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1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1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5:32:14

文档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1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七上·娄底月考)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重要代表,能为北京人的研究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历史传说
C.北京人的复原头像 D.关于北京人的史学著作
2.(2023七上·娄底月考)一位同学想上网查阅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相关知识,其输入的关键词应是(  )
A.黄帝和炎帝 B.秦始皇 C.大禹 D.汉武帝
3.(2023七上·娄底月考)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现存大量记录了商王武丁对于妇好的身体状况、生孩子,甚至是否牙疼的占卜文,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想象妇好在生前得商王宠爱,那么这些原始资料通过什么来记录(  )
A.甲骨文 B.青铜器 C.竹木简 D.纸张
4.(2023七上·娄底月考)《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奴隶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5.(2023七上·自贡期中)《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记载: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ao,一种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  )
A.牛耕得到推广 B.战争非常频繁
C.铁器广泛应用 D.青铜不再使用
6.(2023七上·娄底月考)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独立主权、供奉天子”向“一个天下、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
7.(2023七上·娄底月考)中国象棋里有“楚河汉界”,其中有很多规则,敌我双方分为黑红,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楚汉之争
8.(2023七上·娄底月考)汉代谚语:与其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当时“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五经)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汉代推行哪一政策有关(  )
A.推恩令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2023七上·娄底月考)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
10.(2023七上·娄底月考)《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推恩令”的实施
C.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光武中兴的出现
11.(2023七上·娄底月考)先秦时期,各地衣冠服饰都不一样,连服饰的形制都有很大差异;到了秦汉以后,全国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服饰制作理念先进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12.(2023七上·娄底月考)汉武帝在位时期为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对汉武帝这些措施的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为其它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13.(2023·广州)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
A.中外交流的现象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宦官专权的局面 D.儒家学说的兴盛
14.(2023七上·娄底月考)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是在下列哪个机构设置后(  )
A.北庭都护府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新疆行省
15.(2023七上·娄底月考)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
A.外族入侵 B.农民起义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16.(2021七上·兴化月考)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17.(2023七上·娄底月考)西晋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朝代。“扼腕叹息”的原因是西晋(  )
A.结束了三国间的战争 B.统一中国的时间短暂
C.导致北方人口大迁移 D.分封制未能得到继承
18.(2023七上·娄底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内容主要(  )
A.受科举考试影响 B.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C.受民族交融影响 D.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19.(2022·封开一模)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20.(2023七上·娄底月考)《宋书》记载:当时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北朝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方人们南迁带去了先进了技术
③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2023七上·娄底月考)南北朝时期石窟比较发达,远观石窟总是令人感到满目疮痍,但当你身在其中免不了感慨古人之鬼斧神工,而其展现的博大内涵,更是让人折服。与这种艺术形式密切相关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2.(2023九下·泰兴月考)当代史学家朱绍侯评价孝文帝改革时指出:“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材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B.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23.(2023七上·娄底月考)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24.(2023七上·娄底月考)有学者指出:“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古代的发明不仅有四大发明
B.发明主要取决于实用
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地
D.重要发明应服务于农业
25.(2023七上·娄底月考)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C.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计50分。
26.(2023七上·娄底月考)七年级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名家解读)
材料一: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身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思辨论坛)
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几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思想传承)
材料三:到了宋明时期,儒者们借鉴佛教思想,创新思想,逐渐构建完成了适合于宋明时期社会生活的宋明理学。有意思的是,宋明理学的最高概念“理”就是从佛教思想中吸取过来的。这样,我们便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有了清晰的认知,只有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并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李晓春,儒家思想传承及其现代化,社会纵横,2018.01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孟子的“一身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 此外,孔子还有什么教育思想
(3)根据材料三,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传承儒家思想
27.(2023七上·娄底月考)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1)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图一中最高权力者是谁 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春秋和战国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战争的不同之处。
28.(2023七上·娄底月考)泛舟史海,品读丝路。材料一:“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尘封,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二:古代的丝纲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材料三:他们(指日本)对丝绸之路文明交往史观的探讨,绝非书斋里做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构建,展现研究的新格局与新风貌。对欧亚大陆北方诸民族相互交流的研究,对东西交流史诸问题的考证,对海上丝绸之路、海关管理、造船技术的探讨,对文明交往本质属性的总体把握,史料翔实,论证有力,无疑代表了东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水平与动向,映现出考古发掘实物与文明、文化的内在联系。
——陈奉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6
(1)依据材料概括,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关系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材料中哪些属于文化成果的交流 (举2例)
(2)西汉时期设立了什么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它的设置有何意义 东汉时期派谁出使西域
