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我读过很多书,
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
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联读
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神庙之中。而我国的图书馆最早并不叫图书馆,而是称“府、阁、台、殿、院、堂、斋、楼”等。在印刷术未被发明之前,还仅仅只是作为王公大臣、皇室专用藏书之所。直到印刷术的出现,才作为平民百姓的阅读之物,家有余财者也可以建立藏书之所。近代以来,图书馆才作为平民百姓皆可进入,并借阅书籍的地方。
学习目标
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2.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与思考,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尝试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①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伴读]①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何为“隐逸”?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2.知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②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伴读] ②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3.拓知识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
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④
[伴读] ④“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这也是颁奖理由。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代学者、翻译家
——王左良
第一种是事实性关联,如:
(1)黑塞创作本文的背景大约是一战前后,享乐主义已经开始甚嚣尘上。所以文中会有“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等描写。
(2)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国文学及翻译,因此上图书馆的经历也主要围绕着英美文化等杂志和书籍展开,文章中也会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台词引用,无处不体现着外国文化的学术底蕴。
第二种是观点性关联,如:
(1)基于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自身隐逸浪漫风格的追求,黑塞对于人性拥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他坚持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2)文章和作者档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华中学、西南联大、牛津大学,始终坚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才能在外国文学和翻译领域有如此卓著的建树。
文体知识: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的限制。
笔随心走
通过预习,你们觉得这两篇随笔哪篇趋于感性?哪篇趋于理性呢?
你们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更偏于理性
王佐良《上图书馆》更趋向感性
“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读标题,猜内容
“读书:目的和前提”说明文章围绕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来写。
用思维导图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思路
一、(1.2)读书的目的
二、(3-7)读书的前提
三、(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阅读杰作
段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段2:获得途径之一
——研读世界文学
段3:认识自己,凭爱好读书
段4:读书前提:个体的个性或
人格追求
段5-7:自己读书经历为例证明
获得真正的修养
个体的个性
或人格追求
用思维导图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思路
一、(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二、(4—9)
上图书馆的经历
三、(10)上图书馆也有奇趣。
段4.5: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图书馆
段6.7:大学时,清华图书馆
段8.9:在英国留学时,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二、读什么书?
任务2:梳理两人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二、读什么书?
二、读什么书?
任务3:对比读书经历,探究读书心得
根据上表,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二人在读书的内容、读书的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
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不同点:
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4:思考名言警句,发表我的观点,完成思维导图。
第一步:请大家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找出《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让你比较有感触的、谈及如何读书的句子。
请评价你找出的比较有感触的、谈及如何读书的句子,为何有感触?你认可他的观点吗?
(1)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3)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动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4)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5)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6)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为前提。
(7)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8)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3: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二步:请大家尝试将这些句子填写到文章的思维导图中,看看它们适合嵌入到哪一个部分?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适度调整。
三、怎么去读书?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3: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自身经历,完成小型演讲 。
(1)读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正的修养吗?
(2)读书的数量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吗?
(3)强迫自己阅读名著,确实没有任何价值吗?
(4)报纸和流行文学真的没有阅读的意义吗?
(5)……
四、到哪里去读书?
在“公书林”读斯蒂文生的小说时翻翻插图、目录,初识读书之趣
在清华大学温情宁静的灯光下徜徉在西方文学的海洋
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捧着被铁链锁着的英文古籍撰写学术论文
再读《上图书馆》,思考王佐良先生的阅读人生经历了几个怎样的阶段呢?
四、到哪里去读书?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点缀着金黄色火球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
文华图书科学校的“公书林”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作者在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时,多次写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也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示例)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不矛盾。读圣贤书时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闲暇之时就了解社会:浏览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结合起来,让圣贤书的理论开启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去深刻认识社会,练就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能力,然后以我们的能力再去丰富圣贤的理论,让圣贤之书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杨绛
思考探究一:理解名句内涵
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1.黑塞在文章开头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认为“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2.如何理解“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3.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怀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4.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
(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
(3)作用:①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②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③使我们集中心智;④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涉及读书的问题,而读书能获取知识,这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多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考探究二:知识与素养
参考示例:
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这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而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探究三:作品现实意义
活动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佐良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的《上图书馆》一文就是对自己早年读书求知生活的回忆,读了之后,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人生启迪
①广泛阅读,培养兴趣。王佐良先生上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而且对英文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将来成为“英语权威”奠定了基础。
②精读深读,安身立命。读书要求精求深,不可囫囵吞枣。精读,不仅仅是读到了智慧,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有所改变。王佐良先生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之一,与年轻时精读英文类图书是分不开的。
③有恒心,有毅力,切不可一曝十寒。读书求知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人生过程,单凭爱好是远远不够的。王佐良先生少年时喜爱读书,青年时坚持读书,把“独拥书城自吟啸”当成人生的乐趣,一生都在读书求知的路上,这种坚韧铺就了他人生的高度与厚重。
活动2.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提倡读书,对于读书,有人主张“精”读,也有人强调开卷有益,也就是所谓的“博”读。你认为精读好,还是博读好
观点1:我认为,读书还是要精读的好。年少时,记忆力好,如果能够精读,对精髓的地方反复读,甚至能够诵读,那就终身不忘,到了用时,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自如,可谓受益匪浅!“博读”有“博读”的好处,就是在同样情况下多读书,接受的面大,但是如果你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时过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基本记不得了,对其中的精髓也是一知半解,当用的时候还得重新查找资料。精读虽然慢一些,但收获更大,掌握更牢。
观点2:我认为,读书还是要博读。第一,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二,可以学习语言。第三,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人生的道理。《增广贤文》中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博览群书能使我们襟怀开阔,思想深邃。博古通今,我们就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旁征博引,使我们的论据更具说服力,更震撼人心。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如果不博学一点,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作业布置
1.反思黑塞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论述,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将你的观点用一段完整的论述写下来,形成一篇小型的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2. 如果你有机会设计一个图书馆,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的?请制作一个设计图,展现你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包括以下内容:规模、样式、布局、图书分类方式等,并给出你安排这些设计的缘由,不少于300字。
《读书:目的和前提》理 解 成 语
①息息相通:
②望洋兴叹:
③孜孜不倦:
④一劳永逸:
⑤心驰神往:
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上图书馆》理 解 成 语
①一灯如豆:
②豁然开朗:
③牵强附会:
④归根到底:
⑤引人人胜:
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归结到根本上。
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作品特别吸引人。
⑥一劳永逸:
⑦望洋兴叹:
⑧心驰神往: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而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上图书馆》理 解 成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