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09: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他喝起酒来“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起文章来“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他因“梦长庚星而诞”,因“乘酒捉月,遂沉水中”而死。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政治上却屡屡受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评价他:“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作者简介
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唐代
浪漫主义诗人
饮酒、赏月、作诗、漫游
豪迈飘逸、雄奇壮丽
(701年—762年)
作者简介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解题
梦游:
天姥:
吟:
留别:
说明内容的虚实。
所梦内容。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诵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3、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2、理清本诗结构
诵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3、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入梦缘由(现实)——→梦游幻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理清本诗结构
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
①入梦的原因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南陵别儿童入京
[ 唐 ]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所写。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识字正音
天姥山 mǔ 瀛洲 yíng  天台山 tāi
剡溪 shàn 渌水 lù   脚著 zhuó
殷岩泉 yǐn 栗深林 lì   澹澹 dàn
霹雳 pī lì 訇然 hōng 悸 jì
恍 huǎng惊起 
结构梳理
梦之因
梦之境
梦之叹
翻译第一节
海客谈瀛洲①,烟涛微茫②信难求,越人语③天姥,云霞明灭④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⑤,势拔⑥五岳掩赤城。天台⑦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实在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研析第一节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衬托,以虚衬实。
对比、夸张,增添天姥山神话色彩,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五岳、赤城、天台。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合作探究
朗读第二段,思考:梦游以什么线索展开?诗人在游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赏析思路:
①景——寻意象
②境——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③情——品情感
翻译第二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急切兴奋
清幽寂静
意境:清幽寂静
人和自然和谐一体
人和自然和谐一体
【译文】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湖、月、影、溪、猿
意象:
心驰神往
感情:
思考
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
1.意象,就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 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意象组合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映象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捕捉到了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动生活的积累,“神与物游”地展开想象、联想,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
意象组合必须着眼于诗美意境的创造,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所决定的。
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2. 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的整体意象。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1.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意象与意境区别
意象与意境区别
2.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意象与意境区别
3.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海日、天鸡、千岩、迷花;
熊咆、龙吟、云、雨、烟
翻译第二节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⑤ 。熊咆龙吟殷⑥岩泉,栗⑦深林兮惊⑧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译文】
(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意象:
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震撼吃惊
感情:
夸张想象
意境:壮观神奇
翻译第二节
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风马、云君、虎、鸾、仙人如麻
意象:
惊叹艳羡,向往自由
感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译文】
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猛然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夸张想象
意境:盛大欢乐
仙人盛会
清幽寂静
壮观神奇
盛大欢乐
心驰神往
惊叹艳羡



著屐登山
总结
迷醉震撼
月夜渡湖
翻译第二节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译文】
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猛然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2.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①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杈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黑暗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
②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惆怅、惋惜
思考
3.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性格。
翻译第三节
【译文】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①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②折腰③事权贵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⑤ !
翻译第三节
【译文】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①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②折腰③事权贵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⑤ !
直抒胸臆
鉴赏名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诗眼



魂飞剡溪
着屐登山
洞天仙境
魂归枕席
凄清幽静
壮美雄奇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憎恨现实
苦闷惆怅




留别
现实
梦境
现实
全诗脉络
本诗通过梦游仙境,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中心思想
1.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美梦,有人认为是噩梦,也有人认为是美梦与噩梦的矛盾共同体。你怎么看?
课堂讨论
“美梦”说
依据: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境是美好的,作者醒来才会惋惜失落。
2、文章第一段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超凡脱俗与雄伟高大,让作者心向往之。所以作者的梦里的天姥山也是美好神秘的。
“噩梦”说
依据: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魂魄都惊动了,应该是因梦中之境而“惊”醒。
2、结合写作背景,梦境是对现实的隐喻。对仙境的描述正是宫廷生活的映照。与后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发愤之言”相呼应。
无论是超越现实的美梦、还是隐射现实的噩梦,它终不过是一场“梦”。 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发现自我真正的精神追求。
补充资料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2.梦境的自由奇幻是否可以看作李白生来就不愿做官、不愿被世俗牵绊的精神写照?
我们熟悉的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胡适眼中的李白
然而李白究竟是一个山林隐士。他是个出世之士,贺知章所谓“天上谪仙人”。……他的高傲、他的狂放,他的飘逸的想象,他的游山玩水,他的隐居修道,他的迷信符箓,处处都表现出他的出世的态度。……所以我们读他的诗,总觉得他好像在天空中遨游自得,与我们不发生交涉。他尽管说他有济世、拯物的心肠;我们总觉得酒肆高歌、五岳寻仙是他的本分生涯,济世、拯物未免污染了他的芙蓉绿玉杖。
——《白话文学史》第十二章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补充资料一:李白的人生经历
“……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湖,戏沧洲。”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
补充资料二:李白的政治理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世人只看到他的狂傲,却没看到他喊得那么声嘶力竭,无可奈何。生命在最困顿的时候才会发出反抗的强音,他的傲岸不屈建立在他作为一个士人不得志的辛酸悲苦之上。
一句穿越千古的名句背后会是一个灵魂、一个生命所承受的重量。
1、全诗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
2、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
3、语言精炼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艺术特色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最能表现诗人性格及本诗主旨。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用“ ”
和“ ”两句写出了仙人的穿着与出行的阵仗,令人叹为观止。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表现仙境的石门打开时惊天动地的气势;
“ ”两句描写石门打开之后,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是李白对快乐短暂、时光无情的悲叹,包含着他对人生诗意的深沉感慨。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写天姥山的天气急剧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水面上也升起烟雾。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