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拿来主义》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09: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知名作家张佳玮的回答是:
鲁迅先生,没被高估。更多是可惜了,被窄化了。
他和王小波一样,因为成为了一个图腾,一个象征,于是被高高挂起风干,很少人会真去阅读并体会他们那些细微美妙的地方。
说起鲁迅,多数人的印象中他是弃医从文的热血青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坛斗士,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是共和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知乎上有个问题: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他是不是被高估了?
但无论哪种印象,他似乎都像是教科书里的蓄着胡须、永远严肃的“鲁迅”,让人难以亲近,甚至敬而远之。
但是,陈丹青却说:“他是一百年来顶好玩的人。他没有年龄感,玩设计说段子评电影,万事随心。”
鲁迅有多强?他的同行们这样夸他:
王蒙说:“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
1、假如鲁迅在今天,在微博上抬杠,他会说:
呵呵,祝你安好。(《而已集》)
从来如此,便对么?(《呐喊》)
2、假如鲁迅在今天,批评你同桌的作文写得不行,他会说: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就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估学衡》)
3、假如鲁迅在今天,如何反击“你行你上”的抬杠言论,他会说:
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热风》)
①我说过这样的话。(《致增田涉》)
②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致台静农》)
③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且介亭杂文二集》)
4、假如鲁迅在今天,不想上班,他会:
(1)我想此后只要能工作赚得生活费,不受意外的气,又有一点自己玩玩的余暇,就可以算是万分幸福了。(《两地书》)
(2)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坟》)
5、假如鲁迅在今天,看到现在网络上真真假假的各种“鲁迅语录”,他本人如果知道,大概会有三个反应,他会:
鲁迅曾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拿来主义》
鲁 迅
一、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三、揣摩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鲁迅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四、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一般以议论为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它以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特点:
1935年,鲁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这个地区是“越界筑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筑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半,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鲁迅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将现代杂文的作用作了准确的说明。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之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1934年,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也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当时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阐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自主阅读
1.梳理文章思路,列出思维导图
2.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除了“象征主义”还提到哪几个“主义”或文化现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它们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
4.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解探合疑
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常有以下特点:
1.以“我”或“我们”为主语,直接表达观点、态度
2.出现表示总结、结果的关联词(段首、段尾)
3.内容上与题目相关的语句
通读全文,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1、文章脉络梳理
第2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第5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10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
通读全文,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第一部分(1-6)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阐明为什么要拿来?
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
我们要怎么“拿来”
1、文章脉络梳理
第二部分(7)
第三部分(8-10)
1、为何“拿来”?
2、什么是“拿来”?
3、怎么“拿来”?
2、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除了“象征主义”还提到哪几个“主义”或文化现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被动接受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人成新人,文艺成新文艺
大受其害,全盘排斥外国文化
亡国灭种,贻害子孙
丧权辱国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任务:寻找文章中出现的主义,完成表格填写
惧外
媚外
侵略
自主选择
“送去主义”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发扬国光”、“到欧洲传道”
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大
结 果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子孙沦为乞丐
作者态度:
我只想鼓吹我们在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举 例
送去主义
类比论证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类比论证,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题示范:文中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用……的事例作比,推出……的结论,使作者的语气更加委婉,观点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送 来”
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
美国的电影
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被动的接受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法国的香粉
日本的小东西
主动的,有目的,有思考的
中心论点
送来主义
思考:“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
送去主义——有来无往,沦为乞丐(破)
送 来 ——嗟来之食,经济侵略(破)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立)




因为
所以




思考: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论证方法学习:先破后立
答题示范:本文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先……再……,破中有立,使得文章观点突出,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入浅出的论证技巧,论证更具说服力。
先破后立:先打破旧有的固定模式,才能创造出新的;先经历过一些失败磨难,才走向成功。先破,即先提出对一种或几种错误观点的质疑与否定;后立,即之后提出自己的论点,可以类比为“不是……而是……”的句式结构。
作用:突出中心观点,论证更加有力,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逻辑严密,具有条理性。
文化遗产
3、“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它们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一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孱头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三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对 比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5.有哪些文化遗产?作者分别使用了什么喻体?拿来主义者对其的态度是?
理解“拿来主义”者如何“占有,挑选”。
理解“拿来主义”者如何“占有,挑选”。
“占有”“挑选”的标准
使用有用的东西,
保存有一定文物价值或文化特色的东西
对当下人、当下社会无用的东西,坚决毁掉抛弃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论证方法学习: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答题示范:使用了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反驳错误、片面观点
确立正确的观点
对待文化的错误态度:
孱头:一味躲避
昏蛋:全盘否定
废物:全盘接受
“拿来“的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总结:作者是如何论证拿来主义的?
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对待外来文化?
拿来之后怎么区别对待呢?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有什么积极作用?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6.文章结尾(10段)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6段
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提出“拿来主义”。
7段
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8-10段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 “挑选”和创造。

