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质量调研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质量调研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6 08:35:20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质量调研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3六下·瑞安月考)下列四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字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间(jiān)断 摊贩 寂寞 心平气和(平:安定)
B.栅(zhà)栏 防御 倾覆 纤纤擢素手(素:朴素)
C.处(chǔ)境 辟静 焚烧 任尔东西南北风(任:任凭)
D.兴(xīng)旺 耽搁 肿胀 泣涕零如雨(零:落下)
【答案】D
【知识点】字义;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间(jiān)断”应读 jiàn ;
B项“纤纤擢素手”的“素”指白皙的意思,不是朴素;
C项“ 辟静”应写作“僻静”
D项中汉字读音、字形和字义都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读音、词形和字义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做出选择。
2.(2023六下·瑞安月考)下列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辨护 辩别 辫子 花瓣 B.壮丽 撞击 状况 壮烈
C.利益 导同 屹立 检疫 D.严峻 峻美 骏马 俊俏
【答案】B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辨护”应写作“辩护”,“辩别”应写作“辨别”;
B项词语书写全部正确;
C项“导同 ”应写作“异同”;
D项中“峻美”应写作“俊美”;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2023·尧都)再看看,下列加点的“载”与“载渴载饥”的“载”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载歌载舞 B.风雪载途 C.千载难逢 D.怨声载道
【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载渴载饥”的“载”应读 zài ,是“又”的意思;A项“载歌载舞”应读zài;
B项“风雪载途”中的“载”读zài;
C项中“千载难逢”应读zǎi,是年的意思;
D项“怨声载道”的“载”应读 zài ;结合汉字的意思确定读音,进行选择。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4.(2023·尧都) 杏坛春晖,下列适合用于赞美老师默默奉献品质的一项是(  )
A.春风化雨 B.言传身教 C.诲人不倦 D.润物无声
【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词语,描述“赞美老师默默奉献品质”应该用“润物无声”,意思是指有大胸怀者,做了贡献而不张扬,默默奉献。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揣摩所填词语应表达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做出正确选择。
5.(小学六年级语文选择题)下面四个句子有一句表达的意思与其它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可见,只要方法对头,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
B.可见,只要方法对头,学习成绩是不难搞上去的。
C.可见,只要方法对头,学习成绩不是不能搞上去的。
D.可见,只要方法对头,学习成绩并非容易搞上去的。
【答案】D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句子前半部“可见,只要方法对头”相同,主要分析后半句“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即可
A 是陈述句,意思是: 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
B 是否定陈述句,意思是: 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
C 是双重否定句,意思是: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
D 是否定陈述句,意思是:学习成绩不是容易搞上去的。与前三项意思不同。
综上分析,选 D项
【点评】句式转换题,一定要理解句意掌握方法。
6.(2023·新余)读拼音,根据语境写词语。
走在pì jìng   的小巷里,魏jiào shòu   突然来了líng gǎn   ,想到了那道难题的解法。为了bì miǎn   遗忘,他一边niàn dao   ,一边拿出纸笔mái
tóu   记录,直到家人催促,他才发现dān ge   了很长时间,连忙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你瞧瞧我,真该好好pī píng   。”家人们无可奈何地摇摇头,bù jīn   笑了。
【答案】僻静;教授;灵感;避免;念叨;埋头;耽搁;批评;不禁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僻静”的“僻”不要写成形近字“辟”,“耽搁”的“耽”不要写成形近字“枕”。
故答案为:僻静、教授、灵感、避免、念叨、埋头、耽搁、批评、不禁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2024六下·合肥)根据句子提示写句子。
(1)元元读书时,爸爸经常教导他:“俗话说得好,‘   ,   ’,读书必须下苦功夫,才会文辞精妙,字字千金。”元元犯了错误,但他听不进别人的批评,爸爸就“   ,   ”来劝告他。
(2)古人认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常将有日思无日,   ”,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是在告诫我们孝顺父母要从当下做起。
【答案】(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莫把无时当有时;子欲养而亲不待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由提示的内容可知应填写的名言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由上句“常将有日思无日”可知下句是“莫把无时当有时”,由上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可知下句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故答案为:(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2)莫把无时当有时、子欲养而亲不待。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和运用,不但要熟练背诵,还要正确书写,理解意思并学会恰当运用。
8.(2024六下·合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根据“琢磨”的不同意思造句。
表示“雕琢和打磨”:   
表示“思考、考虑”:   
(2)将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父亲对我们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
【答案】(1)这块石头经过多年的琢磨,变得十分光滑。;大家都在认真琢磨老师提出的问题。
(2)父亲对我们说,那是他对我们的期望。
