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3《人琴俱亡》教案+课件+学案+基础过关+重点理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3《人琴俱亡》教案+课件+学案+基础过关+重点理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1 21:20:37

文档简介

《人琴俱亡》
一、教学重点
会解释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二、教学难点
能说出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深情。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关于作者和《世说新语》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介绍作者作品,教者作适当补充。
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故事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2.生字词
投影字词,让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
笃dǔ 了liǎo 舆yú 奔丧bēn sāng
猷yóu 调tiáo 掷zhì 恸tòng 卒zú
【目标展示】
1.会解释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2.能说出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深情。
【新知研习】
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语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分小组读,大家齐读。
2.你能疏通全文吗?
(1)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
俱:都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何以:为什么
矣:语气助词,了 索:要
素:一向,向来 琴:弹琴
径:直往 既:已经
掷:扔 云:说
因:于是 恸:极度悲哀,痛哭
绝:气息中止 良:很
亦:也 卒:死
(2)通译课文。
分组翻译,开展比赛。(给各小组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
展示方法:一组代表读一句,然后要求其他组任意一名同学翻译。翻译得既准确又流畅的小组为优胜组。
3.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叙述了哪两件事?
明确:包括“奔丧”与“恸绝”两件事。
4.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能表达子猷与子敬之间的兄弟深情?请作简要分析。
“何以都不同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5.质疑课文:
(1)为什么无人告知,子猷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参考:①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②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2)设疑: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 似 乎 有 点 有 悖 常 理 ,该如何理解?
参考:①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②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③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
(3)设疑: 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参考:①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②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③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④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4)设疑:子猷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明确:弹琴,但“弦不调”。
(5)设疑:子猷用弹琴来悼念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明确: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与众不同的人。(老师可讲述“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来看王子猷的个性。)
【归纳总结】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巩固拓展】
1.假如你是子猷的手下,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和动作吗?请动笔写一写。
2.从所读过的古诗词中选择一两句来表现手足之情。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习指导】
预习《我的母亲》,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四、板书设计
人 琴 俱 亡
刘义庆
奔丧: 问左右 —— 了不悲
来奔丧 —— 都不哭 悼念子敬
恸绝: 取琴弹 —— 恸绝久 手足情深
月余(后)—— (猷)亦卒
人琴俱亡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模拟题。
3.体会深厚的兄弟情谊。
【学习重点】
1.重点字句解释和翻译;
2.体会深厚的兄弟情谊。
【学习难点】
1.重点字句解释和翻译;
2.体会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过程】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俱:都; 笃:(病)重; 而:连词,表承接。
2.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左右:手下的人; 都:总、竟; 何以:为什么;
3.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语:说话; 了:全,完全; 索:要;
舆:轿子; 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4.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素:向来,一向; 琴:弹琴; 径:直往;
既:已经; 调:协调; 掷:投掷,扔;
5.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因:于是,就; 恸:痛哭,极度悲哀; 良:很;
绝:气息中止,死亡; 亦:也; 卒:死;
《人琴俱亡》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俱病笃
2.而子敬先亡。
3.都不闻消息
4.语时了不悲
5.便索舆来奔丧
6.子敬素好琴
7.弦既不调
8.掷地云
9.因恸绝良久,
10.月余亦卒。
二、翻译句子。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3.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
2.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 D.何/以都不/闻消息
3.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4.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人琴俱亡》基础过关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俱病笃 都;
2.而子敬先亡。 表承接,不译
3.都不闻消息 总、竟;
4.语时了不悲 说话; 完全;
5.便索舆来奔丧 轿子; 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6.子敬素好琴 向来,一向;
7.弦既不调 协调;
8.掷地云 投掷,抛掷,扔;
9.因恸绝良久, 于是,就; 痛哭,极度悲哀; 很;气息中止,死亡;
10.月余亦卒。 也; 死;
二、翻译句子。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3.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
2.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 D.何/以都不/闻消息
3.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4.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件19张PPT。
人琴俱亡?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刘义庆,南朝时宋著名文学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学习目标:一、准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二、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顺畅地翻译课文。三、品味语言、质疑探究,体会深厚的兄弟情谊。 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放达不羁。尤爱竹子。 王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流利朗读
1.王子猷(yóu) 2.子敬俱病笃(dǔ)
3.此已丧(sàng)矣(yǐ) 4.语时了(liǎo)不悲
5.便索舆(yú)来奔(bēn)丧(sāng)
6.子敬素好(hào)琴
7.弦(xián)既不调(tiáo) 8.掷(zhì)地云
9.因恸(tòng)绝良久 10.月余亦(yì)卒(zú)
认准下列字音: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王子猷 、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 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参考译文了解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叙的两件事。
讨论: 你认为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 与子敬的兄弟深情?为什么?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①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②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质疑探究2.子猷为什么“语时了不悲”、“都不哭”? 子猷不是“不悲” ,而是强忍住悲痛,想去见兄弟最后一面;
子猷自己病重,可能想到不久将与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
3.子猷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子敬病重久不理琴,琴本身不协调了;
子猷内心极度悲伤,无法把琴弹协调了;
渲染了“人琴俱亡”的凄凉气氛。4.子猷用弹琴来悼念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与众不同的人。5.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一 是子猷本身当时病势严重。二 是因自己的骨肉兄弟之死而极度悲伤。 不矛盾,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 “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悲痛之情喷薄而出, 因此“恸绝良久”。所以子猷前后的表现不矛盾。 6. 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寄居种竹 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特别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 大胆想像情景再现:
假如你是子猷的手下,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和动作吗?请动笔写一写。如见其人:
通过子猷对子敬的独特方式的悼念 ,反映了兄弟间深厚的情谊。 布置作业:
1.顺畅地释词译句。
2.背诵课文。
3.完成作业纸。 《人琴俱亡》
研习1.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 都不哭”、“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研习2.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答:(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研习3.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答: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研习4.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研习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
研习6.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
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研习7.中心意思。
这则故事写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研习8.总结全文。
1.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
2.人物形象富有个性。
3.深厚的兄弟情谊。
研习9.当堂训练。
王子猷“语时了不悲”,请结合文章主旨,揣摩一下他说话时的心理,不超过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