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6 10: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课标分析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 教材分析
《阿房宫赋》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学习要求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3.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着重从形象入手欣赏散文,注意散文与诗歌的区别。本册书前三单元都是诗歌,从本单元开始是散文,为了让学生区分诗歌和散文的区别,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着重分析诗与文区别,让学生对散文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4.本课分析
杜牧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宝历,也就是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说明敬宗当时的所作所为。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解释《阿房宫赋》的内涵,当把目光投向历史更深处时就会看到,杜牧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大唐帝国遭安史之乱重创后由盛转衰的没落时期,然而正当内忧外患、国运堪忧的危急时刻当朝统治者敬宗李湛16岁继位,“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四处搜寻美女入宫,弄得人心惶惶,“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对大臣的多次劝谏均当耳旁风,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感到愤慨而痛心,他自然而然地将敬宗的荒淫无道与秦始皇的穷奢极欲联想在一起,想到阿房宫与秦朝的灭亡,历史的相似与亡国的惨痛教训使他内心波涛汹涌,难以平静,于是心念一起而直笔抒之。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集中地反映着人民的苦难,也集中地反映着统治者的荒淫腐化。而写阿房宫的毁灭,也就是写秦统治者的毁灭,以此来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这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之心、匡世济俗之志的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因此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杜牧所处的那个时代环境,才能读懂《阿房宫赋》中作者对统治者荒淫无道的愤慨与痛心,读懂他借古讽今的良苦用心以及忧国忧民的士人之心!
同时赋体独有的特点使得作者思想的表达更有力量。国君的荒淫无度,对大臣的多次劝谏均当耳旁风,杜牧作为一介布衣,如何劝谏才能达到效果,并不至引来杀身之祸。“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 诠赋》)”“铺采摛文”是形式、“体物写志”是内容。《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前两段作者大笔描绘阿房宫的宏伟壮丽与宫内的奢华生活,大量比喻、排比句式的使用可谓极尽铺张之能事,尽展夸张之想象,然而宫殿规模越是宏伟壮丽、宫内生活越是歌舞升平、奢侈繁华,就越能表现出秦始皇的穷奢极欲与百姓水深火热生活的强烈对比,“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就越发人警醒,赋体所包含的巨大的容量与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相适切,这种效果是短小精悍的诗所无法比拟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相当数量的文言文,文言知识积累已有一定的水平,高中语文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更强调理论意识的形成。学生在必修二时学过《赤壁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课文内容正式讲解前学生已经大概了解晚唐矛盾重重、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初步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而且高中学生对秦朝历史都有一定了解,所以在有了这些基础时再去读文章,会更容易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
2.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学生不仅要有感性的体会,更要有理性的分析。当今高中生大多生活在校园这个象牙塔中,对时局不甚关心,无法深刻理解杜牧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对时局的关心和忧虑。
三、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
2、梳理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此文以“忧患意识” 而不朽的思想价值。
3、通过对文本语言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赋”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才情。
4、激发学生对时局的关心和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梳理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此文以“忧患意识” 而不朽的思想价值。
2.教学难点
本文是“赋”中名篇,以“赋”承载借古讽今的历史题材,有何特殊之处,引导学生关注“赋”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启发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随后王道尽失,大规模建造宫室,民怨四起,国力也在民众的怨声中悄然削弱。而秦帝国瓶颈时代的统治者二世胡亥,他具有花花公子的一切恶习,却毫不具备管理一个帝国的才干和智慧,秦帝国这个巨舟无可阻挡的驰向覆灭的深渊。项羽兵入咸阳,点起了一把复仇的大火,整个秦都咸阳和气势磅礴的阿房宫都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尽管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留给后人的思考是深远的。
秦统一六国之盛与开山筑宫之政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宫殿,耗尽了民力,让一个国家走向了灭亡。(教师范读第一段)听老师读完之后,阿房宫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宏大,壮丽,奢华。
师:好,那么接下来老师带着大家分析一下文章,看一看杜牧写这样一段声势浩大的文字,究竟是不是为了表现阿房宫的宏大与奢华。
“六王毕,四海一。”然而经过战国大动荡后的大一统形势下,黎民百姓并没有过上太平盛世的生活。“蜀山兀,阿房出。”“兀”是秃,指砍尽树木。蜀山在哪里呀?(四川)我们来想一下,阿房宫在陕西西安,而蜀山在四川,这其间距离接近千里的路程。李白在《蜀道难》中反复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带翅膀的黄鹤和身手敏捷善于攀爬的猿猴都过不去,可就是在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秦朝统治者征用那么多民夫,奴役百姓为自己建造供享乐用的宫殿!蜀山树木砍尽,可想而知,多少百姓,丧生途中,这气势磅礴的阿房宫背后已是累累的白骨。从六王毕到四海中中间要经历多少年的战乱厮杀,从蜀山兀到阿房出,这种间要死多少无辜的百姓。
明确:两部历史:一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兴盛史;一部阿房宫的建筑史。
提问:四个动词,若改为“六王毕焉,四海乃一,蜀山兀也,阿房始出”行不行?