(因)
(果)
闭 关 主 义
送 去 主 义
(排外)
(媚外)
拿来主义

(错)
孱头
消极逃避
昏蛋
完全否定
废物
全盘接受

(对)
占有
挑选
鱼翅
使用
鸦片
存放
姨太太
毁灭
【思维导图】
论证方式: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烟枪
存放毁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因果论证
送 来 主 义
(侵略)
总结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鲁迅杂文
语言赏析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第一段在阐述“送去主义”时,“碰了一串钉子”“不知后事如何”是何意?“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又指的是什么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碰了一串钉子”。
比喻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连串失败.蕴含着一部令人痛心疾首的百年国耻史。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不知后事如何”说的是送古董出国一事。国民党政府在把古董送出去以后不会再把它们拿回来了,在这里把已知的事实反着说,用反语增强了情感。
“也可以算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说的是活人代替了古董送出去,古董送没了之后要开始送人出去,这其实是当时国家的衰败,并不是进步,这里也是反语,具有幽默感与讽刺性,讽刺了这种愈演愈烈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送去主义”之风。
思考1:怎样理解“捧”“挂”“发扬国光”这几个词的含义?
▲ “捧”为“双手承托”之意,表现了“送去主义者”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
“挂”字用得很准确,说明了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显得多么寒碜、可怜;
“发扬国光”揭露了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
以上三个词语在行文上都含有讽刺意味。
重点句子分析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修辞手法学习:反语
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
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词表和词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答题示例:此处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包含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产生讽刺性,相当有力地论证了……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①“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甲骨文字体是双手托着,表现出恭敬、郑重之意,此处讽刺国民党政府媚外的丑恶嘴脸
②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摩登”强烈讽刺和批判了国民党政府奉行“送去主义”,趋炎附势,仿佛赶时髦一般。
"吝啬”与前文的“大度"相对应,对实行“送去主义"政府的进一步批判。
总结:讽刺、反语的运用,体现鲁迅写作语言幽默、犀利的特点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1)运用比喻论证,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对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篇幅较小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讲清楚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局部的比喻也都是贴切的。比如,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类对待文化遗产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部分。比喻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2)先破后立、强烈的反衬,使文章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拿来主义”是标题,但作者在开头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把它们驳倒,自然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而且批判前两种错误倾向,为阐明“拿来主义”做了铺垫。前两种错误倾向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文本特色
(3)语言犀利、幽默,在嬉笑怒骂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中处处显示着讽刺和幽默的力量,“捧”画,“一路的挂过去”的奚落,“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的反语,“尼采究竞不是太阳,他发了疯”的揶揄,“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嘲讽,印证了鲁迅“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的写作宗旨。
文本特色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
——毛泽东
反馈训练
运用比喻论证,为本文结尾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要求:
①选择“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中的一个词,和“拿来主义”组成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观点。如:拿来主义者需以沉着的态度未挑选、占有。
②延续“大宅子”的比喻,可以选用第9段中出现的四类事物,也可以自选一个适合出现在大宅里的事物.
③比喻合理:通过适当的描还,准确建立本体和喻体的联系。联系自然贴动切,既符合生活中这一事物的特点也能始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道理的特征。
拿来主义者需以沉着的态度占有、抗选。如此,就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判断。就如大宅子里的姨太太,本是要谴散的。但若她们不愿接受遣散的方式,虽自身也是一夫多妻的受害者,但长期的生活方式使她们甘于在争斗中享受现有的红利。于是难免会使出浑身解数,迫使继承大宅的人留下她们。对继承大宅子的人而言,若留下她们只会表示自己对旧有制度的安协。这就需要这位新主人沉着冷静地应对她们的种种伎俩,坚持请她们各自走散才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近平
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习近平
再见
结合社会热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近日,李宁集团举行了一场秋冬新品秀,部分服装却被指“倭里倭气”,酷似“鬼子造型”,在网上被许多网友吐槽,怒斥“我拿李宁当国货,李宁拿我当大佐”。
从网上的照片来看,李宁发布的冬装外套,军绿色的色系,配上带有帽锤设计的耳帽,和大家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侵华日军的军装,确实有几分相像。
李宁本身是国货,是众人力挺的民族品牌,而侵华历史在国人心中,又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痛记忆,所以李宁的这一设计,立马撞到了舆论的枪口上,引发阵阵抵制的声浪。
从传播角度看:
坚持效果导向,也避免“扣帽子”
K:应该说,舆论场的反映,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公众对美西方辱华标签的警惕,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但对“眯眯眼”的讨论,既需要分清对象,更需要分清动机和场景。在艺术创作中故意丑化中国人,甚至以比“眯眯眼”的手势表达歧视,这样的西方偏见,我们不接受,也会有力反驳。爱国是本能,维护民族尊严是每个中国人天然的情绪。不过,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景地认为,眼睛小就是“眯眯眼”,只要使用小眼睛模特一律就是辱华,这多少也有些太过敏感了。可以不同意类似的审美,可以讨论艺术创作的方向,但没必要上纲上线。
L:质朴的爱国热情可以理解,但确实要一事一议,不能把不同的情形混为一谈,笼统扣上帽子,跟风喊打喊骂。应该容得下多元化审美,各美其美,才能拼凑起美美与共的图景。不过,也需要对相关内容有所警惕,不能在有意无意间成了西方歧视的“传真机”。此外,还应格外注意防范,一些自媒体利用公众朴素的爱国情绪,恶意引战、拉仇恨、搞对立,污染网络空间。
M:眯眯眼已经成了一种特别的议题设置,我们应该警惕辱华问题,也应该警惕借眯眯眼议题搅混国内舆论,乃至强迫选边站队制造分裂。诛事不诛心,诛心无完人。网络舆论纠纷的纠结点,就在于很难区分诛事还是诛心。一个话题设置成公共话题,一种行动设置成公共选择,便会考验舆论走向、也考验公众心态。对眯眯眼的话题,尊重审美多元是第一层,警惕对立分裂是第二层,呼吁理性看待是最高层。
N:一种社会观念的形成,往往具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现实因素,眯眯眼被视为对亚裔的歧视,这在社会观念层面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不正视客观存在的观念、不清楚可能造成的争议,甚至试图迎合西方的刻板印象,本身是不可取的。我们尊重审美的多元、尊重个性化差异化的表达,但进入到公共传播领域必须坚持效果导向,特别是要避免陷入西方设置的话语陷阱。审美是客观的,可以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社会现实没有变化之前,有必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