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6 16: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年高三三模考试
历 史 试 题
2024.5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晋国在称霸过程中,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晋国与少数民族战争频仍
C.戎狄军事实力强大 D.晋国军事力量领先于诸国
2.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讲述秦国时写道:(一)它地处西陲,开化较晚,民风较为诚朴。
(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
(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据此可知,秦统一六国得益于
A.民风彪悍淳朴 B.重视劳作耕战
C.奉行法家思想 D.多种因素作用
3.《玄宗实录》记载关于唐玄宗的生日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考异》中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玄宗实录》可信度低 B.诗歌的史料价值高于“实录”
C.玄宗的生日为八月初五 D.历史研究需要多重史料互证
4.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史·胡惟庸传》记载(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据此可知,当时
A.废丞相旨在加强皇权 B.废宰相源于胡惟庸擅权
C.中央的吏治十分混乱 D.中央地方矛盾空前激化
5.论及维新变法,有学者评价:“六经更二千年,忽以古文为不足信,更历千百年,又能必今文之可信耶……窃恐诋讦古人不已,进而疑经;疑经不已,进而疑圣;至于疑圣,则其效可睹矣”,又
高三历史试题 第1页 共6页
有学者认为“这种‘可睹的效’,的确由此不远了。”这种“可睹的效”指的是
A.产生“开眼看世界”的观念 B.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C.动摇“恪守祖训”的观念 D.颠覆封建统治思想的权威
6.洋务派薛福成认为:“四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似宜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等书,多为刊印,颁发州县”;否则“偏于刚者,既以违约而滋事端;其偏于柔者,亦以忘约而失体统”。这表明,薛福成
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B.已经拥有近代外交观念
C.提倡用国际法解决国际争端 D.致力维护传统宗藩关系
7.1928年4月,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的红军造币厂铸造了第一批“工字银元”。币形模仿晚清以来流行于中国的墨西哥鹰洋样式,币面左上角雄鹰翅膀位置凿了一个“工”字标记,是红色政权首批金属货币。“工字银元”的出现
A.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B.有利于扩大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
C.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D.有助于军民共同开展大生产运动
8.上世纪50—70年代,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的鞍钢共向全国300多个单位输送干部和技术工人 12.5万人,并为各地代培干部、技术工人和实习生11万多人,支援了武钢、包钢、酒钢、攀钢等钢铁公司的建设。这一举措
A.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开展 B.有利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展
C.顺应了改革开放工业化的建设需要 D.推进了新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
9.图1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
C.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协同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充分落实
10.下面是某学者著作《世界通史》目录(部分),空缺处最适合填写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章
第三章 古埃及文明
第四章 印度河畔的黎明
第五章 希腊——西方文明的摇篮
A. 辉煌的古罗马文明 B.好为征战的波斯帝国
C.神秘的古玛雅文明 D. 更迭频仍的西亚文明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 共6页
11.古代希腊法缺乏像罗马法那样严密的法典,审理案件的旨趣不在于法条内容的适用,而在于“公道”的抽象标准,法庭演说广为流行于古希腊各城邦。这有助于
A.凝聚城邦公民的力量 B.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
C.健全雅典的法律体系 D.适应希腊化时代要求
12.中世纪英格兰各地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存在很大不同,地方法庭、教会法庭各行其是。12世纪后期,英王指派官员担任法官,组成巡回法庭审理各种刑事和民事案件,召集郡守、地方贵族、各百户区陪审团、各村庄代表以及相关案件当事人、证人等参加。这体现出
A.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统一的法律章程确立
C.天主教会地位动摇 D.王室权威向基层延伸
13.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初,英国国内各界几乎都持欢迎态度。但在法国建立共和制之后,英国国内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产生很大分歧,英国政府也开始转向保守并全力镇压内部的激进运动。英国政府意在
A.维持英国现存政治秩序 B.打击国内反对势力
C.赢得与法国争霸的优势 D.维持欧洲均势
14.1904年,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白菜与国王》中,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下的中美洲国家称为“香蕉共和国”。智利诗人聂鲁达《在危地马拉》中写到“从美国来的纵火犯,丢下了金元和炸弹;联合果品公司撒开绳索,树立起它的商标——死亡”。这反映出当时
A.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B.拉美国家政治独立进程出现倒退
C.美国推行援助计划控制了拉美经济 D.拉美成为西方各国列强的殖民地
15.图2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1950——1998年美国与其他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双边比较图。据此判断,a、b、c三国分别对应的是
A.苏联、日本、英国 B.英国、苏联、日本
C. 日本、苏联、英国 D.苏联、英国、日本
高三历史试题 第3页 共6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16题14分, 第17题14分, 第18题12分, 第19题15分,共55分。
16. (14分) 阅读材料, 完成问题。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
材料一
熙宁元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改差役为募役的改革。它规定,从前为轮差的衙前、户长等役一概改为雇募。募钱来源有三:一为免役钱,即有役人家以钱代役。二为助役钱,即无役而出钱者。三为官买扑酒税。募钱的征收方法是:“乡户自四等、坊郭户自六等以下免予输钱,其余人户每年分夏、秋二季随等输钱。至于收钱多少,均视州县应需雇值多少而随户等摊派。在雇值既足的情况下,率其数增取二分,以备水旱等非常之用。”