明确:十二字。语气短促有力,一气呵成,能让人体会出六国灭亡之迅速,阿房宫崛起之迅速。重大事件,用了极少的笔墨,交待了阿房宫是建筑在多少人民的苦难之上的,开头就把全文基调奠定。
我们接下来再看,秦朝统治者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宫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其高大竟能遮天蔽日!以骊山北边为起点,折而向西,“直走咸阳”,如果距离很短会不会说直“走”咸阳?(生:不会)“走”字写出了阿房宫规模之大,一直通到咸阳!这是阿房宫外观总体印象,接着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宫内。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于弯弯曲曲的走廊间来回穿梭,只见屋檐如高傲的飞鸟抬颈仰啄,楼阁全都因势而建,参差错落,极为精巧工致。这亭台楼阁是如此密集,如蜂房,如水涡,矗立着的究竟有几千万落!以上是整个宫殿的建制,我们接下来看看,里面的具体情况。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长桥如游龙卧于水波之上,复道高高架起,如长虹横穿云间。行走其间,人早已迷失了方向……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隐约中不知何处传来了歌声,如同沐浴在融融的春光中,大殿之中一群彩衣女子舞姿曼妙,舞袖飘拂,竟带了阵阵风雨,寒气袭人。这一天之内,一宫之间,气候变化如此之大!“歌台暖响”通感。
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第一段,读的时候想着老师刚才的分析,要有画面感,融入其中。(学生朗读)
以上写阿房宫的宏伟瑰丽,已寓贬义;但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完成如此宏丽的建筑,固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如果在完成之后用来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那还是应该赞许的。所以,作者在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之后,立刻将笔锋伸向更重要的地方。
宫内生活的奢靡无度
修建如此大的宫殿,帝王要用来做什么?是勤政所需还是贪图享乐?六国王侯的宫妃、王子皇孙们(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纷纷辞别故里,乘辇车来到秦国,在这里每天过着朝歌夜弦的生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杳不知其所知也。”一连用了六个“也”字,描绘了多么绚烂奢靡、妩媚多姿的场景!这种锦衣玉食、奢华浪漫的生活如天上人间般令人沉醉心迷!
问题:一连用了六个“也”字,描绘了多么绚烂奢靡、妩媚多姿的场景!把六个“也”字句,改写成“开妆镜,似明星荧荧”,体会效果变化。
明确:原文先写看到的奇异景象,给人一震惊,再解释说明原因,显得起伏跌宕,曲折有致,从而生动表现美人之多,统治者生活的荒淫无度。
读到这也许我们是羡慕的,然而再想想这些宫人是自愿来秦的吗?她们的生活真的如外人看来那样无忧无虑、安然自乐吗?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开始有所转向。尽管她们姿容娇媚,然而“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一个个带着亡国之恨的美丽女子背井离乡,又只能在偌大冰冷的宫殿中孤老终生,繁华热闹的背后藏着多少辛酸与血泪!这是宫中之人的情况,那宫中之物呢?“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原来这些人、这些物都是从六国“剽掠”而来!一旦不能有,便输来其间,人民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阿房宫竟是一个只供帝王享乐、存放抢来之物的地方!秦人视宝物如砂砾,扔的到处都是,这种奢侈荒淫,怎能不让人感到气愤心痛!这样的王朝能赢得人心吗?由此可以看出,宫殿越是豪华、宫人越是奢侈,秦朝灭亡的火种燃烧得就越旺,这也正是秦朝灭亡的悲剧之源!
