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电视剧《雍正王朝》主题曲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施行少“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自学提纲 (10分钟左右)1、了解作者、背景、课题.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4、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②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③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④文章第3、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⑤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
文言词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
论证的写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了解作者、背景、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孟子的思想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学
习
课
文朗读
研读
细读
背诵齐声朗读
注意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研读课文,根据注释加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而1:表顺接
而2,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威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内外亲属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问题互研:【一】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得道”是什么关系? 答:“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问题互研:【二】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即中心论点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问题互研:【三】 文章第三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4、回答下列问题:(1)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第2段从攻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从守方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弃城而逃,说明“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4)文章第3、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第3段: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第4段: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第4段: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问题互研:【四】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明确)“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施行仁政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
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3)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1、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2、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3、论证特点是什么?1、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自学指导一 8分钟自学检测一 10分钟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 推总总分结构图解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助词 的 三里之城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动词:到、去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代驴子123456久之,目似瞑语气助词,无义一词多义当堂训练 8’古今异义郭 池 去
委 域 是
所以
亲戚古:外城
今:姓氏古:护城河
今:池塘古:离开
今:到……去古:放弃
今:委任古:界限、限制
今:地域古:这
今:判断动词古:用来、借此
今:连词,表因果关系古: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巩固
1、背诵课文,以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
2、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人和的战争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和的名言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2分钟左右)
1、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 ,_____ 。_____ ,_____.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_____ 。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 多助之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5)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2、请把“情、利、权”填入下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为民所用, 为民
所谋, 为民所系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得到民众的
拥戴。 AC权利情4、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 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______ 的政治思想。
5、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3、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
“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怎样的新内涵?
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衷共济”等;
俗语有“家和万事兴”;
典故有“将相和”等。
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
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
发展。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
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
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
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2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
“道义”的呢? ?请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理解词义:.天时——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风、雨、季节、气候等;
地利——有利的物质条件,如城、池等;
人和——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失道——失掉仁义,倒行逆施,残暴统治。
?古今异义:①城:城墙;内城——城市。
②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物体周围
的边或框。
③是:这——判断动词。④池:护城河——池塘。
⑤委:放弃——把事情交给别人办;委任;委托。
⑥兵:兵器;武器——军人;士兵。
⑦去: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词性活用:①域民:名词活用作动词,疆域——限制。
②固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结实,牢固——巩固。
③威天下:名词活用作动词,威信,威望——震慑,威慑。
?通假字:畔——叛 :背叛课堂练习1.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法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 )4)寡助之至( )5)亲戚畔之( )助词“的”代词,指代“小城”代词,代那座城池动词“到”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1)亲戚畔之 __通___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畔叛曾增拂弼衡横3.指出下列加色词语的古今义。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2)委而去之
古___ 今__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___ 今___ 护城河池塘放弃委任界限,限制 地域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正确的翻译是(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A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