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蜜蜂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表,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
2.通过圈画、比较、对比朗读的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昆虫记》产生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能借助图表,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圈画、比较、对比朗读的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法布尔的昆虫世界,初步感知了蜜蜂飞行的秘密。这节我们继续来学习蜜蜂这篇文章。请同学们齐读课题:14 蜜蜂。(师板书课题)
复习词语
老师发起个挑战,哪个小组来试一试?时出示词语
大概 阻力 推测 包括 准确无误
逆风 沿途 陌生 超长
小组接龙读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谁能来回忆一下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的是什么。
预设: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实验目的。第二部分是2-7自然段,讲了实验过程。第三部分是第8自然段,讲了实验结果。
师:上节课的知识你掌握的真扎实,你真棒!
初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他是怎么做的实验?
师:请用你的坐姿来告诉我你已经读完了。大家都读完了,老师来考考大家,谁能把这一段话读好呢?
出示ppt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请2个学生来读
师:标红的词语你来读、你来读、你再来读。
学生读,一起读
师:同学们,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你从这句话中能知道答案吗?为什么?
那么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出示课件27)
预设:课文第7、8自然段告诉我们结论:蜜蜂确确实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教师引导:我们快去看看吧。
2.师生交流结论。(出示课件28)
(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圈画出课文中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完成以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准确无误、确确实实——体现实验的准确性。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力?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预设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是在高空中“眺望”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得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教师小结:什么是本能呢,本能是指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我们能不能找到答案,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资料进行交流。
教师提出要求:把完整的实验过程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板书:实验结论:蜜蜂确确实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4.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借助表格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接着……然后……最后……”,说一说实验过程。
预设:法布尔先捉蜜蜂放到纸袋里,接着给蜜蜂做记号,然后让女儿在蜂窝旁等着,带着蜜蜂走四公里放飞蜜蜂,最后回家等蜜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图表回顾了实验的主要信息,又通过教师出示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将实验过程讲清楚,训练了有序表达的能力。)
二、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尝试利用表格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表达了法布尔实验的过程,那么课文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2.引导学生关注法布尔的“动作”。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
(2)学生交流:这段中法布尔的哪些动作让你觉得很重要?
学生汇报:
预设1:“放在纸袋里”是为了让蜜蜂分不清方向;
预设2:“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可以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预设3:“走了四公里路”是让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预设4:“做了白色记号”可以与其他蜜蜂区分。
引导学生聚焦法布尔的“观察”与“思考”。
(1)教师提出问题:放飞蜜蜂后,法布尔观察到什么?由此想到什么?
(2)学生交流。
师生交流:法布尔观察到蜜蜂都四面飞散,而这时候还刮起了狂风,导致蜜蜂飞得很低。飞得这样低的蜜蜂让法布尔想到大概是这样可以减少飞行阻力,但他又在担心蜜蜂会看不到遥远的家。
(3)指导学生借助表格梳理内容。预设:
教师板书:工作严谨、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第二自然段由法布尔的"动作""观察""思考"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法,知道如何将"观察"与"思考"的内容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教师过渡:法布尔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这都是因为他有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现在我们再来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读下列句子,你觉得哪一句表达更好些?圈出用词好的词。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二十只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寻找着回家的方向。
预设:第一句好,因为“左右”“好像”用词精准,这两个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表达出法布尔自己内心的猜测。
(2)交流句子: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教师提出问题:“大概”可以去掉吗?
预设:不能去掉,“大概”是“大约”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猜测,如果去掉,意思就发生改变,变成肯定意思了,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学生自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1)小组讨论: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用词准确的词,请你圈出来。
预设:将近、大约、左右、至少、准确无误。
(2)引导学生交流:这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预设1:“几乎、大概、将近”等表示不确定的词,使表达更精准,也体现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预设2:“至少、准确无误”反映法布尔在实验目的达到后的信服、释怀的心理。
4.教师小结:通过圈画、比较和对比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生交流: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不是一次,而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第二题提示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采用圈画、比较和对比朗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好像、大概、推测、可能"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其实是语言严谨、客观的表现。)
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结构梳理
2.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通过写法布尔为了了解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通过实验,得知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超常的记忆力,而是靠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表现了法布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蜜蜂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2)师生交流:生物学家弗里希用一系列实验证明,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他指出蜜蜂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借助表格说一说实验的步骤。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