【知识点】句式转换;遣词造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多义词造句的能力。
本题给出的词语“琢磨”表示“雕琢和打磨”时,常常指的是词语的表面意思,不经过研究就精细的加工的意思。如:这块石头经过多年的琢磨,变得十分光滑。
本题给出的词语“琢磨”表示“思考、考虑”时,如:大家都在认真琢磨老师提出的问题。
(2)本题考查句子的改写。直述句改转述句,把句子中的冒号去掉,改为逗号;把双引号去掉。把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你们”改为“我们”;去掉“对”字,把“这是”改为“那是”,故答案是:父亲对我们说,那是他对我们的期望。
故答案为:(1)这块石头经过多年的琢磨,变得十分光滑。大家都在认真琢磨老师提出的问题。(2)父亲对我们说,那是他对我们的期望。
【点评】本题考查造句和改写句子的能力。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进行造句,转述句就是将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表达句式。
二、文言文阅读
(2024六下·合肥)阅读与感悟。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9.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仕于南方 仕:做官。
B.席上啖菱 啖:谈论。
C.其人护其短 短:短处。
D.欲以去热也 去:除掉、去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1.请用“/”给下面这句话划分朗读停顿节奏。(停顿两处)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1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论语》中的话回答。
【答案】9.B
10.菱角生长在水中并非生长在土里,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9.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A、C、D正确。B.有误。啖:吃。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词:于:在;强:勉强。知:知道。句意为:菱角生长在水中并非生长在土里,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故答案为:菱角生长在水中并非生长在土里,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断句为: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故答案为: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据此来谈即可。根据文章内容,北人明明不知道菱角要去壳后再吃,却假装知道,最后将生长在水里的菱角说成生长在土中。形象而深刻地讽刺了这个“北人”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如果这个北人能自知其短,虚心学习,当能“识菱”“去壳”。谁知他竟护其短,自以为知,自欺欺人的为“并壳入口”辩护,以至闹出“前山后山,何地不有”的笑话。故可用《论语》中的话回答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故答案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现代文阅读
(2024·南宁模拟)阅读短文《上天中的花》,完成习题。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
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
③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和那“狗尿苔”是一类的,但“狗尿苔”有毒不能吃,这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呢,好好看着它,再停两天就可以采下来了。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只有到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了世上还有和肉一样吃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小猪来糟蹋,我们就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个破碗扣着它,我们就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以防它惨遭袭击,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长成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下到面条锅里的时候,我们就双手支着小脑袋,眼巴巴地等着饭菜飘香的时刻。
⑥往日只洒些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好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绵软、滑溜、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的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也确实是少见的爽口,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丰韵的身上了,只可惜太少了,每人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
⑦后来眼睛就格外留意潮湿的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啥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啊,他看咱家的孩子乖,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
⑩是么?怪不得只我们家有呢,一时我们就骄傲地昂起了头。读了两年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也就会写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而已,给我们讲不来做人的大道理,更不会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感化我们,但她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通俗易懂,我们欣然接受了。想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呢。
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我们从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和身边的每个人相处,母亲满意的笑容,就常常在脸上挂着了。
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说法,但总认为有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时刻在天上方严肃地注视着,自己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双法力无边的视力之内,所以我们坦诚做人,不偷不拿,不骗不坑,我们爱自己的手足和亲人,进而去爱他人,爱这个人间。
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13.阅读选文第①~⑩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发展过程 A.    B.    采摘蘑菇 品尝蘑菇
人物内心变化 C.    紧张喜欢 D.    满足骄傲
