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0分)
1.历史课堂上,老师在讲解我国境内一处早期人类遗址时,展示了下面两幅文物图片。据此判断,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A: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元谋县,会制作工具和使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不符合题意;
B: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B项不符合题意;
C:良渚遗址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猪纹陶钵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河姆渡人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距今约7000年,他们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
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以德治国 D.仁者爱人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A:因材施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教育公平”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主张不管什么样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体现出教育公平,B项符合题意;
C:以德治国与教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仁者爱人与教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原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看右图表,指出西汉统治者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符合题意;
C: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北击匈奴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着重把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A.西魏 B.东晋 C.北魏 D.西晋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A:北魏分裂后,分为西魏和东魏,A项不符合题意;
B: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B项不符合题意;
C: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肯定武则天主要依据是(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C.重用有才能的人
D.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答案】B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期间,她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
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重用有才能的人、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均是重要原因,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指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中所说的三项发明是( )
A.雕版印刷术、司南、火药 B.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C.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时期,故ABC不正确,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完成于两宋时期,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于两宋时期。
7.王安石变法中,让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这项措施是( )
A.募役法 B.保甲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有经济方面包括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就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募役法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等。故题干材料反映的措施是募役法,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清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其重要标志是( )
A.设立南书房 B.设立军机处
C.大兴文字狱 D.实行文化专制
【答案】B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A.康熙皇帝设立了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A;
B.根据所学可知,1729年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正确;
C.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进一步束缚了文人的思想,排除C;
D.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实质是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军机处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 1842年,停泊香港的船舶总吨位为136336吨,次年增至180572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造船技术发展 B.《南京条约》签订
C.英法联军侵华 D.英国扩大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进出口货物量大大增加,B项正确;
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停泊港口船舶总吨位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
英法联军侵华开始于1856年,排除C项;
英国扩大战争与停泊香港的船舶总吨位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0. 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
A.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主张“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
C.鼓吹变法,并实行君主立宪
D.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求富”创办一系列的企业,但是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是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科技,最早是魏源,不符合事实;
C. 鼓吹变法,并实行君主立宪 , 鼓吹变法,并实行君主立宪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符合题意;
D.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启蒙的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紧贴题干信息理解。
11. “小邮票”见证“大历史”,下列邮票是中国人民邮政于1971年和1991年发行的,一枚呈现的是上海望志路106号,另一枚呈现的是南湖会议会址。他们共同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开辟井冈山道路 D.第二次国共合作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中共一大前期召开的上海会址,图二是中共一大最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B项正确;
遵义会议的召开在贵州遵义,与图片无关,排除A项;
开辟井冈山道路在井冈山,与图片无关,排除C项;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间是193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相关史实。
12.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这标志着( )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揭开了序幕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揭开了序幕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不符合题意;
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符合题意;
C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是在一二.九运动后,不符合题意;
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在七七事变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
13.纪录片《旗帜》从“开天辟地”、“浴血奋斗”、“建国创业”、“艰辛探索”、“历史转折”、“滚滚春潮”、“扬帆沧海”、“世纪跨越”、“发展新篇”和“阔步前行”10个方面,展示了九十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请你判断,“艰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建国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作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故B符合题意;
中共七大1945年召开,新中国当时还没有成立,故A不符合题意;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召开的,故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召开,大会分析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探索。
14.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C符合题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
政治协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
一国两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与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大阅兵都在向中国人民汇报武装力量建设的新成就。据如表可知,我国军备发展( )
如表新中国成立以来阅兵式中展示的枪械军备(部分)
1950年(1周年国庆阅兵) 1954年(5周年国庆阅兵) 1999年(50周年国庆阅兵)
“三八大盖”步枪(日本造) 苏式54冲锋枪(仿制苏联) 95式自动步枪(中国自行研制)
A.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主要依靠技术引进
C.自主研发能力增强 D.得到苏联全面支持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日本造”“仿制苏联”“中国自行研制”可知,我国军备发展自主研发能力增强,C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不出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排除A项;
主要依靠技术引进与材料“中国自行研制”不符,排除B项;
得到苏联全面支持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成就。
1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下面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是( )
A.人造地球卫星 B.导弹核武器
C.神舟五号飞船 D.发现了青蒿素