(3)根据材料二概括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
(4)材料三日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态度是什么
29.(2023七上·娄底月考)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材料四:《齐民要术》全书共卷92 篇,不仅记载了黄河流域,而且也记载了南方的农业生产。其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继承了战国以来我国的农学遗产,书中引用前人著作达一百五六十种之多同时,结合了汉代以后数百年间农业生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农业知识。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3分,至少写出三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因此能为北京人的研究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A符合题意;
历史传说可能加入后人的主观因素,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B;
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属于依据化石进行的复原,排除C;
史学著作,带有加工者的价值取向等因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化石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的一手史料即可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阪泉之战中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排除B;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排除C;
汉武帝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炎黄传说的基本事实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妇好在生前得到商王宠爱,那么这些原始资料通过甲骨文来记录的,A符合题意;
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排除B;
竹木简在商朝时期未出现,排除C;
商朝时期还没有石碑,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C符合题意;
奴隶制与题干分封土地的史实不符,排除A;
皇帝制开始于秦朝,排除B;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表一耜一铫(大働)”“行服连轺奉(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可以看出,在纺织、农耕和车辆制作中,铁器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C项正确;
题干没有提及耕作方式,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战争问题,排除B项;
材料提及了铁器的使用,没有提及青铜器是否使用,无法得出青铜不再使用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铁犁牛耕的认识。
6.【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朝”“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我国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将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分级管理”,排除A;
世袭制是我国古代皇帝将皇帝的位置传给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制度,不能体现“分级管理”,排除B;
并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实行郡县制,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D符合题意;
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A;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B;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为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爆发的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与其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当时‘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五经)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形出现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符合题意;
“推恩令”主要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排除B;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多少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纪年中的一个世纪为100年。世纪又分前期、中期和晚期。公元前202年应该为公元前3世纪末,C符合题意;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时间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的时间。难度适中,掌握世纪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C符合题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领域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排除A;
“推恩令”的实施,解决了王国问题,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
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盛世局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各诸侯国林立,各国的服饰的形制不同;秦汉以后各地服饰趋同,出现变化的原因是秦汉以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B符合题意;
服饰制作理念先进仅仅反映的是表现,不是实质,排除A;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控制的措施,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A;
材料未涉及提升商人经济地位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B;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项:根据题干信息“汉代南越王墓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材料说明汉代银盒明显受到了波斯银器风格的影响,体现了中外交流现象,故选A项。
B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体现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没有体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与儒家学说的兴盛无关联,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汉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朝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符合题意;
北庭都护府设置于唐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置的管辖新疆地区的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B;
新疆行省设立于清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中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即可作答。
15.【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结合所学可知,“母后临朝”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又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
外族入侵,与事实不符,排除A;
农民起义与“母后临朝”不符,排除B;
宦官专权题干未涉及,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具体表现即可作答。
16.【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17.【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晋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朝代”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的西晋曾实现短期的统一,但短暂而亡,B符合题意;
结束三国间的战争是西晋流传历史的原因(或功绩),而非“遗憾”,排除A;
材料未涉及“扼腕叹息”的影响,而是“扼腕叹息”的原因,排除C;
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仍然实行“分封制”,著名的“八王之乱”就是分封制的典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兴衰。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晋兴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D符合题意;
科举考试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排除A;
法家的主张是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B;
题干中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19.【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0.【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en ,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据此可知,①②③④表述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BCD表述不完整,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21.【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远观石窟总是令人感到满目疮痍,但当你身在其中免不了感慨古人之鬼斧神工,而其展现的博大内涵,更是让人折服。”可知,与这种艺术形式密切相关的宗教是佛教。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B符合题意;
