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理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 17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 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学习本课内容,要从宏观上把握二战的基本线索,在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知识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本课线索清晰,逻辑顺畅,但内容繁杂,教材描述简单化,要在一节课的课时中理清历史脉络,又要补充细节知识,无不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可以根据对课标和教参的解读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处理,重点突出,难点能突破。
单纯从知识落实的角度来看,要讲清楚关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及其与世界和平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另一场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仍然带有强权政治烙印,但对战后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 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学习要求与说明: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法西斯主义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运用时空观念,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其不同战线的战争态势,能够认识到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图片解读和史料分析,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以及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中起到的作用。
4.分析战后国际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并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材编排上,在该单元处于收尾小结的位置。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子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子目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围绕法西斯主义的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说明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讲述战胜国对战后世界作出的以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和平安排。在讲述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的理论思考,深化对 20 世纪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
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讲授过程要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根据课标要求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初中教材有所涉及,比如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等内容,学生都已学过,但是比如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等内容的理解是不够透彻的,需要进一步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材料图像上信息,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建构历史发展的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二)教学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六、教学资源:《中外历史纲要》(下)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在战争
过程中,先后有 61 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战火燃
导入新课 及四大洲三大洋,当时占世界人口 80%的 17 亿 人饱尝了战争的苦难,军队和平民伤亡约 9000万人,3000 万人流离失所。它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劫难。那么,这场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战后,国际秩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动?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思考问题。 将学生引入初步思考,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学习来探寻答案。
一、法西斯 (一)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运动 1.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100 页“学习聚焦” 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运动是20 世纪特有的现象。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2.法西斯运动 学习任务 1:结合教材第 100 页找到法西斯运动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的主要表现?并概括其基本特征。 ①意大利: 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1922 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 1919 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很快成为该党领导人之一。 1920 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③日本: 1921 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基本特征 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希特勒和纳粹党成员在街上巡逻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主 义 与 亚
欧 战 争 策
源 地 的 形 通过有关的文字和
成 图片材料,跟随教
师的讲述,理解法 联系课内
西斯主义的形成及 外知识,
扩张相关史实。 学会提取
有 效 信
息,概括
分析,进
行主题探
究。
引导学生结合 20
世纪上半叶世界形
势的变动。针对各
个关键问题进行详
细挖掘和深入思
考,全面分析二战
爆发的背景。
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了资本主 义经济。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1929 年) 学习任务 2:阅读教材第 101—102 页,梳理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表现。 ①日本: 1931 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6 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②德国: 1933 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③意大利: 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三)绥靖政策 1.概念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 究》 2.表现 ①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②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通过二战爆发原因的归纳,学生了解到战争发生的渐进性和复杂性,而这所有原因背后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培养了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二、第二次 世界大战 学习任务 3: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概括第二次 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一)原因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3.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激化矛盾。 4.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出现法西斯组织并攫取政权,形成了亚欧战争策源地,威胁世界和平。 5.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等。 学习任务 4:结合教材第 102-103 页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二)过程 1.大战发生的亚洲阶段(1931-1938 年) ①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2.大战发生到欧洲阶段(1939-1941 年) ①1939 年 9 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②1941 年 6 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3.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1942 年 1 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 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同盟国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通过学生自主学 习,完成既定的学习内容,达成了教学目标, 同时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变教材为学材,给学生留有空间,充分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通过对应的史料,让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同时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的结果,也是世界反法西斯人民艰苦抗争 的 结果,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 的 贡献。
▲1943-1945 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3)同盟国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太战场示意图 (4)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投降,9 月 2 日,日本签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945 年)
三、战后国 (一)雅尔塔体系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前排从左至右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二)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2.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 通过分析雅尔塔体
际 秩 序 的 系的形成过程,强
建立 化对历史的时空意
识;通过自主梳理
和合作探究的方式
完成对战后雅尔塔
体系的认知。
感受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来经历的苦
难,不同社会制度
和文化传统的国家
进行合作,建立世
界反法西斯同盟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
得胜利的重要保
证。
▲1945 年 5 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 3.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4.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5.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6.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7.成立联合国 (1)时间:1945 年 10 月 24 日联合国成立。 (2)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3)地位: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4)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5)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学习任务 5:结合所学知识对雅尔塔体系进行评价。 1.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其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和发展有着很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奠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3.雅尔塔体系作为大同盟“三巨头”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
总结回顾
本节课先从帝国主义的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 学 习 内
的形成及扩张本质出发,讲述了二战发生的原因 重述本课主题,梳 容,加深
四、小结 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同时,我们学习了绥靖 理内容逻辑。 学生的记
政策,绥靖政策促成二战爆发中的负面影响。接 忆。
着我们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的从局部战
争到全球大战的渐进过程,同时中国抗战为赢得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最
后,我们学习了二战中后期由战胜国建立的包括
联合国在内的雅尔塔体系及其体现的战后国际
新秩序,认识了雅尔塔体系在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与促进发展中的进步作用,以及与战后世界格局
演变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