【答案】D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因此"发现青蒿素"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D符合题意;
人造地球卫星属于科技成果,但不符合题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排除A;
导弹核武器属于科技成果,但不符合题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排除B;
神舟五号飞船属于科技成果,但不符合题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屠呦呦与青蒿素。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青蒿素的基本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结合选项分析作答即可。
17.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被征服居民所在的等级是( )
A.婆罗门 B.首陀罗 C.刹帝利 D.吠舍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A项婆罗门包括祭司、贵族,不符合题意;
B项首陀罗是被征服居民所在的等级,符合题意;
C项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官吏,不符合题意;
D项吠舍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要求识记基础史实,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文明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
18.欧洲文明发源于希腊,希腊文明发源于( )
A.马其顿 B.斯巴达 C.雅典 D.爱琴海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开端,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A项马其顿不是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不符合题意;
B项斯巴达是古希腊的著名城邦,不符合题意;
C项雅典是古希腊的著名城邦,不符合题意;
D项爱琴海是希腊文明的发源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19.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化改新 B.大和统一 C.幕府统治 D.明治维新
【答案】A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A.根据题干“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结合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可以得出,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的主要原因是大化改新,故A正确;
B.大和统一是指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与唐朝无关,排除B;
C.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晚期,排除C;
D.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的改革,与唐朝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1688年,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起来,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命”,以几乎不流血的方式,保存了英国革命的成果,此次“联合”( )
A.出现了克伦威尔独裁 B.颁布了《人权宣言》
C.走出了中世纪的蒙昧 D.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D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起来,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命”,以几乎不流血的方式,保存了英国革命的成果,此次“联合”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出现了克伦威尔独裁 ,是在1649年建立共和国之后到1658年,不符合题意;
B.颁布了《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中,与英国革命无关,不符合题意;
C. 走出了中世纪的蒙昧 ,是在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即理解识记光荣革命的意义。
21.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内燃机的应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飞机的迅速发展 D.垄断组织的出现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石油是内燃机的主要燃料,石油开采和化工业的发展是在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的推动下兴起的。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使以石油为能源的汽车制造出现,推动了石油开采与生产。
A项内燃机的应用是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关键信息“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
22.在日本东京湾海面上,美国战舰“密苏里号”宽大的甲板上挤满脸上洋溢着胜利喜悦的美国士兵和来自许多国家的高级将领,因为日本代表将要在这里正式签署投降书。这一幕发生在( )
A.1942年1月1日 B.1945年5月8日
C.1945年8月15日 D.1945年9月2日
【答案】D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A.1942年1月1日,不符合史实;
B.1945年5月8日,不符合史实;
C.1945年8月15日,不符合史实;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9月2日, 在日本东京湾海面上,美国战舰“密苏里号”宽大的甲板上挤满脸上洋溢着胜利喜悦的美国士兵和来自许多国家的高级将领,因为日本代表将要在这里正式签署投降书,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3.下列对“冷战”政策含义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用非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B.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
C.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包围苏联
D.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
【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即美国采用非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不符合题意;
C. 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包围苏联,不符合题意;
D. 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来回答,这类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回答,不要死记硬背。
24.海尔的目标是创出属于中国人的世界名牌。在设计领域,海尔吸引200多家国际化品牌与海尔联合开发新产品;在制造领域,目前17个国际合作工厂为海尔品牌加工制造……这则材料表明( )
A.海尔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跨国垄断公司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统一趋势加强
D.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海尔吸引200多家国际化品牌与海尔联合开发新产品;在制造领域,目前17个国际合作工厂为海尔品牌加工制造说明了海尔集团开发研制离不开国际化名牌和国际化工厂的支持和合作,表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理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要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帝王风采】
唐太宗 唐玄宗
【盛唐气象】
材料一: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甚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
——《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二:
弈棋仕女图 唐戴帷帽女子 骑马吹排箫乐伎壁画
【诗歌赏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请写出上图中两位帝王为了开创盛世采取的措施。(6分)
(2)举一事例说明材料一中的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7分)
(3)从材料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6分)
(4)上述诗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6分)
【答案】(1)①重视人才;②减法轻刑;③轻徭薄赋;④完善科举制度等。
(2)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反映的是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社会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足的社会状况。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之时,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他们为了开创盛世,采取的措施有: ①重视人才;②减法轻刑;③轻徭薄赋;④完善科举制度等;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妇女可以下棋、骑马,吹奏乐器,体现了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
(4)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开元盛世时期, 社会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足的社会状况;
故答案为:(1) ①重视人才;②减法轻刑;③轻徭薄赋;④完善科举制度等。
(2)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 反映的是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社会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足的社会状况。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识记盛世局面,再结合对两人采取的措施的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4)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读懂材料信息的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26.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追求,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智慧】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2023年5月14日中国台湾路拳道选手李东宪在亚太大师运动会中取得铜牌成绩领奖时,李东宪将“整齐叠好”的五星红旗展开举起,采访时他提到“201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时,感触很深,从机场出来两侧的高楼特别多,感觉发展速度特别快,那里的人也都友好和亲切。而当你了解台湾历史,你会知道他们原本一体的,两岸同为中国人,同属一个国家,这是不可改变的。作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支持国家统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
【中国力量】