道教著名的建筑是道观,排除A;
基督教的是教堂,排除C;
伊斯兰教的是清真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与佛教有关即可作答。
22.【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史学家认为孝文帝改革使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促进,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文化繁荣,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不符合题意;
D. 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情况的出现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进而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符合题意;
“农商经济结构”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
"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题干并未反映儒学的传播利于缓解民族矛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农耕文明”与“天文历法”联系起来,“人口”与“中医中药”联系起来,可知,作者意在强调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关乎人的生死,即发明的重要性取决于实用性,B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他的第一发明”可知,作者强调的不是发明有多少而是强调发明与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关联性很强,排除A;
题干只能说明天文历法对中国的农业经济来说很重要,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取得的成就更高,排除C;
根据题干"中医中药"可知,与农业经济之间没有关系,可知并不是所有发明都服务于农业经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符合题意;
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
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排除B;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排除D。
故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的时代特征。难度适中,掌握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可作答。
26.【答案】(1)孟子:主张“仁政”,不要过分剥削人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取贤能治理国家 。
(2)因材施教 ; 有教无类 。
(3)推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孟子、孟子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身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可知,孟子的“一身正气”体现在:主张实行“仁政”,不要过分剥削人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墨子的“一腔热血”体现在;主张“兼爱”“非攻”,选取贤能治理国家。
(2)本题考查孔子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几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伸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可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符合题意即可)
(3)本题考查儒家文化的传承。根据材料三“到了宋明时期,儒者们借鉴佛教思想,创新思想,逐渐构建完成了适合于宋明时期社会生活的宋明理学,有意思的是,宋明理学的最高概念‘理’就是从佛教思想中吸取过来的。这样,我们便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有了清晰的认知,只有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并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知,作者认为我们传承儒家思想应该:推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
故答案为:
(1)孟子:主张“仁政”,不要过分剥削人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取贤能治理国家 。
(2)因材施教 ; 有教无类 。
(3)推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
【点评】本题考查孟子、墨子、孔子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7.【答案】(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最高权力者:皇帝。
学派: 法家
(2)不同之处: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在于“兼并”。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一图一“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根据图片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主张。
(2)本题春秋战国的知识。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所学知识可知,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在于“兼并”。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最高权力者:皇帝。学派: 法家。
(2)不同之处: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在于“兼并”。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难度适中,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分析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8.【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文化成果:造纸术、 冶铁术、 灌溉术、 佛经、 乐器、 杂技。
(2)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
(3)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4)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一“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可得出: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佛经、乐器、杂技。
(2)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作为管理西域的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知识。根据材料二“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4)本题考查日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态度。根据材料三“他们(指日本)对丝绸之路文明交往史观的探讨,绝非书斋里做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构建,展现研究的新格局与新风貌”可知,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故答案为:
(1)张骞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文化成果:造纸术、 冶铁术、 灌溉术、 佛经、 乐器、 杂技。
(2)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
(3)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4)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西域都护、丝绸之路经济带、日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态度等。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9.【答案】(1)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铁制农具 ; 牛耕。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原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
(3)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的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4)因素:生产工具与技术革新; 经验总结与运用; 社会稳定;人力资源充足; 政策支持等(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根据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新的生产方式是牛耕。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材料二“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可知,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3)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根据材料三“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知,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的人民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
(4)本题考查推动农业发展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生产工具与技术革新; 经验总结与运用; 社会稳定;人力资源充足; 政策支持等。
故答案为:
(1)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铁制农具 ; 牛耕。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原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