14.选文第②段描写“狗尿苔”的样子,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5.选文第③段“简直不可思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6.选文第⑨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7.选文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8.选文第⑨段和第 段中“上天种的花”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案】13.发现蘑菇;看守蘑菇;惊奇欣喜;小心翼翼
14.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秆。
15.蘑菇无人种植,生长环境贫瘠却富有生命力的生长。
16.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慈爱。
17.内容上:突出母亲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变得更乖巧;结构上:承上启下。
18.第⑨段:指蘑菇;第 段指我们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坦诚、踏实的品质。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本考查事件发展及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先明确“蘑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接着题目中所给出的第一个情节往下,按时间顺序去寻找事件,再按要求用四个字分别进行归纳概括。这里缺少的两个情节可概括为:发现蘑菇、看守蘑菇。在寻找事件的过程中,找到人物的描写,从中可以筛选出表现我们心情变化的词语,即:惊奇欣喜、小心翼翼。
故答案为:发现蘑菇、看守蘑菇、惊奇欣喜、小心翼翼
1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熟知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然后根据文意去判断其作用。作者在这里写“狗尿苔”的样子,以“狗尿苔”的丑陋,反衬蘑菇的可爱,是为了与蘑菇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蘑菇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秆。
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眼前这个是什么呢 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 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可知,“不可思议”的原因是蘑菇无人种植,生长环境贫瘠却富有生命力的生长。
故答案为:蘑菇无人种植,生长环境贫瘠却富有生命力的生长。
1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从句中的“抚摸”“笑”“温暖”“慈祥”等词可以看出,这里主要是动作与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慈爱。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慈爱。
17.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题目所给的句子,从“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可知,这句话在承上启下,突出母亲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内容上:突出母亲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变得更乖巧;结构上:承上启下。
18.本题考查―词多义的理解。理解词的多义性。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第⑨段“上天种的花”指的是蘑菇。第①段用的是比喻义,指我们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坦诚、踏实的品质。
故答案为:第⑨段:指蘑菇;第 段指我们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坦诚、踏实的品质。
四、书面表达
19.(2024六下·合肥)习作百花园。
人说“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在你的心中,一定也有一样珍贵的东西,令你看到它就想起生命中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他或许是朋友,或许是亲人,或许是陌生人……
请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卷面整洁,书写规范;②内容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450字。
【答案】美好的回忆
每个周末,只要我一有空,就会习惯性地拿出珍藏已久的相册,它虽然已经不是崭新的了,但它可是我的宝贝哦!因为它能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这次也不例外,我又不由自主地拿出了它,细细地回忆着,品味着其中的每一个场面——这张照片令我重温到童年的快乐、自由。
这张照片是我八岁那年拍的,照片上的迷人景色虽然已经相隔了四年之久,但是在我的脑海之中仍然是记忆犹新。那是凉风习习的秋天,我们几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突发奇想去郊外野餐,妈妈陪着我们一起来到了“世外桃源”。等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太阳正慢慢地从西方落下,晚霞满天,朵朵浮云像块块红绸,微风拂过我们的脸庞,那轻柔的风没有冬天狂风的刺骨,也没有春天的那种泥土味,而是那样的舒服!一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稻地就宛如是一片金黄的汪洋,翻滚着浪花。当时幼稚的我们,一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都兴奋极了。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被汽车尾气污染的、热闹而喧哗的、人潮拥挤的城市之中,但是这里却是和城市中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空气新鲜极了,周围又是那样的安谧!于是我们在火红火红的枫树下玩捉迷藏,丢手绢;在河塘里捉鱼、摸虾;用草编制成戒指……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我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我们是那样的天真烂漫……
看到照片中的我们,手拉着手在枫树下,笑得是那样的自然,丝毫没有拘束,笑得是那样的甜美,心中满是愉快!在夕阳照耀下,脸蛋上都泛起了一道道红晕!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要求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人说“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在你的心中,一定也有一样珍贵的东西,令你看到它就想起生命中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他或许是朋友,或许是亲人,或许是陌生人……结合自己,选取对你有意义,印象深刻的去写。写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最后总结,照应前文。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结构前后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金色童年的怀念。语句通顺且优美,能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质量调研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3六下·瑞安月考)下列四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字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间(jiān)断 摊贩 寂寞 心平气和(平:安定)
