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陕西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5:32: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下列证据可以得出北京人(  )
①长相接近现代人 ②制作石器的技术,属于旧石器
③会使用火并且保存火 ④学会钻孔、磨制技术,有审美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北京人复原头像表明北京人长相与现代人有较大差别,①错误;打制石器表明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属于旧石器,②正确,④错误;烧骨和烧石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保存火,③正确。②③正确,B正确;排除含有①④的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图片的解读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2.很多医馆都命名为“治未堂”,其名来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提出的“治未病”的思想,这位“名医”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贾思勰 D.扁鹊
【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
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A符合题意;
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排除B;
贾思勰著有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排除C;
扁鹊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张仲景的成就即可作答。同时对华佗、贾思勰、扁鹊的成就要有所掌握。
3.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全国半数以上的漕粮通过运河集中在洛阳。1969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发现的隋朝含嘉仓遗址,是隋朝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  )
A.大运河加强南北文化交流 B.隋朝是统治短暂的朝代
C.洛阳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 D.大运河加速了隋朝灭亡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C.依据题干信息“ 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 ,全国半数以上的漕粮通过运河集中在洛阳 ”,可以看出,隋朝时期的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大运河加强南北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B. 隋朝是统治短暂的朝代 ,不符合题意;
D. 大运河加速了隋朝灭亡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下面关于清代初期经济繁盛的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①高产农作物推广②工商业市镇增多③出现成熟的手工作坊④形成大型的商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中“清代初期经济繁盛”及所学可得出,清朝初期,高产农作物得到了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工商业市镇增多;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①②④正确,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清朝初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而非手工作坊,③错误, BCD不合题意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清代初期经济繁盛”,然后回顾所学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5.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国家是(  )
时间 条约名称 割占的领土面积
1858年 《暧晖条约》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约40万平方千来
A.法国 B.沙俄 C.美国 D.日本
【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根据提干表格中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及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内容反映的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国家是沙俄,共占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侵略中国的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并占领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6.如图时间轴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二次革命 D.土地革命
【答案】B
【知识点】国民大革命
【解析】依据所学,1924年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实是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开始领导国民大革命,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摧毁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结束,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
A.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故A不符合题意。
B. 1924-1927年是国民革命时期。故B符合题意。
C. 1913年二次革命。故C不符合题意。
D.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国民革命战争的认识。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准确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2023年恰逢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我国的军事力量 B.保家卫国
C.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D.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故B符合题意;
中国人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保家卫国,不是增强我国的军事力量、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中国人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保家卫国。
8.1987年,回乡探亲寻祖的台湾同胞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倾诉分离之苦;在大陆一些亲人离散比较多的省份,广播、电视里不断地播送寻找亲人的启事。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B.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回乡探亲寻祖的台湾同胞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倾诉分离之苦;在大陆一些亲人离散比较多的省份,广播、电视里不断地播送寻找亲人的启事。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国民党台湾当局调整了之前的“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是在1982年,不符合题意;
B.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 ,最早在2005年,不符合题意;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新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注意理解“三不政策”的含义。
9.印度某位知名人士说,他的父亲是卖茶叶的小贩,还有做奶茶的手艺。自己小时候还曾跟随父亲做过小生意,但他突破了种姓制度的所有藩篱。如果根据种姓制度的划分,该知名人士在古代印度应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贱民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将社会分成四个等级,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符合题意,C项正确;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排除A项;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排除B项;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印度中央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顾问纳林德 贾达夫博士的话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0.17-18世纪欧洲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原材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它反映的是(  )。
A.三角贸易的出现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美洲人口的膨胀 D.殖民体系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7﹣18世纪欧洲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原材料,制成商品再运回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指的是三角贸易。A项正确;
工业革命的冲击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
美洲人口的膨胀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
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贸易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1.最能体现明治维新性质的改革措施是(  )
A.废藩置县 B.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提倡文明开化 D.大力发展教育