(3)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的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4)因素:生产工具与技术革新; 经验总结与运用; 社会稳定;人力资源充足; 政策支持等。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1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七上·娄底月考)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重要代表,能为北京人的研究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历史传说
C.北京人的复原头像 D.关于北京人的史学著作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因此能为北京人的研究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A符合题意;
历史传说可能加入后人的主观因素,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B;
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属于依据化石进行的复原,排除C;
史学著作,带有加工者的价值取向等因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化石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的一手史料即可作答。
2.(2023七上·娄底月考)一位同学想上网查阅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相关知识,其输入的关键词应是(  )
A.黄帝和炎帝 B.秦始皇 C.大禹 D.汉武帝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阪泉之战中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排除B;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排除C;
汉武帝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炎黄传说的基本事实即可作答。
3.(2023七上·娄底月考)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现存大量记录了商王武丁对于妇好的身体状况、生孩子,甚至是否牙疼的占卜文,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想象妇好在生前得商王宠爱,那么这些原始资料通过什么来记录(  )
A.甲骨文 B.青铜器 C.竹木简 D.纸张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妇好在生前得到商王宠爱,那么这些原始资料通过甲骨文来记录的,A符合题意;
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排除B;
竹木简在商朝时期未出现,排除C;
商朝时期还没有石碑,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4.(2023七上·娄底月考)《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奴隶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C符合题意;
奴隶制与题干分封土地的史实不符,排除A;
皇帝制开始于秦朝,排除B;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5.(2023七上·自贡期中)《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记载: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ao,一种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  )
A.牛耕得到推广 B.战争非常频繁
C.铁器广泛应用 D.青铜不再使用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表一耜一铫(大働)”“行服连轺奉(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可以看出,在纺织、农耕和车辆制作中,铁器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C项正确;
题干没有提及耕作方式,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战争问题,排除B项;
材料提及了铁器的使用,没有提及青铜器是否使用,无法得出青铜不再使用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铁犁牛耕的认识。
6.(2023七上·娄底月考)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独立主权、供奉天子”向“一个天下、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朝”“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我国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将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分级管理”,排除A;
世袭制是我国古代皇帝将皇帝的位置传给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制度,不能体现“分级管理”,排除B;
并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实行郡县制,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3七上·娄底月考)中国象棋里有“楚河汉界”,其中有很多规则,敌我双方分为黑红,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D符合题意;
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A;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B;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为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爆发的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3七上·娄底月考)汉代谚语:与其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当时“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五经)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汉代推行哪一政策有关(  )
A.推恩令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与其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当时‘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五经)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形出现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符合题意;
“推恩令”主要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排除B;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3七上·娄底月考)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多少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纪年中的一个世纪为100年。世纪又分前期、中期和晚期。公元前202年应该为公元前3世纪末,C符合题意;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时间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的时间。难度适中,掌握世纪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23七上·娄底月考)《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推恩令”的实施
C.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光武中兴的出现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C符合题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领域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排除A;
“推恩令”的实施,解决了王国问题,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
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盛世局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即可作答。
11.(2023七上·娄底月考)先秦时期,各地衣冠服饰都不一样,连服饰的形制都有很大差异;到了秦汉以后,全国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服饰制作理念先进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各诸侯国林立,各国的服饰的形制不同;秦汉以后各地服饰趋同,出现变化的原因是秦汉以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B符合题意;
服饰制作理念先进仅仅反映的是表现,不是实质,排除A;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3七上·娄底月考)汉武帝在位时期为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对汉武帝这些措施的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为其它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控制的措施,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A;
材料未涉及提升商人经济地位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B;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3·广州)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
A.中外交流的现象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宦官专权的局面 D.儒家学说的兴盛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项:根据题干信息“汉代南越王墓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材料说明汉代银盒明显受到了波斯银器风格的影响,体现了中外交流现象,故选A项。