B.栅(zhà)栏 防御 倾覆 纤纤擢素手(素:朴素)
C.处(chǔ)境 辟静 焚烧 任尔东西南北风(任:任凭)
D.兴(xīng)旺 耽搁 肿胀 泣涕零如雨(零:落下)
2.(2023六下·瑞安月考)下列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辨护 辩别 辫子 花瓣 B.壮丽 撞击 状况 壮烈
C.利益 导同 屹立 检疫 D.严峻 峻美 骏马 俊俏
3.(2023·尧都)再看看,下列加点的“载”与“载渴载饥”的“载”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载歌载舞 B.风雪载途 C.千载难逢 D.怨声载道
4.(2023·尧都) 杏坛春晖,下列适合用于赞美老师默默奉献品质的一项是(  )
A.春风化雨 B.言传身教 C.诲人不倦 D.润物无声
5.(小学六年级语文选择题)下面四个句子有一句表达的意思与其它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可见,只要方法对头,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
B.可见,只要方法对头,学习成绩是不难搞上去的。
C.可见,只要方法对头,学习成绩不是不能搞上去的。
D.可见,只要方法对头,学习成绩并非容易搞上去的。
6.(2023·新余)读拼音,根据语境写词语。
走在pì jìng   的小巷里,魏jiào shòu   突然来了líng gǎn   ,想到了那道难题的解法。为了bì miǎn   遗忘,他一边niàn dao   ,一边拿出纸笔mái
tóu   记录,直到家人催促,他才发现dān ge   了很长时间,连忙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你瞧瞧我,真该好好pī píng   。”家人们无可奈何地摇摇头,bù jīn   笑了。
7.(2024六下·合肥)根据句子提示写句子。
(1)元元读书时,爸爸经常教导他:“俗话说得好,‘   ,   ’,读书必须下苦功夫,才会文辞精妙,字字千金。”元元犯了错误,但他听不进别人的批评,爸爸就“   ,   ”来劝告他。
(2)古人认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常将有日思无日,   ”,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是在告诫我们孝顺父母要从当下做起。
8.(2024六下·合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根据“琢磨”的不同意思造句。
表示“雕琢和打磨”:   
表示“思考、考虑”:   
(2)将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父亲对我们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
二、文言文阅读
(2024六下·合肥)阅读与感悟。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9.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仕于南方 仕:做官。
B.席上啖菱 啖:谈论。
C.其人护其短 短:短处。
D.欲以去热也 去:除掉、去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1.请用“/”给下面这句话划分朗读停顿节奏。(停顿两处)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1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论语》中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
(2024·南宁模拟)阅读短文《上天中的花》,完成习题。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
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
③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和那“狗尿苔”是一类的,但“狗尿苔”有毒不能吃,这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呢,好好看着它,再停两天就可以采下来了。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只有到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了世上还有和肉一样吃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小猪来糟蹋,我们就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个破碗扣着它,我们就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以防它惨遭袭击,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长成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下到面条锅里的时候,我们就双手支着小脑袋,眼巴巴地等着饭菜飘香的时刻。
⑥往日只洒些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好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绵软、滑溜、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的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也确实是少见的爽口,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丰韵的身上了,只可惜太少了,每人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
⑦后来眼睛就格外留意潮湿的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啥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啊,他看咱家的孩子乖,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
⑩是么?怪不得只我们家有呢,一时我们就骄傲地昂起了头。读了两年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也就会写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而已,给我们讲不来做人的大道理,更不会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感化我们,但她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通俗易懂,我们欣然接受了。想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呢。
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我们从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和身边的每个人相处,母亲满意的笑容,就常常在脸上挂着了。