材料三:根据 1956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研机构得到了较大发展,从1955年的800多个到1965年发展为17144个。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部门、各地方以及人民解放军大力协作,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艰苦努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大跨步地向前发展。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这一巨响,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国际社会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整编
【中国方案】
材料四:首届中国一中亚峰会上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 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10年来,将双方关系带入一个崭新时代。去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宣布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着眼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光明未来,作出的历史性选择。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助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1) 根据材料一,列举建国初期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3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哪一重要构想?根据材料二,概括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 (3分)
(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我国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一位科学家。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3分)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你认为中国应当如何应对?(3分)
【答案】(1)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或“一国两制”)。有利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或“发展速度特别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根同源(或“他们原本一体的,两岸同为中国人,同属一个国家”);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人民的支持(或“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3)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于敏、钱三强、孙家栋等。原因: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全国上下团结协作、努力奋斗(全国各部门、各地方以及人民解放军大力协作,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艰苦努力);党的正确领导(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历史意义: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或国际社会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促进了国防现代化(增强了国防实力);推动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或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应对: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等。
【知识点】“两弹一星”;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回归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显示, 建国初期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构想;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有: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或“发展速度特别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根同源(或“他们原本一体的,两岸同为中国人,同属一个国家”);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人民的支持(或“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 钱学森、邓稼先、于敏、钱三强、孙家栋等 ;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我国研制原子弹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全国上下团结协作、努力奋斗(全国各部门、各地方以及人民解放军大力协作,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艰苦努力);党的正确领导(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我国研制原子弹取得成功的历史意义: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或国际社会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促进了国防现代化(增强了国防实力);推动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或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等;
故答案为:(1)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或“一国两制”)。有利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或“发展速度特别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根同源(或“他们原本一体的,两岸同为中国人,同属一个国家”);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人民的支持(或“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3) 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于敏、钱三强、孙家栋等。原因: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全国上下团结协作、努力奋斗(全国各部门、各地方以及人民解放军大力协作,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艰苦努力);党的正确领导(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历史意义: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或国际社会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促进了国防现代化(增强了国防实力);推动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或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应对: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特别是图片下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紧贴这些句子进行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波拿巴执政府上台伊始,即废除督政府某些类似恐怖年代的经济立法,以稳定有产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将财政管理权纳入中央集权轨道;重视商业发展,改组商业交易所;对外贸易,征收外国商品的高关税……在较短时间内使得国库充实。1799年,法国对外贸易额为5.53亿法郎,1801年达7.9亿法郎。法国隐隐约约看到了世界商业霸主的宝座。
材料二:如图是英、美等国1870年和1913年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图
——摘自韩启明《建设美国》
材料三1928—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及机器制造业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排名时间 项目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摘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对比1913年与1870年,美国工业生产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进欧洲第一”的原因及其影响。(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4分)
【答案】(1)原因:废除旧的经济体制,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2)变化:美国工业生产世界占比由排名第二变为第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
(3)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影响: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防力量增强,为以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4)通过政策、制度等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1)根据材料一“废除督政府某些类似恐怖年代的经济立法,以稳定有产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将财政管理权纳入中央集权轨道”可得出拿破仑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废除旧的经济体制,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重视商业发展,积极对外贸易。
(2)变化:根据材料二可得出工业革命英国领先于各国,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工业生产世界占比由排名第二变为第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3)原因: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由此苏联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业,建立起飞机、汽车、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的,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国防力量大为加强。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完成两个一五计划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4)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社会历史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通过政策、制度等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故答案为:(1)原因:废除旧的经济体制,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2)变化:美国工业生产世界占比由排名第二变为第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
(3)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影响: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防力量增强,为以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4)通过政策、制度等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拿破仑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0分)