B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体现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没有体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与儒家学说的兴盛无关联,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汉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朝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娄底月考)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是在下列哪个机构设置后(  )
A.北庭都护府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新疆行省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符合题意;
北庭都护府设置于唐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置的管辖新疆地区的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B;
新疆行省设立于清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中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即可作答。
15.(2023七上·娄底月考)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
A.外族入侵 B.农民起义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结合所学可知,“母后临朝”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又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
外族入侵,与事实不符,排除A;
农民起义与“母后临朝”不符,排除B;
宦官专权题干未涉及,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具体表现即可作答。
16.(2021七上·兴化月考)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17.(2023七上·娄底月考)西晋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朝代。“扼腕叹息”的原因是西晋(  )
A.结束了三国间的战争 B.统一中国的时间短暂
C.导致北方人口大迁移 D.分封制未能得到继承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晋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朝代”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的西晋曾实现短期的统一,但短暂而亡,B符合题意;
结束三国间的战争是西晋流传历史的原因(或功绩),而非“遗憾”,排除A;
材料未涉及“扼腕叹息”的影响,而是“扼腕叹息”的原因,排除C;
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仍然实行“分封制”,著名的“八王之乱”就是分封制的典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兴衰。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晋兴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3七上·娄底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内容主要(  )
A.受科举考试影响 B.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C.受民族交融影响 D.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D符合题意;
科举考试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排除A;
法家的主张是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B;
题干中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19.(2022·封开一模)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0.(2023七上·娄底月考)《宋书》记载:当时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北朝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方人们南迁带去了先进了技术
③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en ,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据此可知,①②③④表述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BCD表述不完整,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21.(2023七上·娄底月考)南北朝时期石窟比较发达,远观石窟总是令人感到满目疮痍,但当你身在其中免不了感慨古人之鬼斧神工,而其展现的博大内涵,更是让人折服。与这种艺术形式密切相关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远观石窟总是令人感到满目疮痍,但当你身在其中免不了感慨古人之鬼斧神工,而其展现的博大内涵,更是让人折服。”可知,与这种艺术形式密切相关的宗教是佛教。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B符合题意;
道教著名的建筑是道观,排除A;
基督教的是教堂,排除C;
伊斯兰教的是清真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与佛教有关即可作答。
22.(2023九下·泰兴月考)当代史学家朱绍侯评价孝文帝改革时指出:“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材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B.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史学家认为孝文帝改革使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促进,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文化繁荣,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不符合题意;
D. 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2023七上·娄底月考)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情况的出现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进而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符合题意;
“农商经济结构”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
"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题干并未反映儒学的传播利于缓解民族矛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3七上·娄底月考)有学者指出:“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古代的发明不仅有四大发明
B.发明主要取决于实用
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地
D.重要发明应服务于农业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农耕文明”与“天文历法”联系起来,“人口”与“中医中药”联系起来,可知,作者意在强调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关乎人的生死,即发明的重要性取决于实用性,B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他的第一发明”可知,作者强调的不是发明有多少而是强调发明与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关联性很强,排除A;
题干只能说明天文历法对中国的农业经济来说很重要,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取得的成就更高,排除C;
根据题干"中医中药"可知,与农业经济之间没有关系,可知并不是所有发明都服务于农业经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3七上·娄底月考)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C.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符合题意;
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
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排除B;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排除D。
故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的时代特征。难度适中,掌握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计50分。
26.(2023七上·娄底月考)七年级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名家解读)
材料一: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身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思辨论坛)
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几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思想传承)
材料三:到了宋明时期,儒者们借鉴佛教思想,创新思想,逐渐构建完成了适合于宋明时期社会生活的宋明理学。有意思的是,宋明理学的最高概念“理”就是从佛教思想中吸取过来的。这样,我们便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有了清晰的认知,只有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并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李晓春,儒家思想传承及其现代化,社会纵横,2018.01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孟子的“一身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 此外,孔子还有什么教育思想
(3)根据材料三,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传承儒家思想
【答案】(1)孟子:主张“仁政”,不要过分剥削人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取贤能治理国家 。
(2)因材施教 ; 有教无类 。
