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1~20 题,每小题2分。)
1.(2023七上·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假如可以穿越时空,去体验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最早的古人类生活,你应该去( )
A.约170万年前的云南省 B.约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约70万年前的云南省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和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A项符合题意;
B: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B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C项不符合题意;
D:约70万年前的云南省,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谋人,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2.(2023七上·期末)以下是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其中①处应为( )
贾湖遗址 河姆渡遗址 ①
淮河流域,约8000年前 长江流域,约7000年前 黄河流域,约6000年前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北京东胡林遗址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B项符合题意;
C: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东胡林遗址距今约1万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掌握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难度不大。
3.(2023七上·期末)2023 年4月5日(清明节)在陕西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办癸卯(2023) 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全球华人共同寻根溯源,缅怀人文初祖,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黄帝、大禹 B.盘古、黄帝 C.黄帝、炎帝 D.炎帝、大禹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大禹解除了黄河水患,A项不符合题意;
B:盘古开天辟地,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两个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项符合题意;
D:解除了黄河水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文初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2023七上·期末)杨泽同学一家去浙江绍兴会稽山旅览了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其中有一-副歌颂这位历史人物的对联:“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平定河汉江淮水患。”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
A.炎黄大战蚩尤 B.炎帝发明历法
C.神农尝百草 D.大禹治水
【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A:炎黄部落又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打败蚩尤,A项不符合题意;
B:炎帝发明历法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神农尝百草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三过家门皆不入”可知,大禹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5.(2023七上·期末)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起始年距今年( 公元2024年)时间为( )
A.2071 年 B.4094 年 C.2070 年 D.4093年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2071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4094年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2070年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计算方法是用2070加上2024得出4094年,再减去1,因为没有公元0年,它的起始年距今年(公元2024年)时间为4093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时间的换算方法。
6.(2023七上·期末)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利簋 D.青铜面具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重量34.5千克,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商朝时期司母戊鼎,B项符合题意;
C:青铜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C项不符合题意;
D:青铜面具是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文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7.(2023七上·期末)“光 进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A项符合题意;
B: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
C: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C项不符合题意;
D: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墨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一般,注意准确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8.(2019·怀化)习近平强调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御史大夫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选项符合题意。
丞相负责行政,A选项排除。
太尉负责军事,B选项排除。
刺史是在汉朝出现的,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9.(2023七上·期末)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A.国人暴动 B.陈胜、昊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赤壁之战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揭竿而起”“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上·期末)根据以下对东汉时期史事的梳理“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②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③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矛盾”,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为(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激烈争斗,A项不符合题意;
B:诸侯争霸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之初,荒凉残破,汉初统治者采纳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11.(2023七上·期末)2023年1月,智慧之光-一中医药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该展览中“有一位东汉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并且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B项符合题意;
C: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被后人尊称为“药王,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
12.(2023七上·期末)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草船借箭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三顾茅庐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D: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13.(2023七上·期末)西晋是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50 余年,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朝廷腐败
C.外戚宦官专权 D.五族纷纷内迁
【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A项符合题意;
B:朝廷腐败是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晋八王内乱,北方少数民族壮大迁入中原地区,史称“五族内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14.(2023七上·期末)“交战双方为东晋和前秦,兵力对比8万—87万,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根据材料描述,此次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应当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交战双方为东晋和前秦,兵力对比8万—87万,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期末)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大月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B项符合题意;
C:乌孙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大月氏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6.“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 )
A.意义 B.目的 C.原因 D.结果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 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AB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原因是题干材料体现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7.(2023七上·期末)如图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穿裤褶服南朝乐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坐具
A.中外交往 B.休养生息 C.民族交融 D.经济交流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中外交往,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汉初期到处残破荒凉,人民流离失所,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图片“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穿裤褶服南朝乐队、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坐具”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学习、融合,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18.(2023七上·期末)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A项符合题意;