1.历史课堂上,老师在讲解我国境内一处早期人类遗址时,展示了下面两幅文物图片。据此判断,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以德治国 D.仁者爱人
3.看右图表,指出西汉统治者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A.西魏 B.东晋 C.北魏 D.西晋
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肯定武则天主要依据是(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C.重用有才能的人
D.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指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中所说的三项发明是( )
A.雕版印刷术、司南、火药 B.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C.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7.王安石变法中,让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这项措施是( )
A.募役法 B.保甲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8.清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其重要标志是( )
A.设立南书房 B.设立军机处
C.大兴文字狱 D.实行文化专制
9. 1842年,停泊香港的船舶总吨位为136336吨,次年增至180572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造船技术发展 B.《南京条约》签订
C.英法联军侵华 D.英国扩大战争
10. 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
A.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主张“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
C.鼓吹变法,并实行君主立宪
D.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11. “小邮票”见证“大历史”,下列邮票是中国人民邮政于1971年和1991年发行的,一枚呈现的是上海望志路106号,另一枚呈现的是南湖会议会址。他们共同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开辟井冈山道路 D.第二次国共合作
12.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这标志着( )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揭开了序幕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3.纪录片《旗帜》从“开天辟地”、“浴血奋斗”、“建国创业”、“艰辛探索”、“历史转折”、“滚滚春潮”、“扬帆沧海”、“世纪跨越”、“发展新篇”和“阔步前行”10个方面,展示了九十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请你判断,“艰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14.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5.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大阅兵都在向中国人民汇报武装力量建设的新成就。据如表可知,我国军备发展( )
如表新中国成立以来阅兵式中展示的枪械军备(部分)
1950年(1周年国庆阅兵) 1954年(5周年国庆阅兵) 1999年(50周年国庆阅兵)
“三八大盖”步枪(日本造) 苏式54冲锋枪(仿制苏联) 95式自动步枪(中国自行研制)
A.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主要依靠技术引进
C.自主研发能力增强 D.得到苏联全面支持
1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下面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是( )
A.人造地球卫星 B.导弹核武器
C.神舟五号飞船 D.发现了青蒿素
17.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被征服居民所在的等级是( )
A.婆罗门 B.首陀罗 C.刹帝利 D.吠舍
18.欧洲文明发源于希腊,希腊文明发源于( )
A.马其顿 B.斯巴达 C.雅典 D.爱琴海
19.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化改新 B.大和统一 C.幕府统治 D.明治维新
20.1688年,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起来,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命”,以几乎不流血的方式,保存了英国革命的成果,此次“联合”( )
A.出现了克伦威尔独裁 B.颁布了《人权宣言》
C.走出了中世纪的蒙昧 D.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21.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内燃机的应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飞机的迅速发展 D.垄断组织的出现
22.在日本东京湾海面上,美国战舰“密苏里号”宽大的甲板上挤满脸上洋溢着胜利喜悦的美国士兵和来自许多国家的高级将领,因为日本代表将要在这里正式签署投降书。这一幕发生在( )
A.1942年1月1日 B.1945年5月8日
C.1945年8月15日 D.1945年9月2日
23.下列对“冷战”政策含义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用非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B.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
C.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包围苏联
D.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
24.海尔的目标是创出属于中国人的世界名牌。在设计领域,海尔吸引200多家国际化品牌与海尔联合开发新产品;在制造领域,目前17个国际合作工厂为海尔品牌加工制造……这则材料表明( )
A.海尔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跨国垄断公司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统一趋势加强
D.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帝王风采】
唐太宗 唐玄宗
【盛唐气象】
材料一: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甚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
——《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二:
弈棋仕女图 唐戴帷帽女子 骑马吹排箫乐伎壁画
【诗歌赏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请写出上图中两位帝王为了开创盛世采取的措施。(6分)
(2)举一事例说明材料一中的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7分)
(3)从材料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6分)
(4)上述诗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6分)
26.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追求,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智慧】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2023年5月14日中国台湾路拳道选手李东宪在亚太大师运动会中取得铜牌成绩领奖时,李东宪将“整齐叠好”的五星红旗展开举起,采访时他提到“201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时,感触很深,从机场出来两侧的高楼特别多,感觉发展速度特别快,那里的人也都友好和亲切。而当你了解台湾历史,你会知道他们原本一体的,两岸同为中国人,同属一个国家,这是不可改变的。作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支持国家统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
【中国力量】
材料三:根据 1956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研机构得到了较大发展,从1955年的800多个到1965年发展为17144个。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部门、各地方以及人民解放军大力协作,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艰苦努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大跨步地向前发展。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这一巨响,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国际社会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整编
【中国方案】
材料四:首届中国一中亚峰会上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 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10年来,将双方关系带入一个崭新时代。去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宣布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着眼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光明未来,作出的历史性选择。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助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1) 根据材料一,列举建国初期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3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哪一重要构想?根据材料二,概括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 (3分)
(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我国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一位科学家。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3分)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你认为中国应当如何应对?(3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波拿巴执政府上台伊始,即废除督政府某些类似恐怖年代的经济立法,以稳定有产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将财政管理权纳入中央集权轨道;重视商业发展,改组商业交易所;对外贸易,征收外国商品的高关税……在较短时间内使得国库充实。1799年,法国对外贸易额为5.53亿法郎,1801年达7.9亿法郎。法国隐隐约约看到了世界商业霸主的宝座。
材料二:如图是英、美等国1870年和1913年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图
——摘自韩启明《建设美国》
材料三1928—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及机器制造业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排名时间 项目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摘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对比1913年与1870年,美国工业生产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进欧洲第一”的原因及其影响。(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