——摘编自《宋史·食货上五·役法上》
材料二
“又农家所有,不过谷帛与力,自古赋役,无出三者。”而免役法等“多责见钱”。旧日差役之时,上户虽差充役次有所陪备,然年满之后,却得休息数年,营治家产,以备后役。今则年年出钱,无有休息,或有所出钱数多于往日充役陪备之钱者......旧日差役之时,下户元不充役。今来一例出免役钱,驱迫贫民,剥肤椎髓,家产既尽,流移无归,弱者转死沟壑,强者骤为盗贼。今召募四方浮浪之人,使之充役,无宗族田产之累。作公人则态为奸伪,曲法受赃;主守官物则侵欺盗用。
——摘编自《司马光奏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争论进行探讨。(14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4页 共6页
17.(14分) 阅读材料, 完成问题。
晚清时期对张之洞的评价
材料一
1909年10月6日,清内阁奉上谕对张之洞评价:“公忠体国,廉正无私………(任疆吏)提倡新政,利国便民。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1907年)入参机要,管理学部事务,宗旨纯正,懋著勋劳……服官四十余年,擘画精详,时艰匡济经猷之远大,久为中外所共见。 ”
材料二
1909年10月12日,倾向立宪的《神州日报》刊文,“中国近数十年来,言维新变法者不一其人”,而张之洞是“位高望重而又唱之最早、持之最力者”。“综观公之生平,其于一切新政,不得谓无直接间接之关系,而今日一切新政上之所由徒有形式而未得其精神者,要亦受公之影响。盖公之学识,一半新半旧之学识耳”。
材料三
1909年10月7日,同盟会会员主办的《民吁日报》评论:“(张之洞)于宪法之理由,国家之元素,以及东西诸硕儒之政治学说,皆茫焉不知。然而其眼光最灵,心思最巧,又深知徒讲旧学,泥成法之不足以弋时望、保高位也,于是缘饰一二西法,以为进行政治之方针。至一有摧抑,不惜自贬其身价,以求为保利禄之计。”
解读材料对张之洞的看法,利用唯物史观,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张之洞的认识。(14分)
18.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问题。
大历史观下的改革开放史
材料一
“大历史观”,就是将一历史事件或较短历史时期与其他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或置于较长历史中观察,揭示历史脉动和时空意义。
—摘编自李三虎《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回溯与展望》
材料二
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史,应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中华文明史、近代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现代化史的视域下来观察,以窥见大历史观的运用之道。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不同历史坐标之下,通过长时段、宽视野的观察,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和历史图景,才能准确把握改革开放的时空定位,还原改革开放的历史面相。
—摘编自陈金龙、吴晓璇《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史论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大历史观”为指导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视域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12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5页 共6页
19.(15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美国的“西进运动”
材料一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入260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
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了佛罗里达。
1823年,颁布“门罗宣言”,宣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美洲是美国的后花园。
1846—1848年,美墨战争爆发,美国获得了约2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扩展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所需要的市场。
1867年,美国从沙俄手中购入160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
1894年,美国在檀香山推翻夏威夷王国。
1898年,美国吞并夏威夷。
1898年,美国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夺取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
1945年以后,美国托管太平洋2141个岛屿和300万平方英里的水域。
1945 年二战结束前后,推动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
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启动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展开大规模援助。
1949年,北约建立,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1949年,阿拉斯加成为美国第49个州。
1959年,夏威夷成为美国第50个州。
——摘编自张红《美国的崛起史就是一部侵略扩张史》、宋涛《大国崛起的地
缘政治战略演化—以美国为例》等
材料二
把“西进运动”放在泛太平洋的视角下观察,我们发现了更大的时空蕴意,它把我们从18世纪一直带到今天的21世纪。
——钱乘旦《“西进运动”再观察:一个全球视角》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泛太平洋”的视角运用恰当的时间尺度重构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进程。(15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6页 共6页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D A C B B B C D B D A A C
16.【参考答案】
概括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否推行免疫法)及其实质的角度作答(4分)
从分析讨论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
王安石推行免疫法的原因(结合当时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4分);司马光反对的原因(2分)
从阐释讨论的认识和评价角度作答(4分)
17.【参考答案】
从清政府、《神州日报》、《民吁日报》对张之洞不同评价的角度作答(4分)
从评价不同原因的角度作答(4分)
结合史实用唯物史观谈对张之洞的认识角度作答(6分)
18.解析:特定历史视域的选择。(2分)
结合史实从特定历史视域与改革开放渊源的角度作答。(4分)
结合史实从改革开放推动特定视域的内涵在新时代新发展的角度作答。(4分)
对特定视域下的历史史实与改革开放的相互关系进行总结或提出对改革开放的升华性认知。
(2分)
19.解析:能进行明确的时间尺度划分。(2分)
从有效提取 、准确概括不同时期“西进运动”的内涵的角度作答。(4分)
结合所学,从全面分析不同时期“西进运动”内涵背景的角度作答。(6分)
从对美国“西进运动”认识的角度作答。(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