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还记得三年级时学过这些古诗描绘的是什么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呢?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节:
放爆竹
喝屠苏酒
贴春联 守岁
吃团圆饭
重阳节:
登高
插茱萸 赏菊
饮菊花酒
清明节:
烧香祭祖
踏青
古诗三首
3
第一课时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古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寒 食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不愿夸功争宠执意不出。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一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节的由来
韩翃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工整清丽,多流连光景和唱酬赠别之作。今存《韩君平集》三卷。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
解诗题
明诗意
大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唐代都城长安,
今西安。
明诗意
夜色降临
大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青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以汉喻唐”的写法
运用汉代的典故
讽刺权贵豪门得宠专权,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
长安春景图
夜晚传烛图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相互照应
按古人风俗,寒食节要折柳插门。
取的新火往往是榆柳之火。
暗中呼应节日
长安春景图
夜晚传烛图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间流动,青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
描绘出一派君仁臣乐的承平景象。
读一读
全诗舒缓平和
最后拖长声调
读出青烟袅袅的感觉。
长安春景图
夜晚传烛图
寒食
寒食习俗
传赐新火
结构梳理
主题概括
本诗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的景象,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 ,以示恩宠。
寒食节
权贵豪门
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王建 (约767—831后),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王建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有《王建集》八卷,《宫词》一卷。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
qī
解诗题
中秋节的习俗
本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从诗的原题来看,应该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
明诗意
大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烘托出月夜的寂静
明诗意
大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写景
抒情
看到:清冷的月光
听到:鹊鸦的声音
闻到:淡淡的花香
感到:丝丝的寒意
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多角度描绘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写景
抒情
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
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
思念友人
原题《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借明月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多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清]袁枚《随园诗话》
思念弟弟
思念故乡
思念家乡和亲人
“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1、作为时间意象,表达对时光如水、生命易逝的感伤;
2、作为边塞意象,是对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的点缀,是对征夫思妇的一种心理慰藉;
3、作为情感意向,是男女爱情的见证,是愁绪满怀的倾诉,是思乡的愁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时间意象
边塞意象
情感意象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月何处看。
读一读
寂寥冷清
悠远绵长
写景
抒情
十五夜望月
秋思
思念友人
结构梳理
白地
鹊鸦
冷露
桂花
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拓展延伸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艳若桃李
高唱《梅花落》
欢快热闹
学写字
qī
栖
yā
鸦
hóu
侯
御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hóu
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笔竖。
侯
候
hóu
hòu
王侯 侯门
等候 候鸟
猴
课堂演练
将《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字改为“在”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落”字更有表现力,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课学习的两首古诗《寒食》《十五夜望月》。
2、抄写两首诗的诗意,并背诵。
3、完成练习册中与两首诗相关的题。
古诗三首
3
第二课时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月七日 七夕节 乞巧节
《古诗十九首》 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它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作于一时一地,其作者也不是一人。古人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后世很多诗人也都学习、借鉴了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
mài 血脉 脉搏
xiān
qiàn
纤夫
拉纤
解诗题
遥远
明诗意
明亮的样子
大意: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
明诗意
相隔
大意: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更不能对话。
又
多远
间隔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路途遥远
织女娇美的姿态
遥远的牵牛星和洁白明亮的织女星遥遥相望。
朗读时,“迢迢”可以读得慢一些、长一些,“皎皎”二字起调可以稍高、稍短。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心不在焉地摆弄着织机,发出轧扎的织布声,她坐在织布机前,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读“纤纤擢素手”时可以将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柔美之感,“札札”读得短促一些,使人仿佛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响声。边读边想象织女因思念而悲伤、哽咽的样子。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语调稍低缓,最后一句适当拖长语调。重点读好“脉脉”一词,读出牛郎织女无尽的思念。
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仿佛看到了织女在河中婀娜的倒影、优美的身姿。
织女无言中透露着离愁,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吗?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诉说了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或者相思而不得的愁绪。
读一读
诗中大量运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些叠词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而且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加动人。
拓展延伸
菩萨蛮·七夕
[宋]陈师道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人间悲叹
学写字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qì
泣
zhānɡ
章
yínɡ
盈
mò
脉
jiǎo
皎
《迢迢牵牛星》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是 ,
。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课堂演练
填空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迢迢牵牛星》。
2.抄写诗意并背诵。
3.完成本课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