第二课时
1.“嗟乎”与写作本意的揭示
师:现在再来思考,作者大笔描绘阿房宫的瑰丽磅礴与宫内生活的奢华是为了什么?“嗟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揭露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与对人民的压迫。
“嗟乎”表达了对秦朝统治者暴政的控诉与骄奢淫逸、自取灭亡的悲愤之情。作者发出如此强烈感慨,是在前面对阿房宫的大段铺陈描写的基础上自然发出,前两段描写是为“秦爱纷奢”蓄势,“嗟乎”开始转入议论,引出作者写作本意。
师:“负栋之柱”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与“在庾之粟粒”……“管弦之呕哑”与“市人之言语”等一系列句式的使用。
明确:“使”字领起,摆出一系列罪证。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证是不胜枚举的。文学创作的特点在于通过个别表现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着从各方面罗列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休目惊心的图画。通过一连串的对比,环环相接、步步紧逼,仿佛要把心中的怒火发泄殆尽,直言指责秦朝统治者的残暴与骄奢淫逸。
使人敢怒不敢言,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当这种愤怒的情绪达到极致,让人忍无可忍时,“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又是短短四句十几个字。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残酷的压榨和剥削下,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与前文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让开始时那个“六王毕,四海一”的强盛至极的秦帝国瞬间化为灰烬!同时寓纷扰之战事于形象传神的一句话,收束有力,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学生朗读)
师:这时你读到的阿房宫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预设:反映着统治者对人民的暴政压迫,包含着人们的血泪,而且象征着秦朝的灭亡。
2.过秦之失与警醒“后人”
从历史的灰烬中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原来如此强大的秦王朝是自取灭亡,并非外来力量的推翻,这一结论教训发人深思。
“嗟乎”!他还在感叹什么?《阿房宫赋》仅仅是为了指责秦朝灭亡的原因吗?回顾历史,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有着现实的用心、“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猜想一下,这句话中的“后人”应该指谁?(生:唐敬宗)
(引出晚唐背景)杜牧写《阿房宫赋》的时候距离阿房宫烧毁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千年之后旧事重提,他是为了怀古吗 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就知道他不是。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我们来看一下杜牧自己是怎么说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宝历:唐敬宗年号 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公元)这是晚唐时期,我们知道大唐盛世在经历了 755至763年间的安史之乱之后,从此由盛转衰,并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宝历年间,藩镇更是跋扈,地方拥兵自重,战乱四起,而这个时候的朝堂牛李党争互相压榨,政治腐败,因此阶级矛盾也异常激烈。这时吐蕃、南诏、回鹘等国纷纷趁虚而入。内忧外患之下,已是民不聊生,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然而这时唐朝统治者又在做些什么?敬宗李湛是一个少年天子,即位之后,荒淫无度,花天酒地,不务正业。我们来看史书记载“四处搜寻美女入宫”,“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通鉴》卷二四三)。)
对于这一切,杜牧感到愤慨而痛心,这样的情况在秦朝出现过,当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千年之后的唐朝时,杜牧内心忧心忡忡,可他只是一介文人呀,文人就只能写文章了,于是他挥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阿房宫赋》。
文章突出一个“鉴”字,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秦为鉴,失民心者失天下,不要重蹈覆辙。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这才是杜牧写此文的真正意图。结合晚唐社会现状与本文写作原因可知,作者并不是单纯议论前朝历史,指责秦朝之过,而是为了给当时荒淫无道的唐敬宗一个警醒与劝谏,前车之鉴,如果再这样下去唐朝也将重蹈覆辙,落得秦朝类似的结局!这也正是这篇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之所在,因此说本文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文章突出一个“鉴”字,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秦为鉴,失民心者失天下,不要重蹈覆辙。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这才是杜牧写此文的真正意图。结合晚唐社会现状与本文写作原因可知,作者并不是单纯议论前朝历史,指责秦朝之过,而是为了给当时荒淫无道的唐敬宗一个警醒与劝谏,前车之鉴,如果再这样下去唐朝也将重蹈覆辙,落得秦朝类似的结局!这也正是这篇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之所在,因此说本文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3.品文识人,感受杜牧关注时局、忧国忧民的仕子之心。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长安城名门望族之出身,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宰相和史学家,族中多人在朝为官,从小受儒家文化及祖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于“治乱兴亡之际、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樊川文集 上李中丞书》)颇有研究,并关注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尤注重藩镇与边防,以此而谈兵论政,为人“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新唐书 杜牧传》)。以“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群斋独酌》)为理想。《阿房宫赋》为杜牧二十三岁时所作,年轻时即胸怀大志,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有着经邦济世的高远志向。后入朝为官,有多年幕僚经历,任地方官时改革弊政,卓有成效。
忧患意识: 杜牧是个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孟子,到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再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直至现代历史上“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字是‘吃人’”的鲁迅,这些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毫不留情地向执政者敲响警世之钟的勇气和坦率,显示出一种心灵的高贵。他们对国家民族关怀的博大情怀,不畏艰难的积极参与精神,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辩证理性精神,值得尊敬。 陈衡哲先生说:“历史不是叫人哭的,也不是叫人笑的,乃是叫人明白的。 ” 《阿房宫赋》在告诉后人:统治者若“不爱其人”,历史会重蹈“焦土”之覆辙!
