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3《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自主梳理认记“徘徊”等16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燕”。
2.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通过家乡月和他乡月的对比抒发了哪些感受。
3.说清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仿照对比句式句子。
4.搜集至少3首借月思乡的古诗,激发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通过家乡月和他乡月的对比抒发了哪些感受。
教学难点
说清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仿照对比句式句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找到文中几处月
师:此文中,同学们看看写出了几处月?
生:默读。
生:第一处:故乡月。
师: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所以故乡月也可以是童年之月。
生:第二处:他乡月
师:作者在异国待了十几年,也可以说是而立之月、壮年之月。外国月亮虽然宏大,但一点不逗留。
生:第三处:燕园月
师:晚年待在燕园,也可以称之为暮年之月,荷塘月,去除环境影响,更加纯粹,更加天真。
环节二:瞄准解密童年月(故乡月)
师:作者看到的故乡之月是什么样的?从第四自然段找。
生:清光四溢,相映成趣。
师:作者在看月时,更多的写的是什么?
生:更多的是在写玩, 玩:粘薰之月;水坑;数星星跳水坑,玩泥巴。
师:看月时,你觉得季羡林存放在故乡的是什么?(后面解密:这里存放,将来是要回来取回的)
生:童年的快乐、童真、童趣、童心、无忧无虑、单纯。
师:季羡林返乡的精神船票是什么?
生:就是那一轮明月。
师:看月时,激发出来的是什么呢?
生:诗歌的兴致。当时不知道什么是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师:诗原来是一种情绪表达,人类的语言,《诗经》采集劳动人民的语言。写故乡月的时候到处都是诗,文中来找找读读。
生:找读。
环节三:感悟他乡之月
师:他乡之月在哪儿呢?
生:湖上、大沙漠、大海中、高山上。
师:这样大的月亮、这样壮观的月亮,这样美妙绝伦的月亮,却还不如家乡的小月亮呢?你发现了吗?在季羡林心中,他乡之月少了点什么?
生:因为作者在海外漂,少了亲情,他孤独、落寞,无归属感,少了温暖。
师:少了这些,需要慰藉、寄托——安全感。此时,像季羡林这样的文人大师,他看到月亮很自然的会想些什么?
生:诗兴大发,静夜思。关联出一首首月亮的诗。
师:当季羡林在沙漠看到月亮会想到?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如果在大海?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江河湖海上?
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师:山中之月呢?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不管吟诵什么诗,都会回到家乡,因为这些诗都是家乡的诗。
师:那故乡的月到底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对家乡无比的思念。
师:思乡之时,他寻找(回忆、惦念、感念)到了什么?
生:童年的纯真。
师:所以,此刻作者不再孤单,因为有明月相伴,身在异国他乡,再也不孤单,再也不害怕。找寻因为儿时的存储,共同关联的便是月。
【小时之月,重在写趣;中年之月,重在写情;老年之月,重在本能】
环节四:悟读燕园之月
师:解读燕园之月,有什么?
生:茂林修竹.....《兰亭序》;荷塘月色......
师:有诗情画意、极致的高雅。一回到中国,诗兴大发。
师:此时季羡林身在哪?
生:燕园。
师:此时季羡林的心存放在哪里?
生:故乡。
师:作为大学者,晚年是否希望身心合一?
生:希望,渴望回到故乡。
师:希望获得最初的美好体验。舍去了燕园的美好、艺术殿堂、学术文化园的珍贵,享受过名利,才能淡泊名利,他还是想要回到故乡,他需要精神返回,叶落归根,留住美好!
师:精神返乡是人的本能,追根溯源,身心合一【身心合一→身心分离→身心合一】老人
课堂小结:
我们来读一读第一段:
故乡的月是人之月,情之月,意之月,境之月。
季羡林心里很明白:什么是最珍贵的,我要的究竟是什么?心灵返乡,因为在故乡存放着快乐、纯真、无忧无虑、童真、童趣、童真,要去提取自己人生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