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二)
一、选择题
1. 吉林延吉磨盘村山城遗址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在遗址考古中,考古学者发现两个官印,一是“监支纳印”,钮右侧刻“天泰四年五月造”。根据官方正史《金史》记载,诸仓有监支纳官,八品。天泰,为东夏国年号,“天泰四年”即公元1218年。另一个是“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印背柱钮刻“天泰三年六月一日”,左侧刻“南京行部造”。由此可以证实,磨盘村山城遗址属于我国东北地区地方政权东夏国,很可能就是其南京治所。由此可知( )
A. 考古发现较官方正史记载更接近历史真相
B. 合理的历史想象在历史考证中有重要作用
C. 判断史料真伪是进行史料实证的首要步骤
D. 文字遗物在对遗址性质判断上起关键作用
2. 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免除学生徭役,学优者有的还授以官职。武帝开发西南夷时,蜀人司马相如发布了著名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两篇文告。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政府积极落实大一统精神 B.“用夏变夷”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略
C. 巴蜀读书人致力国家统一 D. 西汉王朝实现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3. 下表为某一时期几位历史人物的部分信息表。该表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 )
姓名 曾任官职(部分) 史书相关记载
庾亮 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荆江豫三州刺史,镇武昌。 “庾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成帝少为舅氏(庾亮、庾冰)所制,不亲庶政。”
庾冰 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诸军事。又迁车骑将军、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诸军事,镇武昌。
桓温 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又领扬州牧,镇姑孰。 “政自桓氏,祭则寡人。”
桓玄 都督荆江司雍秦梁宁益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徐州刺史,镇姑孰。 “知势运所归,屡上祯祥,以为己瑞。”
A.“政出多门,权去公家” B.“天下藩镇,东南最宁”
C.“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D.“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4. 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兴宗以后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这体现出( )
A. 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 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 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 D. 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5. 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兴起于南宋,到明代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镂”的巨镇。每当新丝上市,“商贾骈集,贸丝者群趋”,既有“乡农卖丝争赴市”,也有“客商大贾来行商”,“一日贸易数万金……”。这可用于说明( )
A. 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 经济型市镇的繁荣
6.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瑕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民族意识的增强 B. 新式教育的发展
C. 宗藩体制的解体 D. 清末新政的推动
7. 近代碑学书法大师于右任认为,北朝碑刻蕴含尚武精神,中国自宋以后,正缺乏尚武精神,所以提倡人们学习。《时务报》《清议报》《革命军》《民报》纷纷采用豪迈威武的魏碑体。近代魏碑体的复兴( )
A. 迎合中体西用的救亡王张 B. 折射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C. 体现文学革命的进步思想 D. 铸就社会革命的锐利武器
8. 据统计,1934年上海附近的嘉兴县市镇繁华,境内营运的轮汽船仅25艘,总营业额约34万元;传统船只有3100余艘,总收入约40万元。这说明了当时嘉兴( )
A. 列强经济侵略受到坚决抵制 B. 近代交通工具强大的竞争力
C.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破坏了交通 D. 传统因素制约了近代化的转型
9. 1950年7月13日,新中国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解放军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集中整训;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集结于津浦、陇海线附近。这一军事安排( )
A. 目的是追歼东三省残余日寇 B. 背景是朝鲜半岛内战的爆发
C. 为三线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D. 配合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0.《反分裂国家法》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下列最能体现国家对台“诚意”的是( )
A. 推行“一国两制”方针 B. 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港澳台协同发展战略
【答案】A
11. 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两河流域( )
A. 产生世界最早的农业 B. 人们出现定居的生活
C. 处于文明的起源时代 D. 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12. 城市法的主要渊源是城市特许状,城市特许状一般由国王或城市原本所辖的封建主颁发,规定了城市法的轮廓,确认城市社会生活的主要原则和制度,它是市民与封建主妥协的协议。由此可知,城市法( )
A. 维护了封建主根本利益 B. 背离了罗马民法的原则
C. 体现了国王地位的提高 D.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13. 一位意大利诗人曾写到: “我的同伴们……你们被赋予了一种天性,并且拥有一种无可估量的尊严和了不起的命运,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服从于你的统治和命令,在河里、在海中、在天堂让道德成为我们的首要目标。”这反映了诗人( )
A. 追求民主权力 B. 强调人定胜天
C. 遵从自然规律 D. 倡导人性解放
14. 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催生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权 B. 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
C. 推动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展 D. 促进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5. 下表为152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
年份 总人口(百万) 城市人口(百万) 乡村人口(百万) 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 乡村农业人口(百万) 乡村非农业人口(百万)
1520 2.40 0.13 2.27 80 1.82 0.45
1600 4.11 0.34 3.77 76 287 0.90
1670 4.98 0.68 4.30 70 3.01 1.29
1700 5.06 0.85 4.21 66 2.78 1.43
1750 5.77 1.22 4.55 58 2.64 1.91
1801 8.66 2.38 6.28 50 3.14 3.14
据表可知英国( )
A.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发展 B. 乡村工业促进社会转型
C. 圈地运动引发人口流动 D. 社会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16. 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这意在( )
A.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 冲破斯大林体制束缚
C. 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 D.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灭辽后,沿袭以词赋为科目的科举制,既无定数,亦无定期。金灭北宋后,金太宗“以辽、宋之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金熙宗即位后,实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三年一试,由于南北士人学习内容渐趋一致,南北均以经义、词赋两科录取文士。海陵王时,“并南北选为一,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其后,金世宗决定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进士科,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教材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不同于中原王朝以诗赋取士,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五百字即可,且使用女真文字。到金中后期,女真族文人辈出,读书著文蔚然成风。此后在元、清两朝都出现过分榜取士的做法。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中期科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朝前中期科举改革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0年至1955年,中国从苏联总共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即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如在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尼签订价值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1957年还跟阿富汗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贸易协定,等等。1957年中国首次举办广交会,与有意愿跟中国做生意的国家广泛开展贸易洽谈活动。
