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桥之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眼中桥的美。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
3.比较阅读,体会和总结说明文与说明性小品文的异同。
学习重点
1.感悟作者眼中桥的美。
2.辨析说明性和描写性的文字,体会文章优美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领悟说明文与说明性小品文的异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解题
桥之美:即为桥的美,文章介绍的对象是桥的美,而不是桥。与《中国石拱桥》不同,《中国石拱桥》也谈到“桥之美”,即桥的形式优美,在桥梁学家眼中的“桥之美”和画家眼中的“桥之美”是不同的。
(二)了解作者简况
吴冠中,1919年出生,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1.驻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纤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 4.煞它风景( )_________ __________
5. 销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飞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中巧妙地引用或化用了许多古诗文名句,查阅资料,在横线上填出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______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五)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2.同样写桥,你感悟到本文跟《中国石拱桥》有什么不同 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纵观全文,作者写了哪些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桥都美,文中也提到了一些缺乏图画美的桥,是什么桥 不美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概述了桥在形式作用中担任了怎样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段品读:自由朗读文章第3、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爱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了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时,举了哪些例子 这些例子在不同的环境中各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写石桥与细柳创造了刚柔之美,为什么又认为“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质疑
(1)品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a.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写桥,《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达标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1)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zhùzú( )欣赏飞瀑流泉。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xiānxì( )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3)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diǎnzhuì( )人物的理想位置。
(4)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yùnyù( )了桥之生命。
2.对作者眼中桥之美的理解,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
B.桥之美在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C.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D.作者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桥,着眼于桥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美。
3.本文语言优美而又意蕴丰富,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揣摩例句,仿写句子。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提高
你去看吧,驻足那一道道长虹之畔,徜徉于桥区的草坪园景之中,你会发现,它们各有各的造型,各有各的姿态。
建国门立交桥是苜蓿叶式,宛如一片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苜蓿叶。碧绿的草坪、连片的鲜花簇拥着它,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篮,轻托着搭在上面的十字飘带。从低处仰望大桥,四周的高层建筑似乎也矮了几分。
西直门立交桥与建国门桥风格迥异。顶层机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车道是圆形转盘;中层非机动车道是椭圆形转盘。整个空腹转盘桥外径东西长140米,南北长95米,比工人体育场的足球场面积还要大。凌空鸟瞰,有人说它犹如满月,有人说它好似盘龙。
矗立在京都东大门的三元桥,又别具风格,开阔、舒展、豁亮。尽管三环路、机场路、京顺路三路在这里交汇,但它却没有偏重往立体发展,而是向宽广铺开,路向八方放射,桥向八方伸展,气势宏大。桥开阔舒展,绿化设施也开阔舒展,总面积达7.5公顷。布置成圆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四座街心公园里,栽有松柏,植有鲜花,立着雕塑,置着座椅,俨然一座立体公园。
坐落天坛东路与南外二环、南护城河交汇处的玉蜓桥,更加壮美。它是桥群组成的。八座跨河桥,六座匝道桥,四座通道桥,三座铁路箱涵,组成一个庞大的桥的系统,建桥总面积是三元桥的两倍多。造型别致,一座座桥,组成一只巨大的振翅欲飞的蜻蜓,仿佛是刻意创作的超大型艺术雕塑。桥下静静的流水,桥区棵棵绿荫晃动的国槐、白杨,片片流翠的草坪,团团姹紫嫣红的月季,构成一幅巨大的工笔画“玉蜓图”。
一座一座说不尽。每件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观。
1. 本段一共介绍了几座桥,分别是什么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最能体现这个意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属于_______表达方式,运用了 __修辞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建国门立交桥的 特点。
4.第三段文字属于 表达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运用了 修辞手法和 、 _、 __说明方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具体形象地突出西直门立交桥“__________”造型特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3.收集与桥有关的故事,并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