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学案教案基础过关重点理解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学案教案基础过关重点理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1 17:01:07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2.读准字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3.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目标展示】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新知研习】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你能疏通全文吗?
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句和全文大意。学生把重点词句的翻译写下来,口述全文大意。遇有疑难,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1)重点词语
①月色入户 门
②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③念无与乐者 思考、想 ……的人
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
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⑧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 罢了
(2)翻译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4.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5.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说明什么?
明确:⑴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
⑵一方面说明作者被贬,交游稀少;另一方面也说作者与张怀民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心灵相通。
6.学生想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思考、讨论: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月色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7.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这样写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8.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题较难,老师要分解题目,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老师点拨。
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可结合书下注释回答。
⑵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闲人”?
明确:“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对月色的描写——从容赏月,安闲自适 “但少闲人”——自称
⑶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一是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牢骚、抱怨。
二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作者自我宽慰,安闲自适。试想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9.从全文来看,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归纳总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巩固拓展】
学生选做一题。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你想对苏轼说点什么,请写出来。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预习指导】
预习《阿里山纪行》,解决生字词。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皎洁、空灵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相与步于中庭:
9.水中藻荇交横: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文理解。
1.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十分传神,试作分析。
2.“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面对“月色入户”作者为什么会“欣然起行”?(作者为什么见到月亮如此高兴?)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遂至”“寻”“亦”赏析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6. 这篇短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词语与“闲”字有关?
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现实和心境?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或:“闲人”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的?)
9.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基础过关参考答案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 门; 2.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3.念无与乐者: 想,思考; 4.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卧,睡; 6.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9.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泛指水草;交横:交叉错杂;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二、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课文理解。
1.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十分传神,试作分析。
答:“积水空明”用积水写月光,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积水错觉;再用“藻荇交横”,来写竹柏倒影,把隐喻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扑朔迷离,最后点出让人恍然大悟。作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写出了一个宁静淡雅、冰清玉洁的境界。
2.“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官闲的悲凉 ;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人生感慨。
3.面对“月色入户”作者为什么会“欣然起行”?(作者为什么见到月亮如此高兴?)
苏轼此时贬谪闲居,门庭冷落,交友断绝,只有月亮没有丝毫的势利之情,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的,因此见到月光犹如见到了久违的朋友一般,欣然相迎,可见作者的喜悦兴奋。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遂至”“寻”“亦”赏析
“遂至”说明能共同赏月的只有张怀民。
“寻”对张怀民在做什么有不确定感,表现了作者的迫切的心理。
“亦”说明处境与我相似的张怀民,也在赏月,我们的确是志同道合的人。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表现了作者能安闲自适赏月的愉快,被贬谪,被排除自爱朝廷之外,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感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6.如何理解“ 闲”字?
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含着作业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感叹。
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现实和心境?
答:(1)反应作者贬谪后的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现实;
(2)表现出作者谪居后孤独、寂寞的生活;
(3)“欣然起行”充分显示作者的闲情逸致,面对月色时的内心的喜悦和兴奋,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月色和喜悦,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或:“闲人”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的?)
答:
(1)反映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
(2)表达了作者与友赏月时的欣喜、自豪;
(3)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潇洒豁达的心境;
(4)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5)也透出作者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6)还映衬了作者被贬谪居的惆怅、悲凉之感。
9.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答:①因为月色很美,要寻张怀民一同去赏月②贬谪闲居,无所事事,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课件20张PPT。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音节奏理解整体感知一、字音


寝 藻 荇

横 柏

qǐn zǎo xìng héng bǎi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地想没有共同游乐的人于是睡一起清澈透明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只是,不过考考你 户欣然念遂盖寝空明 门高兴地,愉快地想,考虑于是, 就睡,卧清澈透明原来是耳罢了交横交叉错杂念无与乐者(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精读探究1.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说明什么?
答:(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
(2)一方面说明作者被贬,交游稀少;另一方面也说作者与张怀民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心灵相通。4.学生想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思考、讨论: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月色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
(1)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
(2)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
(3)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4)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6.如何理解“念无与乐者”中的“念”字?
答:
(1)写出了作者谪居生活的孤独、寂寞,即使是多年的朋友也不敢跟他来往;
(2)能够与我一同赏月的应该是那些志同道合之人,而不是那些庸俗势利之徒;
(3)为下文“寻张怀民”做铺垫。7.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思考。
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
可结合书下注释。
⑵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闲人”?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对月色的描写——从容赏月,安闲自适
“但少闲人”——自称8.“寻张怀民”中“寻”包含着怎样的意思?
答:
(1)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此良夜,他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是他是在庭中赏月还是在出门散步?因此要寻他一寻。
(2)“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明月的急切心理。9.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是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牢骚、抱怨。
二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作者自我宽慰,安闲自适。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10.从全文来看,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你想对苏轼说点什么,请写出来。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学生选做一题,写在学案上。)布置作业
整理笔记,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研习1.这篇短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词语与“闲”字有关?
答:(1)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2)如“月光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闲。
研习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现实和心境?
答:(1)反应作者贬谪后的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现实;
(2)表现出作者谪居后孤独、寂寞的生活;
(3)“欣然起行”充分显示作者的闲情逸致,面对月色时的内心的喜悦和兴奋,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月色和喜悦,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研习3.如何理解“念无与乐者”中的“念”字?
答:(1)写出作者谪居生活的孤独、寂寞,多年的朋友不敢跟他来往;
(2)能够与我一同赏月的该是那些志同道合之人,而不是庸俗势利之徒;
(3)为下文“寻张怀民”做铺垫。
研习4.“寻张怀民”中“寻”包含着怎样的意思?
答:(1)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此良夜,他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是他是在庭中赏月还是在出门散步?因此要寻他一寻。
(2)“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明月的急切心理。
研习5.赏析美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运用比喻,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
(2)“积水空明”,正写月色,给人以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侧写月色,具有动态之美。动静结合,创造出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这透明的月色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和摆脱沉重的谪居之痛,忘记个人得失的心境。
研习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或:“闲人”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的?)
答:(1)反映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
(2)表达了作者与友赏月时的欣喜、自豪;
(3)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潇洒豁达的心境;
(4)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5)也透出作者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6)还映衬了作者被贬谪居的惆怅、悲凉之感。
研习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河南中考题)
答:(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处境相似,性情相投,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研习8.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十分传神,试作分析。
答:“积水空明”用积水写月光,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积水错觉;再用“藻荇交横”,来写竹柏倒影,把隐喻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扑朔迷离,最后点出让人恍然大悟。作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写出了一个宁静淡雅、冰清玉洁的境界。
研习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官闲的悲凉 ;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人生感慨。
研习10.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①因为月色很美,要寻张怀民一同去赏月②贬谪闲居,无所事事,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研习11.面对“月色入户”作者为什么会“欣然起行”?(作者为什么见到月亮如此高兴?)
答:苏轼此时贬谪闲居,门庭冷落,交友断绝,只有月亮没有丝毫的势利之情,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的,因此见到月光犹如见到了久违的朋友一般,欣然相迎,可见作者的喜悦兴奋。
研习12.文章如何描写月色?
明确:①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的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②“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③“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藻荇交横”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
④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研习1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表现了作者能安闲自适赏月的愉快,被贬谪,被排除自爱朝廷之外,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感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研习14.中心意思。
本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研习15.课堂总结。
信笔抒意,随物赋形;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研习16.课堂练笔。
扩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