B: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
19.(2023七上·期末)中国书法己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钟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项符合题意;
C:颜真卿擅长行、楷,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C项不符合题意;
D: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相关史实。
20.(2023七上·期末)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东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C项符合题意;
D:隋朝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顾恺之的作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25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1.(2023七上·期末)“ 对内 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 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答案】齐桓公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故答案为:第1空、齐桓公;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第一霸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2.(2023七上·期末)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的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答案】都江堰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第1空、都江堰;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3.(2023七上·期末)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展开的战争,史称“ ”。
【答案】楚汉之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故答案为:第1空、楚汉之争;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4.(2023七上·期末)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
【答案】文景之治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在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故答案为:第1空、文景之治;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5.(2023七上·期末)东汉时,宦官 总结前人经验, 改进造纸工艺, 制作出更为物美价廉的植物纤维纸。造纸术的发明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答案】蔡伦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故答案为:第1空、蔡伦;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6小题,共18分。)
26.(2023七上·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汉字之源】
【思想之光】
材料: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文史之萃】
(1)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 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2)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 “ 黄金时代”是指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城出现的什么局面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传承与发展,在谁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3)信息卡1和信息卡2中的“他”分别指的是何人 信息卡1中的“他”撰写的《史记》的体例
(4)综上所述及所学知识,请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句宣传语。
【答案】(1)商周时期; 小篆;
(2)创办私学;百家争鸣;汉武帝;
(3)司马迁;祖冲之;纪传体;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会贯通、历久弥新。
中华优秀文化好、优秀传统文化妙、优秀传统文化呱呱叫。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甲骨文;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根据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根据材料“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的《史记》,在史学上有重要的地位,与司马光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根据材料“他是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和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卡1是司马迁;卡2是祖冲之。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会贯通、历久弥新。中华优秀文化好、优秀传统文化妙、优秀传统文化呱呱叫。
故答案为:
(1)时期:商周时期;通用文字:小篆。
(2)途径:创办私学;局面:百家争鸣;人物:汉武帝:
(3)卡1:司马迁;卡2:祖冲之;体例:纪传体;
(4)宣传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会贯通、历久弥新。中华优秀文化好、优秀传统文化妙、优秀传统文化呱呱叫。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甲骨文、小篆、孔子创办私学、百家争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和祖冲之的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小题10分,第28小题14分,29题8分,共32分。
27.(2023七上·期末)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 战国时期,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谛曰:“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魏主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这次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
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规定官员必须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推动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济上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顺应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推动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
(1)改革:商鞅变法;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措施:规定官员必须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北魏的实力。
(3)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推动国家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2023七上·期末)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摘编自《秦汉史》
材料三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已地侯之。被人人喜得所愿,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1)材料一中体现的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为巩固辽阔疆域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所反映西汉初年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问题
(4)从以上材料分析,统治者对地方采取的措施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
【答案】(1)分封制;保证周王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颁布“推恩令”。
(4)巩固统治;
中央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根据材料“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根据材料三“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可知,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巩固统治。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统治者对地方采取的措施巩固了统治;中央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影响:保证周王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制度:郡县制;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4)共同作用:巩固统治;中央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郡县制、“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9.(2023七上·期末)2023 年是“一带一路”提出的十周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鉴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是丝绸之路线路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路线填充完整: (6分)
从 A 出发,穿过B (河西走廊)、经C (西亚)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D
说出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的汉朝功臣_ 。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西传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技术
西传物品和技术 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技术
①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2)材料中东西方商品通过这条商道传输,请你说出西汉为保护丝绸之路设置了什么机构,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正权
【答案】(1)长安
(2)长安;欧洲大秦;张骞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主要路线”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再返回中原。所以A长安;D欧洲大秦。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2)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故答案为:
(1)A长安;D欧洲大秦;功臣:张骞;
(2)机构:西域都护;
【点评】本题以二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丝绸之路的开辟,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1~20 题,每小题2分。)