【答案】B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迈入近代社会的维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第三子目迈入近代社会的维新中的内容:“在经济上,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改变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全国统一征收地税。”而明治维新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可知,经济方面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最能体现其资本主义性质,故选B。结合教材内容,A项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CD选项尽管也能体现改革的性质但是B项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它最能体现明治维新的性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迈入近代社会的维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和影响。
12.2009年6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参加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5周年仪式。(见下图)下列关于盟军诺曼底登陆表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了北非战场的胜利进程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C.开辟了反法西斯的欧洲第二战场 D.促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5周年图片。因为1944年6月,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欧洲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诺曼底登陆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诺曼底登陆的时间、概况、意义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致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材料三: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据记载,公元307 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 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可与水稻交相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有哪些变化 并简述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图片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一举措 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除了“算缗”“告缗”外还推行了哪些经济措施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
【答案】(1)变化;生产工具上:从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到使用铁农具;生产技术上:从刀耕火种,据荒耕作到铁犁牛。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山林开发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举措:统一量衡制度。目的: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经济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1)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及铁犁牛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可知,我国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有的变化有生产工具上:从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到使用铁农具;生产技术上:从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到铁犁牛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深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为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本题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根据材料二“秦铜权、秦铜量”可知,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为统一度量衡制度。根据材料二“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可知,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所以,汉武帝时期除了“算缗”“告缗”外还推行的经济措施为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根据材料三“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依据"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可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北方更优越;结合所学从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等角度进行补充。
故答案为:
(1)变化;生产工具上:从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到使用铁农具;生产技术上:从刀耕火种,据荒耕作到铁犁牛。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山林开发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举措:统一量衡制度。目的: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经济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及铁犁牛耕,查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4.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近代的苦难岁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祖籍香港岛,1842年不愿接受英国殖民统治而移居台湾岛,1895年反割台斗争失败后移居北京东郊民巷,1901年被驱逐出东郊民巷后又移居……每每想到这三次颠沛流离的经历,我总是潸然泪下,……
——摘自刘成禺《世载堂杂亿》
(1)材料中作者的“三次移居”分别发生在哪次侵华战争刚刚结束时?(3分)
(2)材料中作者“三次颠沛流离的经历”可能跟哪三个不平等条约有关?(3分)
(3)与材料有关的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3分)
(4)作者的经历是近代前期中国苦难岁月的缩影。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是什么?(3分)
【答案】(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封建制度的落后或清政府的腐败。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主题;《辛丑条约》及其危害;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1)根据材料“1842年不愿接受英国殖民统治而移居台湾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第一次移居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1895年反割台斗争失败后移居北京东郊民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第二次移居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根据材料“1901年被驱逐出东郊民巷后又移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第三次移居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由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有关;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有关。
(3)由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后,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近代前期中国苦难岁月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故答案为:(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封建制度的落后或清政府的腐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侵华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摘自《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史料①史《独立宣言》及签署人署名 史料②签署《独立宣言》(约翰·杜鲁布尔1818年所作油画)
材料三尽管大西洋把英、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材料一中英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这种“新的政治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现现代化”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4分)
(2)材料二中的《独立宣言》颁布于哪一年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宣言》体现了北美民众的哪些诉求 对比史料①和史料②,哪一史料对研究美国独立战争更具有史料价值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爆发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个国家中,法国是如何以法律的形式诉求权利或伸张人权的 (4分)
【答案】(1)制度:君主立宪制。影响: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和平地实现现代化。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
