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A C C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D B A
注:化学方程式书写每个2分,化学式正确得1分,其他错误总扣1分。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16.(8分)
(1)① KMnO4 有水珠(或水雾)
② 2H2O2 === 2H2O+ O2↑ 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2)大理石(或石灰石)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气体已收集满
(3)变小
17.(9分)
(1) S SO3 + H2O === H2SO4
(2)Fe + CuSO4 === Cu + FeSO4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位于铜的前面
(3)HgS + O2 Hg + SO2 H2(或氢分子)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8.(5分)
(1)天然气 不可再生能源
(2)SO2、NO2
(3)① 二氧化碳(或CO2 ) ② ABC
19.(13分)
(1)硬水
(2) ① 乙 ② t1 ③ 50% 1 : 4 ④ B
(3)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锌粒(或适量的氧化铁粉末,振荡),观察现象 溶液中产生气泡(或溶液颜色变黄) 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稀盐酸剩余
②解:设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0.5分
NaOH + HCl NaCl + H2O ………1分
40 36.5
x 10g ×7.3% …………1分
36.5
x 0.8g …………1分
答: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0.8g 。 ……0.5分
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7分)
20.(7分)(答案合理即可)
(1)H2O
(2)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3)Fe2O3 + 3CO 2Fe + 3CO2
(4)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1.(8分)
【作出猜想】猜想3:H2
【实验探究】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处
【结 论】Cu2+ 2H2 + O2 2H2O
【交流讨论】不正确
理由是:不溶物为氧化铜与铜的混合物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AB
MnO2
x
10g×7.3%
40
=1.761.76
= 1.761.762024年中考化学考前练习卷
可能用到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Na-23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葡萄酿酒 C.蔗糖溶于水 D.铁矿石粉碎
2.NaHCO3可用于焙制糕点,其俗称是
A.消石灰 B.小苏打 C.生石灰 D.烧碱
3.下列物品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金刚石 B.塑料袋 C.全棉衣服 D.铜锌合金
4.植物因缺氮元素导致叶片发黄,改善叶片发黄可施用的化肥是
A.Ca(H2PO4)2 B.K2SO4 C.KCl D.NH4Cl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蒸发溶液 B.滴加液体 C.气密性检查 D. 过滤粗盐水
6.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现 象 解 释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更容易干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分子的种类改变
C 水银体温计测定体温高低 分子间的间隔变化
D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 分子的构成不同
(
76
Os
锇
190.2
)7.锇是密度最大的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锇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Os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内中子数为76 D.相对原子质量为190.2
8.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五氧化二磷
9.维生素C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化学式为C6H8O6,下列有关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维生素C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维生素C中共有20个原子
C. 维生素C的溶液中滴入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D. 多吃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C
10.如右图所示实验,向装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下列一种物质, 能引起白磷燃烧,该物质是
A.镁条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硝酸铵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用灼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和合成纤维
B.羊毛、棉纤维、涤纶都属于天然纤维
C.合成纤维的吸水性和透气性比天然纤维更好
D.合成材料会造成白色污染,因此人类要禁止使用合成材料
12.中国科学家成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C2H4),其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丙和丁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乙 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2:3
13. 利用数字化实验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足量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图1),瓶内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
1
图
2
)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②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对比曲线可知,反应结束所用时间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更短
D.对比分析可知,最终瓶内压强是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更大
14.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目 的 操 作
A 除去CO中的少量C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除去Fe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4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C 鉴别H2和O2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D 鉴别NaCl溶液和稀硫酸 分别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15.在某密闭的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 2 17 2
反应后质量/g m 3.5 8.5 9
A.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B.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m的值可能是0 D.反应过程中丙、丁的质量比是17∶14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16.(8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
(
甲
乙
)
(1)制取氧气
①用甲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为 ▲ (填化学式);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口附近内壁 ▲ ,因此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
②用乙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采用该收集方法的依据是 ▲ 。
(2)制取二氧化碳
用乙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为 ▲ 和稀盐酸。