1.(2023七上·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假如可以穿越时空,去体验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最早的古人类生活,你应该去( )
A.约170万年前的云南省 B.约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约70万年前的云南省
2.(2023七上·期末)以下是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其中①处应为( )
贾湖遗址 河姆渡遗址 ①
淮河流域,约8000年前 长江流域,约7000年前 黄河流域,约6000年前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北京东胡林遗址
3.(2023七上·期末)2023 年4月5日(清明节)在陕西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办癸卯(2023) 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全球华人共同寻根溯源,缅怀人文初祖,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黄帝、大禹 B.盘古、黄帝 C.黄帝、炎帝 D.炎帝、大禹
4.(2023七上·期末)杨泽同学一家去浙江绍兴会稽山旅览了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其中有一-副歌颂这位历史人物的对联:“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平定河汉江淮水患。”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
A.炎黄大战蚩尤 B.炎帝发明历法
C.神农尝百草 D.大禹治水
5.(2023七上·期末)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起始年距今年( 公元2024年)时间为( )
A.2071 年 B.4094 年 C.2070 年 D.4093年
6.(2023七上·期末)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利簋 D.青铜面具
7.(2023七上·期末)“光 进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8.(2019·怀化)习近平强调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御史大夫
9.(2023七上·期末)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A.国人暴动 B.陈胜、昊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赤壁之战
10.(2023七上·期末)根据以下对东汉时期史事的梳理“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②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③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矛盾”,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为(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11.(2023七上·期末)2023年1月,智慧之光-一中医药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该展览中“有一位东汉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并且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12.(2023七上·期末)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草船借箭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三顾茅庐
13.(2023七上·期末)西晋是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50 余年,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朝廷腐败
C.外戚宦官专权 D.五族纷纷内迁
14.(2023七上·期末)“交战双方为东晋和前秦,兵力对比8万—87万,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根据材料描述,此次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应当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2023七上·期末)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16.“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 )
A.意义 B.目的 C.原因 D.结果
17.(2023七上·期末)如图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穿裤褶服南朝乐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坐具
A.中外交往 B.休养生息 C.民族交融 D.经济交流
18.(2023七上·期末)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19.(2023七上·期末)中国书法己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钟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20.(2023七上·期末)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25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1.(2023七上·期末)“ 对内 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 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22.(2023七上·期末)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的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3.(2023七上·期末)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展开的战争,史称“ ”。
24.(2023七上·期末)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
25.(2023七上·期末)东汉时,宦官 总结前人经验, 改进造纸工艺, 制作出更为物美价廉的植物纤维纸。造纸术的发明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6小题,共18分。)
26.(2023七上·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汉字之源】
【思想之光】
材料: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文史之萃】
(1)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 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2)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 “ 黄金时代”是指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城出现的什么局面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传承与发展,在谁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3)信息卡1和信息卡2中的“他”分别指的是何人 信息卡1中的“他”撰写的《史记》的体例
(4)综上所述及所学知识,请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句宣传语。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小题10分,第28小题14分,29题8分,共32分。
27.(2023七上·期末)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 战国时期,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谛曰:“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魏主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这次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8.(2023七上·期末)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摘编自《秦汉史》
材料三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已地侯之。被人人喜得所愿,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1)材料一中体现的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为巩固辽阔疆域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所反映西汉初年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问题
(4)从以上材料分析,统治者对地方采取的措施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
29.(2023七上·期末)2023 年是“一带一路”提出的十周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鉴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是丝绸之路线路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路线填充完整: (6分)
从 A 出发,穿过B (河西走廊)、经C (西亚)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D
说出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的汉朝功臣_ 。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西传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技术
西传物品和技术 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技术
①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2)材料中东西方商品通过这条商道传输,请你说出西汉为保护丝绸之路设置了什么机构,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正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和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A项符合题意;
B: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B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C项不符合题意;
D:约70万年前的云南省,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谋人,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B项符合题意;
C: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东胡林遗址距今约1万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掌握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难度不大。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大禹解除了黄河水患,A项不符合题意;
B:盘古开天辟地,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两个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项符合题意;
D:解除了黄河水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文初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A:炎黄部落又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打败蚩尤,A项不符合题意;