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说法,但总认为有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时刻在天上方严肃地注视着,自己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双法力无边的视力之内,所以我们坦诚做人,不偷不拿,不骗不坑,我们爱自己的手足和亲人,进而去爱他人,爱这个人间。
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13.阅读选文第①~⑩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发展过程 A.    B.    采摘蘑菇 品尝蘑菇
人物内心变化 C.    紧张喜欢 D.    满足骄傲
14.选文第②段描写“狗尿苔”的样子,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5.选文第③段“简直不可思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6.选文第⑨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7.选文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8.选文第⑨段和第 段中“上天种的花”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四、书面表达
19.(2024六下·合肥)习作百花园。
人说“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在你的心中,一定也有一样珍贵的东西,令你看到它就想起生命中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他或许是朋友,或许是亲人,或许是陌生人……
请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卷面整洁,书写规范;②内容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4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字义;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间(jiān)断”应读 jiàn ;
B项“纤纤擢素手”的“素”指白皙的意思,不是朴素;
C项“ 辟静”应写作“僻静”
D项中汉字读音、字形和字义都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读音、词形和字义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做出选择。
2.【答案】B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辨护”应写作“辩护”,“辩别”应写作“辨别”;
B项词语书写全部正确;
C项“导同 ”应写作“异同”;
D项中“峻美”应写作“俊美”;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载渴载饥”的“载”应读 zài ,是“又”的意思;A项“载歌载舞”应读zài;
B项“风雪载途”中的“载”读zài;
C项中“千载难逢”应读zǎi,是年的意思;
D项“怨声载道”的“载”应读 zài ;结合汉字的意思确定读音,进行选择。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词语,描述“赞美老师默默奉献品质”应该用“润物无声”,意思是指有大胸怀者,做了贡献而不张扬,默默奉献。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揣摩所填词语应表达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做出正确选择。
5.【答案】D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句子前半部“可见,只要方法对头”相同,主要分析后半句“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即可
A 是陈述句,意思是: 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
B 是否定陈述句,意思是: 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
C 是双重否定句,意思是:学习成绩是可以搞上去的。
D 是否定陈述句,意思是:学习成绩不是容易搞上去的。与前三项意思不同。
综上分析,选 D项
【点评】句式转换题,一定要理解句意掌握方法。
6.【答案】僻静;教授;灵感;避免;念叨;埋头;耽搁;批评;不禁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僻静”的“僻”不要写成形近字“辟”,“耽搁”的“耽”不要写成形近字“枕”。
故答案为:僻静、教授、灵感、避免、念叨、埋头、耽搁、批评、不禁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答案】(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莫把无时当有时;子欲养而亲不待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由提示的内容可知应填写的名言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由上句“常将有日思无日”可知下句是“莫把无时当有时”,由上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可知下句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故答案为:(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2)莫把无时当有时、子欲养而亲不待。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和运用,不但要熟练背诵,还要正确书写,理解意思并学会恰当运用。
8.【答案】(1)这块石头经过多年的琢磨,变得十分光滑。;大家都在认真琢磨老师提出的问题。
(2)父亲对我们说,那是他对我们的期望。
【知识点】句式转换;遣词造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多义词造句的能力。
本题给出的词语“琢磨”表示“雕琢和打磨”时,常常指的是词语的表面意思,不经过研究就精细的加工的意思。如:这块石头经过多年的琢磨,变得十分光滑。
本题给出的词语“琢磨”表示“思考、考虑”时,如:大家都在认真琢磨老师提出的问题。
(2)本题考查句子的改写。直述句改转述句,把句子中的冒号去掉,改为逗号;把双引号去掉。把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你们”改为“我们”;去掉“对”字,把“这是”改为“那是”,故答案是:父亲对我们说,那是他对我们的期望。
故答案为:(1)这块石头经过多年的琢磨,变得十分光滑。大家都在认真琢磨老师提出的问题。(2)父亲对我们说,那是他对我们的期望。
【点评】本题考查造句和改写句子的能力。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进行造句,转述句就是将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表达句式。
【答案】9.B