(3)推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孟子、孟子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身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可知,孟子的“一身正气”体现在:主张实行“仁政”,不要过分剥削人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墨子的“一腔热血”体现在;主张“兼爱”“非攻”,选取贤能治理国家。
(2)本题考查孔子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几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伸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可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符合题意即可)
(3)本题考查儒家文化的传承。根据材料三“到了宋明时期,儒者们借鉴佛教思想,创新思想,逐渐构建完成了适合于宋明时期社会生活的宋明理学,有意思的是,宋明理学的最高概念‘理’就是从佛教思想中吸取过来的。这样,我们便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有了清晰的认知,只有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并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知,作者认为我们传承儒家思想应该:推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
故答案为:
(1)孟子:主张“仁政”,不要过分剥削人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取贤能治理国家 。
(2)因材施教 ; 有教无类 。
(3)推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
【点评】本题考查孟子、墨子、孔子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7.(2023七上·娄底月考)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1)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图一中最高权力者是谁 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春秋和战国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战争的不同之处。
【答案】(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最高权力者:皇帝。
学派: 法家
(2)不同之处: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在于“兼并”。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一图一“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根据图片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主张。
(2)本题春秋战国的知识。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所学知识可知,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在于“兼并”。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最高权力者:皇帝。学派: 法家。
(2)不同之处: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在于“兼并”。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难度适中,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分析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8.(2023七上·娄底月考)泛舟史海,品读丝路。材料一:“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尘封,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二:古代的丝纲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材料三:他们(指日本)对丝绸之路文明交往史观的探讨,绝非书斋里做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构建,展现研究的新格局与新风貌。对欧亚大陆北方诸民族相互交流的研究,对东西交流史诸问题的考证,对海上丝绸之路、海关管理、造船技术的探讨,对文明交往本质属性的总体把握,史料翔实,论证有力,无疑代表了东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水平与动向,映现出考古发掘实物与文明、文化的内在联系。
——陈奉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6
(1)依据材料概括,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关系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材料中哪些属于文化成果的交流 (举2例)
(2)西汉时期设立了什么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它的设置有何意义 东汉时期派谁出使西域
(3)根据材料二概括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
(4)材料三日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态度是什么
【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文化成果:造纸术、 冶铁术、 灌溉术、 佛经、 乐器、 杂技。
(2)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
(3)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4)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一“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可得出: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佛经、乐器、杂技。
(2)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作为管理西域的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知识。根据材料二“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4)本题考查日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态度。根据材料三“他们(指日本)对丝绸之路文明交往史观的探讨,绝非书斋里做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构建,展现研究的新格局与新风貌”可知,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故答案为:
(1)张骞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文化成果:造纸术、 冶铁术、 灌溉术、 佛经、 乐器、 杂技。
(2)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
(3)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4)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西域都护、丝绸之路经济带、日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态度等。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9.(2023七上·娄底月考)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材料四:《齐民要术》全书共卷92 篇,不仅记载了黄河流域,而且也记载了南方的农业生产。其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继承了战国以来我国的农学遗产,书中引用前人著作达一百五六十种之多同时,结合了汉代以后数百年间农业生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农业知识。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3分,至少写出三点)
【答案】(1)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铁制农具 ; 牛耕。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原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
(3)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的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4)因素:生产工具与技术革新; 经验总结与运用; 社会稳定;人力资源充足; 政策支持等(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根据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新的生产方式是牛耕。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材料二“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可知,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3)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根据材料三“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知,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的人民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
(4)本题考查推动农业发展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生产工具与技术革新; 经验总结与运用; 社会稳定;人力资源充足; 政策支持等。
故答案为:
(1)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铁制农具 ; 牛耕。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原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
(3)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的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4)因素:生产工具与技术革新; 经验总结与运用; 社会稳定;人力资源充足; 政策支持等。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