易得,把鸡毛直接缝在毽托上,把鸡毛根部用线缠缚结实,使之向上直挺,较之插于鹅毛管中者踢起来尤为得劲。鸡毛须是公鸡毛,用母鸡毛做毽子的,必遭人笑话,只有刚学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干。鸡毛只能用大尾巴之前那一部分,以够三寸为合格。鸡毛要“活”的,即从活公鸡的身上拔下来的,这样的鸡毛,用手抹煞几下,往墙上一贴,可以粘住不掉。死鸡毛粘不住。后来我明白,大概活鸡毛经抹煞会产生静电。活鸡毛做的毽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洒。死鸡毛做的毽子踢起来就发死发僵。鸡毛里讲究要“金绒帚子白绒哨子”,即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毛的末端乌黑闪金光,下面的绒毛雪白。次一等的是芦花鸡毛。赭石的、土黄的,就更差了。我们那里养公鸡的人家很多,入了冬,快腌风鸡了,这时正是公鸡肥壮,羽毛丰满的时候,孩子们早就“贼”上谁家的鸡了,有时是明着跟人家要,有时乘没人看见,摁住一只大公鸡,嘈噌拔了两把毛就跑。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里都有一两只足以自豪的毽子。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一只“金绒帚子白绒哨子”,放在桌上看看,也是挺美的。
21.文中画线句改为“摁住一只大公鸡,扯了两把毛就跑”,语义上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6分)
22.学校即将举办一场趣味活动,你将自制沙包,或者炒一道番茄鸡蛋,或者叠一个纸飞机,请仿照文中制作毽子的过程,任选其一向同学介绍你的制作过程。 (字数在80字以内) (5分)
四、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请整体把握上图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淮阳中学高考全真模拟 (三)
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A选项无中生有。材料第3段关于铯的介绍只谈到了该元素具有能量跃迁变化频率固定的性质,并没有涉及共振时耗与仪器精度之间的关系。
B选项参照材料第8段“卫星数量越多,卫星分布得越均匀,位置精度衰减因子就越小。”第9段“如果部署足够数量的倾斜同步轨道卫星,那么……”可知卫星数量与位置精度衰减因子的指标有密切联系。C 选项由材料第8自然段倒数第二句“根据卫星导航的原理,我们只需要三颗卫星就能够知道自己的位置,只需要四颗卫星就能够测算出自己的速度。”可知。D选项由材料第12自然段“Ka频段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宇宙里不会下雨。”可知。
2.C【解析】C选项由材料第11自然段关于多台原子钟相互验证、修正,提高精度的描述和“这个问题对于卫星导航来说也是一样的”一句可知。
A选项由材料第3段“某一种元素的原子,它的能级跃迁变化频率是固定的。”及文中对依据绝的共振频率来界定一秒钟的表述,可知,原子钟选择作为原料的元素是根据共振频率是否固定为条件的。
B选项材料第8段中讲到“如果仅仅采用中圆轨道卫星,在有些时候、有些地区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量就不够多,特别是在所谓的城市峡谷地区和真正的山谷里,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量都很少,很多时候甚至于不能够保持导航服务。”可知“存在数量不足的劣势”说法不成立,能见到的卫星数量不足和卫星数量不足是两个概念,卫星可以因为遮挡的问题,不被见到。
D选项依据第10段,强调是多个之间相互验证,相互修正,而不是所有。
3.D【解析】D选项水下管道的存放和精准对接需要卫星导航精度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依据第10段情境导入中“公路车道判别和铁路编组都需要分米级乃至厘米级的导航精度。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技术”可知,借助星间链路,北斗卫星满足这样高精度的需求。A选项根据第8—9段的介绍,多次强调了轨道卫星遮挡问题,可见遮挡对卫星精度有一定影响较长山体隧道遮挡严重,影响卫星精度。
B选项材料第8自然段谈到静止轨道卫星“它和地面之间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我们只要不是处在遮挡的情况下,就一定能见到这颗卫星。”所以每天监测到的卫星, 应当有一颗是一样的。
C 选项材料第7段中谈到宇宙射线、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干扰对卫星信号有影响。太阳活动峰年这些影响都会增强,对范围内经过的所有卫星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星间链路并不能完全保障精度。
4.A【解析】该图示中,根据材料第8段对静止轨道卫星的描述“它和地面之间是相对固定的”,以及材料第9段,倾斜同步轨道卫星会在地球的上空画出“八字形”的轨迹,可知a是中圆轨道卫星,
b是倾斜同步轨道卫星,c 是静止轨道卫星。A 选项参照材料第7段可知,GPS没有设计修正中圆轨道卫星的轨道,而不是没有设计中圆轨道。B选项由材料第9段1—2句的描述可知,也可以根据“对于覆盖区的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在一天当中总会有某个时刻运行到自己的正上方,只要不待在室内就不会被遮挡”得知。C选项由材料第8段最后一句“那么如果有一颗静止卫星在头上,对于中圆轨道卫星的需求就大大减少了。 ”可知。
D 选项由第7 段最后一句中“北斗卫星为了从一开始就尽最大努力来提高用户的信号精度,在系统设计当中就考虑了三种类型的轨道。”可知,同时采用三种轨道卫星,互相协作,交叉范围处,可弥补不足,修正信息,提高卫星的精度,再根据第8段关于位置精度衰减因子指标数字描述“如果这个数字越大,精度就越差;数字越小,精度就越高”可知。