10.菱角生长在水中并非生长在土里,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9.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A、C、D正确。B.有误。啖:吃。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词:于:在;强:勉强。知:知道。句意为:菱角生长在水中并非生长在土里,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故答案为:菱角生长在水中并非生长在土里,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断句为: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故答案为: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据此来谈即可。根据文章内容,北人明明不知道菱角要去壳后再吃,却假装知道,最后将生长在水里的菱角说成生长在土中。形象而深刻地讽刺了这个“北人”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如果这个北人能自知其短,虚心学习,当能“识菱”“去壳”。谁知他竟护其短,自以为知,自欺欺人的为“并壳入口”辩护,以至闹出“前山后山,何地不有”的笑话。故可用《论语》中的话回答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故答案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13.发现蘑菇;看守蘑菇;惊奇欣喜;小心翼翼
14.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秆。
15.蘑菇无人种植,生长环境贫瘠却富有生命力的生长。
16.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慈爱。
17.内容上:突出母亲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变得更乖巧;结构上:承上启下。
18.第⑨段:指蘑菇;第 段指我们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坦诚、踏实的品质。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本考查事件发展及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先明确“蘑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接着题目中所给出的第一个情节往下,按时间顺序去寻找事件,再按要求用四个字分别进行归纳概括。这里缺少的两个情节可概括为:发现蘑菇、看守蘑菇。在寻找事件的过程中,找到人物的描写,从中可以筛选出表现我们心情变化的词语,即:惊奇欣喜、小心翼翼。
故答案为:发现蘑菇、看守蘑菇、惊奇欣喜、小心翼翼
1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熟知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然后根据文意去判断其作用。作者在这里写“狗尿苔”的样子,以“狗尿苔”的丑陋,反衬蘑菇的可爱,是为了与蘑菇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蘑菇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秆。
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眼前这个是什么呢 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 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可知,“不可思议”的原因是蘑菇无人种植,生长环境贫瘠却富有生命力的生长。
故答案为:蘑菇无人种植,生长环境贫瘠却富有生命力的生长。
1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从句中的“抚摸”“笑”“温暖”“慈祥”等词可以看出,这里主要是动作与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慈爱。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慈爱。
17.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题目所给的句子,从“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可知,这句话在承上启下,突出母亲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内容上:突出母亲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变得更乖巧;结构上:承上启下。
18.本题考查―词多义的理解。理解词的多义性。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第⑨段“上天种的花”指的是蘑菇。第①段用的是比喻义,指我们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坦诚、踏实的品质。
故答案为:第⑨段:指蘑菇;第 段指我们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坦诚、踏实的品质。
19.【答案】美好的回忆
每个周末,只要我一有空,就会习惯性地拿出珍藏已久的相册,它虽然已经不是崭新的了,但它可是我的宝贝哦!因为它能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这次也不例外,我又不由自主地拿出了它,细细地回忆着,品味着其中的每一个场面——这张照片令我重温到童年的快乐、自由。
这张照片是我八岁那年拍的,照片上的迷人景色虽然已经相隔了四年之久,但是在我的脑海之中仍然是记忆犹新。那是凉风习习的秋天,我们几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突发奇想去郊外野餐,妈妈陪着我们一起来到了“世外桃源”。等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太阳正慢慢地从西方落下,晚霞满天,朵朵浮云像块块红绸,微风拂过我们的脸庞,那轻柔的风没有冬天狂风的刺骨,也没有春天的那种泥土味,而是那样的舒服!一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稻地就宛如是一片金黄的汪洋,翻滚着浪花。当时幼稚的我们,一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都兴奋极了。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被汽车尾气污染的、热闹而喧哗的、人潮拥挤的城市之中,但是这里却是和城市中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空气新鲜极了,周围又是那样的安谧!于是我们在火红火红的枫树下玩捉迷藏,丢手绢;在河塘里捉鱼、摸虾;用草编制成戒指……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我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我们是那样的天真烂漫……
看到照片中的我们,手拉着手在枫树下,笑得是那样的自然,丝毫没有拘束,笑得是那样的甜美,心中满是愉快!在夕阳照耀下,脸蛋上都泛起了一道道红晕!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要求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人说“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在你的心中,一定也有一样珍贵的东西,令你看到它就想起生命中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他或许是朋友,或许是亲人,或许是陌生人……结合自己,选取对你有意义,印象深刻的去写。写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最后总结,照应前文。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结构前后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金色童年的怀念。语句通顺且优美,能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