——摘编自彭波新《新中国70年外贸发展:从小兔到大象》
材料二 1978年之后,进出口规模扩张带动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出口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剔除汇率等因素,当年出口实际排名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79—2018年,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316亿美元。另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产业转移承接国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中国境外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之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活跃,地位明显提升。一方面,中国主动参与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并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摘编自杨丹辉《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国际影响。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份 国防支出 邮政支出 教育支出 公路等支出 卫生和福利支出 行政和利息支出
1927 17.4 20.1 0.5 2.6 1.2 58.1
1932 19.2 18.6 0.6 5.6 1.2 57.6
1936 10.2 8.2 3.6 8.8 5.8 63.4
1940 15.8 8.0 3.4 7.9 7.1 57.7
1950 41.0 50 5.5 1.1 12.7 33.9
1960 50.3 3.8 1.1 3.1 16.1 24.9
1970 40.5 3.8 1.9 24 24.8 24.4
——【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
(1)指出美国国防开支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成因。
(2)有人认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美国社会发展是喜忧各半。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从起源、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生动再现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变局,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剧。
材料一 《觉醒年代》第一集,开篇即以旁白的形式交待该剧的历史背景,“那是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紧张”,并通过以下几个精心设计的视觉式的隐喻镜头来表现。
镜头一: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且观众的代入感很强,会产生一种被踩踏的感觉。
镜头二:骆驼进入北京城,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车辙。“车辙”在剧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用“车同轨”框定中国的车辙以来,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还在沿用古老的车辙。
镜头三: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士兵的马队,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
——摘编自徐妮娜《浅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的隐喻镜头》
材料二 《觉醒年代》在创作上更加贴近受众,以书写青春破题主旋律。该剧以“南陈北李”为主人公,跟随其人生轨迹,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联起来,将故事主体聚焦于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身上:不仅有和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陈独秀,还有与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钊、以笔杆为利剑的鲁迅以及紧跟先辈脚步、积极寻找救国之路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年轻受众对这样一群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更能有共情体验。
——摘编自王悦《〈觉醒年代〉给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启示》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你对该电视剧以《觉醒年代》命名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答案
一、选择题
1—16 DAACD ABBBBA BDDBB C
二、非选择题
17.(1)特点:持续调整,逐渐健全;由南北分选到南北通选;学习中原儒家文化与传承女真文化相结合;因俗而治。
(2)意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速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智慧。
18.(1)措施:积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外贸活动;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与西方部分国家建立贸易关系。(答出两点即可)
(2)表现: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对象不断扩大;资本双向流动加快。(答出两点即可)
国际影响: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全球
贸易格局的演进;增进了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世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19. (1)趋势:1902-1940年国防支出总体呈下降趋势;1940-1970年国防支出呈上升趋势。下降的原因: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上升的原因:二战爆发战争的需要,尤其是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开辟的需要;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和冷战的爆发,美苏两极对峙下军备竞赛的影响,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需要;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这一时期美国国防开支占比巨大,冷战爆发后美苏对峙下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和军备竞赛影响了美国联邦政政府的财政开支,服务于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二战后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在公共卫生和福利支出上有所增加,然而在邮政、教育等开支占比较少,总体上影响到美国民众社会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20. 理解:《觉醒年代》这一命名,立意高远,高度凝练了建党前夕的时代主题与历史大势,重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确定自己初心使命的历史逻辑。
这一觉醒不仅是个体的,更涵盖社会层面人们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它包括:青年人的觉醒,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从质疑欧美文明到以俄为师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觉醒,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拯救中国;中国民众从愚昧麻木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奋斗、争取独立幸福的伟大觉醒等。
觉醒年代的出现,有其复杂历史背景与深刻社会根源。国际上,一战爆发集中暴露欧美文明弊病,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国内,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长期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知识分子基于对辛亥革命败因的痛苦反思,掀起新文化运动,各种主义与学说涌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一大批经历过五四洗礼的青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等。
总之,该剧通过回顾党的孕育诞生历程,让观众感受当时人们的觉悟与觉醒,传承他们不懈探索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就确立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说明,实现伟大梦想,同样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新的伟大觉醒与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