5.①精密测量设备原子钟。北斗卫星携带四台中国自行研制的高密度原子钟,互相校准,实现精确计时。
②三种轨道类型。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圆轨道,最大限度给用户提供良好服务。
⑧采用Ka频段的星间链路。有效地提高整个星座的时间精度,进一步提高导航和定位的精度。
【解析】材料的核心话题是导航卫星精度的问题。学生需要在材料中准确地抓住材料的三个核心概念:原子钟、卫星轨道以及星间链路。简要说明还要能够抓住关键概念、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关键语句,进而对技术支持的原理有简单的描述。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B【解析】 “不是为了怒江山水”错。
7. C【解析】 “凸显马帮的愚昧落后”错。
8.山水多姿之美,怒江人家邈远神秘之美,东方大峡谷雄奇之美,怒江第一湾优雅之美,皇冠山高贵华美。
评分参考:答出一条给1分,给满5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山河打开自己”是指山河敞开博大的胸怀,袒露自己的美,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②人像山河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勇敢面对个人际遇,充实而快乐。(北京老人和李导,都没有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封闭自己,他们一个迈开脚步四处旅游,一个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积极乐观。)③山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④人敞开心扉,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和谐共生中,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BEF
11. A A, 原文中的“加”译为攻打、讨伐; B.“被动用法”; D,“有大石当中流”的“当”译为阻挡或正对着。
12.DD选项错在“否定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应该指代选项前文的“修行人事的重要性”,错误,两则材料争议的问题是“兵不血刃”的成立与否问题。
13.(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兵,所以,2分,大意 2 分,共 4 分。)
(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贬,少,2分,大意2分,共4分。)
14.参考答案:①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②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③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每点 1分,共 3 分。)
附:译文
材料一: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所以用兵的目的,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鲜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在盟津渡河,指挥三百敢死之士,三万士兵。商纣陈兵亿万,又有蜚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军队绵延百里。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没有什么吉凶灾祥预兆,只是有没有修明德行的结果。
材料二:
社会上流传的话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这类人,都受到宠幸,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这类人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 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 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 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上百个人。如今说武王“不血刃” ,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 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 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的多。考察高祖讨伐秦朝, 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 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事实。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 , 就过分夸大了。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而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社会上称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 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 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 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
