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如何证明相关振动
声现象 微课堂
人教版 八年级上
听声音
交响乐
听声音
黄鹂鸟
听声音
溪流声
如何证明相关振动
探究 1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 1
嘴巴
舌头
喉咙 [喉头]
我们的声音是从哪里来
[到底喉头是怎么发声的 ]
敲击音叉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活动 2
实验现象
手指感受到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耳朵听到声音
眼睛不易察觉
活动 3
在桌沿拨动尺子
尺子振动并发出声音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手指感受到振动
耳朵听到声音
眼睛可以察觉
小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在某些情况下的振动,我们肉眼很难捕捉到。那我们该如何检测
发现问题
,
如何证明相关振动
如何证明相关振动?
探究 2
如何利用乒乓球和水来检测发声体的振动
活动设计
乒乓球
一杯水
音叉
细线
铁架台
音叉
敲击后的音叉接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乒乓球被弹开
活动 1
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烧杯中水的变化?
水花四溅
活动 2
方法论
物理学中常将一些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
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禁止大声喧哗的标语,倡导学生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
练习1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所提到的钟声是钟的__________产生的。
练习2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学生总结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如何证明相关振动
同学们 再见微课
课 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 了解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2. 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总结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3. 知道发声体的振动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利用转换法证明。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细线、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小闹钟(或小收音机)等。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媒体播放:交响乐、鸟叫声、溪流声等。课题导入:我们听到优美的乐曲、林间的鸟叫、山间的溪流.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怎样传播从而被我们“捕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一 声音的产生活动一:为了便于研究,就地取“材”,我们以自己为例,每天我们都在发出不同声音,那我们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发出的声音。学生总结:学生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喉咙的喉头部位,因为手指在此处有振动感.同时振动停止,声音也随即消失。过渡性问题:我们发现是喉咙里发出的振动,但无法深入去研究,此时我们需要借助其他器材来帮助完成。活动二:我们让音叉发声,进一步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实验:学生敲击音叉,通过眼睛、耳朵和手对音叉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并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谈一谈各自的观察结果 学生总结:学生发现敲击音叉后,音叉产生振动(眼睛不易察觉,手指可以直接感受到振动) ,之后耳朵听到了声音;敲击音叉后用手直接握住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活动三:同理,拨动尺子实验,我们可以更为直观的观察到尺子的振动。学生总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过渡性问题:我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的振动,我们肉眼很难捕捉,那我们该如何检测 探究二 如何证明相关振动实验设计:如何利用水和乒乓球来检测发声体的振动 活动一:利用所给出的实验器材(乒乓球、音叉、细线、铁架台),小组内进行实验讨论.(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实验:可以通过敲击后的音叉接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是否产生变化,来证明振动的存在。学生总结:敲击的音叉去接触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接触水,水花四溅,间接的证明了振动的存在。活动二:利用所给出的实验器材(一杯水、音叉),小组进行探索.(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 。学生实验:可以通过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水是否产生变化,来证明振动的存在。学生总结:敲击的音叉插入水中,水花四溅,间接的证明了振动存在。方法论:物理学中常将一些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察觉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察觉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练习题1. 教室的楼道上贴有禁止大声喧哗的标语,倡导学生养成轻声讲话的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_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2.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所提到的钟声,是钟的______________产生的。学会总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方法论:转换法。
板书设计 一、声音是怎么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二、如何证明相关振动1、转换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导 学 单 〗
一、教学背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这一章的开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贴合紧密。是从生活引入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生活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共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对比身边物体的发声与不发声的共同点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2. 能通过一系列实验总结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发声体的振动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利用转换法证明。
三、练习
1. 教室的楼道上贴有禁止大声喧哗的标语,倡导学生养成轻声讲话的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
2.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所提到的钟声,是钟的 产生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 学 反 思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本节课是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导进行设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相信学生的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意志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我认为课改就是需要不断地改才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微课课件中,同样存在不足:(1)PPT的制作还不够精美;(2)还可以搜集更多关于社会、关于学生生活、关于知识理解的素材。(3)课堂气氛需要加强,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练 习 题
1. 教室的楼道上贴有禁止大声喧哗的标语,倡导学生养成轻声讲话的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
2.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所提到的钟声,是钟的 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