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李伊是秦朝的一名中央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他的职位应是 (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刺史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朝中央高官”“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结合所学分析:
A:秦朝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不合题意,排除A项。
B: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项。
C:丞相是百官之首,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C项。
D:汉武帝时期,地方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高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御史大夫。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相关史实。
2.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其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之一是提出了( )
A.耕者有其田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他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故C符合题意;
孙中山最先提出耕者有其田,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3.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在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海外作战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保障
B.中国抗日战争直接导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C.苏美盟军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核心力量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反映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牵制了大部分日军,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其中有句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由此可以看出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工业化的起步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结合所学,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抗美援朝,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土地改革,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全球通史》记载:“西欧到14世纪,城市成为贸易.心....佛罗伦萨市区有手工工场300家,年生产呢绒十万匹;1343年佛罗伦萨市中有九万余人,从事呢绒生产(的)约三万人,占全城居民的三分之一。”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西欧(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开始了文艺复兴
C.完成了新航路开辟 D.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欧到14世纪,城市成为贸易心....”,材料信息表明佛罗伦萨手工工场数量、规模扩大,雇佣工人数量增多,反映城市工商贸易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是佛罗伦萨的经济发展,没有反映思想文化的革新,排除B项。
新航路开辟兴起于十五十六世纪,与材料时间“14世纪”不符合,排除C项。
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崛起,垄断了东西方贸易通道,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6.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危机。这最能反映危机( )
A.波及范围特别广 B.持续时间特别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来势特别猛烈
【答案】A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根据题干“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危机。”可知,经济大危机波及各行各业,说明波及范围特别广,A符合题意;
持续时间特别长与“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危机”无关,排除B;
题干未涉及经济危机的破坏性,排除C;
题干未涉及经济危机来势特别猛烈,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材料: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2分)
(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2分)
(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2分)
【答案】(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措施:根据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表明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作用:根据材料一“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材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制度:根据材料二图1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设置郡县制度。
措施:根据材料二图2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书同文,统一全国的标准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8.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宛如奔流不息的大江,一片片甲骨、一件件青铜、一项项制度,莫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片甲骨惊天下]
材料一:如图。
[青铜文明震世界]
材料二:如图。
[创立制度佑国运]
材料三:周王朝存在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如何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成为一大问题,据《左传》记载,西周“封建亲成,以藩屏周”
(1)图一所示的龟甲出自哪个朝代?观察图二中的三个甲骨文文字(描摹图),把它们分别与休、人、山这三个现代汉字对应起来。(2分)
(2)材料一中一片小小的甲骨为什么会“惊天下”呢?(2分)
(3)图三所示为商朝的哪一青铜器?结合商朝青铜器的制作流程(图四),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图三所示青铜器被认定为国宝的理由。(2分)
(4)为了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西周确立了什么制度?联系材料,说说其效果如何。(2分)
【答案】(1)商朝。 ①—山;②—人;③—休。
(2)材料一中的甲骨上刻有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 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司母戊鼎 。 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 832.84千克,铸造这样的 器物,工艺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体现了当时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 密、分工细致。同时,青铜器不仅是食器,而且发展成为礼器,是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这有助于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
(4)分封制 。 巩固疆土,稳定政局,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 了统治范围,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1)根据图一和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①—山;②—人;③—休。
(2)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甲骨上刻有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根据图三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三《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的器物,工艺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体现了当时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同时,青铜器不仅是食器,而且发展成为礼器,是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这有助于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
(4)根据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朝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分封制巩固疆土,稳定政局,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故答案为:
(1)朝代:商朝。①—山;②—人;③—休。
(2)原因:材料一中的甲骨上刻有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名称:司母戊鼎。理由: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的器物,工艺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体现了当时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同时,青铜器不仅是食器,而且发展成为礼器,是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这有助于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
(4)制度:分封制。效果:巩固疆土,稳定政局,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点评】(1)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2)本题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李伊是秦朝的一名中央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他的职位应是 (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刺史
2.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其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之一是提出了( )
A.耕者有其田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3.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在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海外作战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保障
B.中国抗日战争直接导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C.苏美盟军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核心力量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4.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其中有句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由此可以看出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工业化的起步
5.《全球通史》记载:“西欧到14世纪,城市成为贸易.心....佛罗伦萨市区有手工工场300家,年生产呢绒十万匹;1343年佛罗伦萨市中有九万余人,从事呢绒生产(的)约三万人,占全城居民的三分之一。”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西欧(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开始了文艺复兴
C.完成了新航路开辟 D.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6.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危机。这最能反映危机( )
A.波及范围特别广 B.持续时间特别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来势特别猛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材料: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2分)
(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2分)
(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2分)
8.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宛如奔流不息的大江,一片片甲骨、一件件青铜、一项项制度,莫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片甲骨惊天下]
材料一:如图。
[青铜文明震世界]
材料二:如图。
[创立制度佑国运]
材料三:周王朝存在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如何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成为一大问题,据《左传》记载,西周“封建亲成,以藩屏周”
(1)图一所示的龟甲出自哪个朝代?观察图二中的三个甲骨文文字(描摹图),把它们分别与休、人、山这三个现代汉字对应起来。(2分)
(2)材料一中一片小小的甲骨为什么会“惊天下”呢?(2分)
(3)图三所示为商朝的哪一青铜器?结合商朝青铜器的制作流程(图四),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图三所示青铜器被认定为国宝的理由。(2分)
(4)为了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西周确立了什么制度?联系材料,说说其效果如何。(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