15.B“使用火攻烧毁敌营,仅靠先头部队就已攻下蔡州城”错误。“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的意思是:先头部队已举火登上蔡州城,预先约定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举火为号,是为后续部队全面攻城做准备。
16.①第一首正面写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大获全胜,赞颂他杰出指挥才能;②第二首写其他平叛军队围城多日,却久攻不下,只能虚张声势,彼此僵持,从侧面反衬李愬用兵之奇、建功之伟:③两首诗一正一侧,突出李愬过人的胆识和谋略。
17.(1)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2)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3)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空给 1分,有错别字、漏字、多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示例: A 兰质惠心 兰心蕙质 惠心兰质 B 芝兰玉树 C 金兰之交(每空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
19. B B 项中的“为”与文中"为画法初步”意为“当作、作为”; A 项表被动; C 项意思是对、向:D项意思是替、给。故选B。
20.D(这几句古诗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概括,也与后文的“这”衔接一致。故选D。)
21.①原文使用了"噌噌”这一拟声词,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拔鸡毛的利落,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拔鸡毛的情境,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生动性。②原文中“拔”字比“扯”字更精当。“拔”字与前文“赋”字呼应,表现出孩子们目标明确,动作精准,而“扯”字则可能给人一种随意或租鲁的感觉,不符合孩子们选材时认真、细致的情态。(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一: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同学):选一块布,要结实, 巴掌大就够。四边缝上,留出小口,找一些干净细沙注入,重量要适中,再缝紧小口,一个沙包就做成了。
示例二:各位同学,我是这样炒番茄鸡蛋的,将搅好的鸡蛋液,倒入油温适当的锅中,翻炒定型后,倒入切好的番茄块,加入适量调味品,翻炒至番茄软烂, 出锅装盘。
示例三:各位同学,我是这样叠纸飞机的,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将纸张对折后展开;将顶部两个角折到中心线;再次沿中心线对折;将两侧机翼向下折至与机腹齐平。
(口语交际情境、道具名称、准备材料、制作过程、语言流畅各1 分)
23. 【材料分析】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弯道”,审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弯道”的内涵,可以从人生、企业等方面多角度思考,再抓住“减速”“稳住方向”“提速”等关键词思考,可适当结合自身新时代青年应承担的使命和义务入手,立意角度相对宽泛。
(1)“弯”可以看作做事的不利或复杂的客观环境。若想顺利渡过,事前应慢下来,三思而后行,不可急功近利;行动中(关键处)应坚定目标和方向.适当调整,保持稳定;方向一旦决定,则要提高效率,优质完成。
(2)“弯”也可以看作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境遇。“入弯前”好比奋斗伊始,不要心急,先慢下来,积累经验;“弯中”比喻人生的困难挫折绝境,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甚至粉身碎骨,这时要稳住,朝着方向前行;“弯后”比喻人生的顺境坦途,要正道直行,奋勇当先。
(3)“弯”也可以喻指人求学或创业的艰难过程。必须戒急戒躁,慢工出细活,踏实积淀,不断调整,坚定目标,获得超越。
(4)“弯”也可喻指企业、国家经受不利或复杂客观环境的艰难过程。
(5)“先减速”“稳住方向”“直线提速”是“弯”的不同情况对应的不同处理方法。当慢则慢,当稳则稳,当快则快。所处的情况不同,处事的方式就不同。
【立意参考】论述过程中首先要给“行车弯道”一个明确定位,即给这个喻体确定一个明确的本体,然后再分别围绕“入弯前”“弯中”“出弯后”三个阶段展开论述,既要考虑到三个阶段的差异性,又要兼顾三个阶段的整体性。立意示例:做事要顺势而为,因地制宜;正视困难、挫折,细心沉稳处理;冷静处事,适当调整,保持稳定;遭遇困难,必须“先慢下来”;坚定信念,把握方向才能解决困难;求学创业,须戒急戒躁,坚定方向不动摇。
【注意事项】
1.“入弯前”“弯中”“出弯后”三个阶段、三个步骤缺一不可,但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2.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来写出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能一味地强调快或强调慢,要结合“弯”的内涵,不可只是简单写“快和慢”的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