B:炎帝发明历法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神农尝百草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三过家门皆不入”可知,大禹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2071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4094年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2070年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计算方法是用2070加上2024得出4094年,再减去1,因为没有公元0年,它的起始年距今年(公元2024年)时间为4093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时间的换算方法。
6.【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重量34.5千克,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商朝时期司母戊鼎,B项符合题意;
C:青铜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C项不符合题意;
D:青铜面具是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文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A项符合题意;
B: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
C: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C项不符合题意;
D: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墨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一般,注意准确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8.【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选项符合题意。
丞相负责行政,A选项排除。
太尉负责军事,B选项排除。
刺史是在汉朝出现的,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9.【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揭竿而起”“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激烈争斗,A项不符合题意;
B:诸侯争霸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之初,荒凉残破,汉初统治者采纳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B项符合题意;
C: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被后人尊称为“药王,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D: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13.【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A项符合题意;
B:朝廷腐败是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晋八王内乱,北方少数民族壮大迁入中原地区,史称“五族内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交战双方为东晋和前秦,兵力对比8万—87万,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大月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B项符合题意;
C:乌孙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大月氏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6.【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 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AB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原因是题干材料体现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7.【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中外交往,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汉初期到处残破荒凉,人民流离失所,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图片“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穿裤褶服南朝乐队、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坐具”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学习、融合,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A项符合题意;
B: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项符合题意;
C:颜真卿擅长行、楷,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C项不符合题意;
D: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东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C项符合题意;
D:隋朝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顾恺之的作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1.【答案】齐桓公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故答案为:第1空、齐桓公;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第一霸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2.【答案】都江堰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第1空、都江堰;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3.【答案】楚汉之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故答案为:第1空、楚汉之争;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4.【答案】文景之治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在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故答案为:第1空、文景之治;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5.【答案】蔡伦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故答案为:第1空、蔡伦;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6.【答案】(1)商周时期; 小篆;
(2)创办私学;百家争鸣;汉武帝;
(3)司马迁;祖冲之;纪传体;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会贯通、历久弥新。
中华优秀文化好、优秀传统文化妙、优秀传统文化呱呱叫。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甲骨文;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根据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根据材料“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的《史记》,在史学上有重要的地位,与司马光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根据材料“他是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和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卡1是司马迁;卡2是祖冲之。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会贯通、历久弥新。中华优秀文化好、优秀传统文化妙、优秀传统文化呱呱叫。
故答案为:
(1)时期:商周时期;通用文字:小篆。
(2)途径:创办私学;局面:百家争鸣;人物:汉武帝:
(3)卡1:司马迁;卡2:祖冲之;体例:纪传体;
(4)宣传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会贯通、历久弥新。中华优秀文化好、优秀传统文化妙、优秀传统文化呱呱叫。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甲骨文、小篆、孔子创办私学、百家争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和祖冲之的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答案】(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
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规定官员必须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推动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济上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顺应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推动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
(1)改革:商鞅变法;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措施:规定官员必须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北魏的实力。
(3)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推动国家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答案】(1)分封制;保证周王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颁布“推恩令”。
(4)巩固统治;
中央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根据材料“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根据材料三“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可知,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巩固统治。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统治者对地方采取的措施巩固了统治;中央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影响:保证周王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制度:郡县制;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4)共同作用:巩固统治;中央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郡县制、“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9.【答案】(1)长安
(2)长安;欧洲大秦;张骞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主要路线”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再返回中原。所以A长安;D欧洲大秦。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2)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故答案为:
(1)A长安;D欧洲大秦;功臣:张骞;
(2)机构:西域都护;
【点评】本题以二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丝绸之路的开辟,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