第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内容,知道了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文体特点再来分析以下文章。
1.赋体一般特点
师:杜牧擅长写诗,本篇却选用赋体进行写作,这与赋体的特点有关。谈谈你对赋体特点的了解?
预设:辞藻华丽、篇幅较长、骈散句结合、声韵和谐等(主要从形式角度)
明确:赋,就是铺陈,通俗的说,就是一句话可以把意思说明白的事情,用于十句话的容量来说,并且应用比喻、夸张、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强调所说之事。《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
本文中具体体现是:
铺采摛文:前两端大段铺排描写,极写阿房之瑰丽与宫内生活的奢华,但又不堆砌辞藻、繁缛冗长,后两段直抒胸臆,叙事言情,皆气势夺人。
体物写志:通过对阿房宫的描绘及毁灭,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
描写是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更深刻。
2.写作特色
想像、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像。这些奇特的想像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像,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而是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3.诗人之赋——本文作为文赋的典范之作
西汉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扬雄认为赋的共同特点是词彩华丽,而在内容上却有着“则”与“淫”的区别。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赋称为“辞人之赋”,其特点是雕绘铺陈的泛滥(淫); 把注重社会内容、有讽谏意义的赋称为“诗人之赋”,其特点是符合儒家的诗教原则。
“本文总共不过六百来字,却写出了极为深厚的内容,表现了极为动人的艺术魅力。它将议论与描写融为一体,全文结构谨严,层层铺叙,层层渲染,层层深入,最后才直逼主旨;而它的笔法又是跌宕腾挪,变化莫测。有时是浓笔重彩,有时是淡描轻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精雕细琢;最为铺张扬厉之处,偏偏不是作者的主旨所在,看似写尽之文,却又翻出了新意;而且文章大气贯注,滚滚而下,最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的深刻悲剧意识!杜牧此赋的语言会呼吸会呐喊,会静会动,有生命的质感。”
4.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杜牧文、诗、赋皆工,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通过读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泊秦淮》等咏古诗,感受杜牧思想的传承发展。
比较《阿房宫赋》与杜牧的咏史抒怀诗,谈谈你对赋的特点与表达效果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兴建的背景、耗费
总 全景描绘 宏伟
宫室建筑 楼阁廊檐 〖体物〗
分 桥梁复道 瑰丽
歌台舞殿
来历: 辇来于秦
宫人 众貌: 明星 绿云 涨腻 烟雾 荒淫
命运: 望幸不得见
宫内生活 〖体物〗
来源: 剽掠其人 输来其间
珍宝 数量: 倚叠如山 奢靡
结果: 鼎铛玉石 弃掷逦迤
对比
秦 民
(残民自肥)
爱纷奢(贪欲) 念其家
尽锱铢(搜刮) 如泥沙(挥霍) 〖写志〗(叙议结合)
〈铺陈排比〉
独夫:日益骄固 千万人:不敢言而敢怒
可怜焦土
历史教训:不爱其人,自取族灭。
写作意图:引以为鉴,勿蹈覆辙。 〖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