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乡土中国》导读
一、知人论书
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原著信息》p21、《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p24,回答问题:
1.费孝通是谁?
2.《乡土中国》是怎样一本书?在什么情况下写成?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乡土中国》取自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①时间:
②研究范围:
③形式:
④容量:
⑤对象:
⑥学术地位: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
乡村社会学
小册子
十四篇文章
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
大学生
是学界公认的中
国乡土社会传统
文化和社会结构
理论研究的重要
代表作之一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
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阳台种菜
泡沫箱种菜
饮料瓶种菜
小区种菜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32页
以土为生、安土重迁——中国精神之“根”
请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那么重视“衣锦还乡“和〞落叶归根“?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城里买了房子,安了家,但是他们的父母还是喜欢住在农村?
为什么在国外一到节日,人们大多项选择择旅游度假,而我们中国选择回家探亲?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家乡、工作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国外往往却被认为是个人的隐私?
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百度 百科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乡土中国 血缘与地缘》136页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乡土中国 血缘与地缘》135页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乡土中国 血缘与地缘》134页
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乡土中国》
中西方的家庭关系差别巨大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62页
2.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
——《乡土中国》p128
1.教化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的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乡土中国》p126
教化权力是一种在文化稳定下长对幼的教化中产生。知识在这里而言,更多的是礼节与经验的言传身教。对于孩童来说,不知礼则无以在乡土社会中立足,不知道老辈人总结的实用性的经验则有可能在生活中吃亏。因此年长在这里意味着智慧。
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读懂过去
观照现在
探索未来
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获得语言的营养,得到表达的锤炼。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本高一必修教材(上册)的指导,有以下一些阅读策略:
要有阅读的“预期”。了解乡村历史和文化?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求答案?
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
关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第一步:浏览,即概读,就是了解作者和书名,阅读前言、后记、序、目录,大概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浏览后可做具体内容的猜想,并在阅读中修正、检验、丰富自己的猜想。
三、阅读方法
第二步:略读
略读即快速阅读,了解各篇章内容大意,勾画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可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全书逻辑结构。
第三步:精读
精读即认真、反复地阅读,逐字逐句深入钻研,利用批注记录心得。借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检测理解程度;尝试撰写读书笔记和书评。
第四步:研读
研读即读后探究,在通读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与探究,选择有趣、有疑、有用的专题进行研讨。
第五步: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通过一次次重读,将书中内容之内化为知识与能力,促进自我的成长。
5%
10%
60%
90%
浏览
略读
批读
研读
第1天:导读课——初见《乡土中国》,制定阅读计划
第2天:阅读第一章——批注指导课预习
第3天:批注指导课——学会批注阅读
第4—10天:学生阅读全书——独立批读
第11天:研读指导课——学习研读
第12—17天:小组进行研读
第18天:分小组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
第19天:评价与考核
阅读计划参考
疫情后,不少人提倡恢复分餐制,但在很多场合,共享一席的合餐制仍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你能从书中找到对应的解释吗?
思考题:
读懂乡土中国,
让我们
关心今天的粮食和蔬菜,
不忘昨日乡愁中的诗歌,
也遥望明天去向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