验满的方法是 ▲ 。
(3)利用制取的二氧化碳进行右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内,
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 ▲ (填“变大”、“不变”
或“变小”)。
17.(9分)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图”如题图-1所示。
(1)物质A的化学式为 ▲ ,SO3发生化合反应转化为物质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若物质D的溶液为蓝色,则D与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释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 ▲ 。
(3)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图-2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丹砂指物质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保持乙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为 ▲ 。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8.(5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它们属于 ▲ (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
(2)煤燃烧时排放出 ▲ (写两种物质化学式)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3)“低碳”是全世界的主题,以下流程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实现“低碳”,从而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①上述流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
②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填字母)。
A.上述循环过程中不需要吸收能量
B.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C.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D.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得到的产物是混合物
19.(13分)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与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关系密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淳周末在家洗衣服时发现肥皂不易产生泡沫且易起浮渣,说明所用的水是 ▲ (填“硬水”或“软水”)。
(2)如题图-1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
图
-
1
)① 物质 ▲ (填“甲”或“乙”或“丙”)的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
② 当温度为 ▲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丙物质
的溶解度。
③ 在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
若用该饱和溶液和蒸馏水来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
为10%的甲溶液,则所需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与
蒸馏水的质量比为 ▲ 。
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将t2℃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用
降低温度的方法
B. 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配制成饱和溶液时,需要水的质量最多的是丙
(
图
-2
)C. 分别把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大到小为:甲>乙>丙
D. 在t1℃时,向50g水中加入30g丙固体,经充分溶解,形成
的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 : 2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同时用pH
计测定溶液的pH,pH变化如题图-2所示。
①请设计实验验证反应后A点的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并完成实验
报告。供选用的试剂有:锌粒;AgNO3溶液;氧化铁粉末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 ▲
②该实验中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请结合
图-2数据,计算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在答题卡上写出计算过程)
▲
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7分)
20.(7分)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只有B、E、F、H、J由两种元素组成,A可作干燥剂,C俗称“纯碱”,E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3,E与H反应的生成物以及J与G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反应①、②、③、④分别属于不同的基本反应类型。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F的化学式: ▲
(2)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写出E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4)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1.(8分)某化学学习小组观察到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同时有棕褐色不溶物和蓝绿色不溶物生成。学习小组对生成物展开以下探究:
【实 验 一】探究无色气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部分盐溶于水后,能与水分子作用解离出 H+ 或OH-,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作出猜想】根据文献资料和元素守恒,对气体成分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 SO2;猜想2: O2;猜想3: ▲ 。
【实验探究】小组成员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扇闻导管口气体的气味 无明显气味 猜想1不成立
② ▲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猜想2不成立
③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 肥皂泡破裂,燃烧,发出爆鸣声 猜想3成立
【继续探究】分别测量上述硫酸铜溶液和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钠溶液的pH,发现硫酸铜溶液的pH=4,硫酸钠溶液的pH=7。
【结 论】硫酸铜溶液显酸性,是由 ▲ (填微粒符号)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金属镁能与溶液中的H+反应生成H2。
实验步骤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实 验 二】探究棕褐色不溶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
①棕褐色不溶物成分较为复杂,为Cu、CuO和Cu2O中的一种或几种;
②Cu2O不溶于水,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Cu2O+H2SO4= Cu+ CuSO4+ H2O。
【实验探究】取少量棕褐色不溶物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溶液变蓝,试管底部有红色固体。
【交流讨论】对棕褐色不溶物成分的推测较多,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
甲同学认为棕褐色不溶物中一定有Cu2O。请你判断甲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 ▲ (填“正确”或“不正确”),说明理由 ▲ 。
若棕褐色不溶物为Cu、CuO和Cu2O三者的混合物,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 。
A.8% B.16% C.20% D.24%
继续实验探究出蓝绿色不溶物的成分为碱式硫酸铜[Cu2(OH)2SO4]。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1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