(2)时间:1776年。诉求: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人民主权)。价值:史料①更具史料价值。
(3)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说明: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体现了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89年,为了限制王权,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可知英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是指君主立宪制。
影响:根据材料一“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可知,这种“新的政治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是: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于是兴起。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蒸汽机发明和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可知“实现现代化”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
(2)时间: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可知《独立宣言》颁布于1776年。
诉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宣言》体现了北美民众的诉求,既有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也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人民主权)。
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材料是直接的证据,是未经过任何修饰的信息 ,经由本人调查验证的,不是道听途说而得到的信息,是最原始,未经改动的 ,通常也比喻最真实的信息。对比史料①《独立宣言》及签署人署名,和史料②签署《独立宣言》(约翰·杜鲁布尔1818年所作油画)可知,油画具有主观思维,属于第二手资料。因此史料①更具史料价值。
(3)趋势: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三国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知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爆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发展资本主义。
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国家中,法国以法律的形式诉求权利、伸张人权的史实为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言体现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
故答案为:
(1) 制度:君主立宪制。影响: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和平地实现现代化。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
(2) 时间:1776年。诉求: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人民主权)。价值:史料①更具史料价值。
(3) 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说明: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体现了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下列证据可以得出北京人(  )
①长相接近现代人 ②制作石器的技术,属于旧石器
③会使用火并且保存火 ④学会钻孔、磨制技术,有审美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很多医馆都命名为“治未堂”,其名来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提出的“治未病”的思想,这位“名医”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贾思勰 D.扁鹊
3.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全国半数以上的漕粮通过运河集中在洛阳。1969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发现的隋朝含嘉仓遗址,是隋朝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  )
A.大运河加强南北文化交流 B.隋朝是统治短暂的朝代
C.洛阳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 D.大运河加速了隋朝灭亡
4.下面关于清代初期经济繁盛的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①高产农作物推广②工商业市镇增多③出现成熟的手工作坊④形成大型的商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国家是(  )
时间 条约名称 割占的领土面积
1858年 《暧晖条约》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约40万平方千来
A.法国 B.沙俄 C.美国 D.日本
6.如图时间轴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二次革命 D.土地革命
7.2023年恰逢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我国的军事力量 B.保家卫国
C.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D.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
8.1987年,回乡探亲寻祖的台湾同胞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倾诉分离之苦;在大陆一些亲人离散比较多的省份,广播、电视里不断地播送寻找亲人的启事。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B.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9.印度某位知名人士说,他的父亲是卖茶叶的小贩,还有做奶茶的手艺。自己小时候还曾跟随父亲做过小生意,但他突破了种姓制度的所有藩篱。如果根据种姓制度的划分,该知名人士在古代印度应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贱民
10.17-18世纪欧洲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原材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它反映的是(  )。
A.三角贸易的出现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美洲人口的膨胀 D.殖民体系的确立
11.最能体现明治维新性质的改革措施是(  )
A.废藩置县 B.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提倡文明开化 D.大力发展教育
12.2009年6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参加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5周年仪式。(见下图)下列关于盟军诺曼底登陆表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了北非战场的胜利进程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C.开辟了反法西斯的欧洲第二战场 D.促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致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材料三: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据记载,公元307 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 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可与水稻交相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有哪些变化 并简述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图片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一举措 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除了“算缗”“告缗”外还推行了哪些经济措施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
14.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近代的苦难岁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祖籍香港岛,1842年不愿接受英国殖民统治而移居台湾岛,1895年反割台斗争失败后移居北京东郊民巷,1901年被驱逐出东郊民巷后又移居……每每想到这三次颠沛流离的经历,我总是潸然泪下,……
——摘自刘成禺《世载堂杂亿》
(1)材料中作者的“三次移居”分别发生在哪次侵华战争刚刚结束时?(3分)
(2)材料中作者“三次颠沛流离的经历”可能跟哪三个不平等条约有关?(3分)
(3)与材料有关的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3分)
(4)作者的经历是近代前期中国苦难岁月的缩影。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是什么?(3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摘自《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史料①史《独立宣言》及签署人署名 史料②签署《独立宣言》(约翰·杜鲁布尔1818年所作油画)
材料三尽管大西洋把英、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材料一中英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这种“新的政治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现现代化”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4分)
(2)材料二中的《独立宣言》颁布于哪一年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宣言》体现了北美民众的哪些诉求 对比史料①和史料②,哪一史料对研究美国独立战争更具有史料价值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爆发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个国家中,法国是如何以法律的形式诉求权利或伸张人权的 (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