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年: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的前提
A、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②组织上:新政协的召开;
③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决议、《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④政治上: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政府。
新政协:
①时间,地点:1949、9 北平
②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
③内容: a、决定: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国歌、公元纪年
b、通过:《共同纲领》(施政纲领,临时宪法)
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 ④职能:暂行人大职权
B、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
C、意义: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性质)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③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
②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③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④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内容: 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B、特点: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起点。
⑤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基本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原因: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
②逐渐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③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过程: ①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 http: / / www.21cnjy.com )1966-1976年,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文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严重
②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③林彪、江青等人的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促成因素)】
①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A、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奇冤案”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B、“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连续十年没有召开;、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②深刻教训: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
必须深入持久的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的方针。
②不久,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尤其是“刘少奇冤案”,这是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③1979年开始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④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B、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创新):1998年,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吉林的海选——直接民主)
3、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 “一国两制”的构想:
A、形成进程:最初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国共再度合作;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 法律确认
B、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①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主体:社会主义制度。
C、实践: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澳门的回归
D、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
(2) 香港、澳门的回归:
A、①香港回归:198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同意以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澳门回归:1987年中萄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回归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有关方面接受(关键因素)
③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④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发表(法律依据)
C、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史上重大事件。
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展望
A、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停止炮击金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两岸实现30年来真正停火;大陆倡议“大三通”。
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1987年,台湾当局限制逐渐放宽,民间交往开始,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1991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成立,进行民间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④“九二共识”: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⑤“汪辜会谈”:1993年,两会会长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⑥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
⑦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B、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阻挠;某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②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中国内政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和主权问题.)
D、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①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
②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
③“一国两制”的构想;《反分裂国家法》
④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⑤两岸交流的加强推动统一进程。
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国际公认。
【单元练习】
1.仔细观察下面四幅与1949年新政协召开有关的图片,这表明
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 前来参加会议的宋庆龄 宋庆龄在讲话 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席黄炎培在讲话
A.新中国成立是以民主党派为主要力量建立的
B.没有民主党派的参与就不能建立新中国
C.新中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多党制
D.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协商、民主建国
2.右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3.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 ( http: / / www.21cnjy.com )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立刻给予极大援助,以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从这里我们可以提取的信息有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体现了民族团结 ④各民族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建国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包括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④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7.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是由于
①“文革”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 ②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 ③小农意识的影响 ④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新时期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B.也需要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
C.村民选举制度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 D.“海选”制度是基层民主的唯一形式
10.对于推进基层民主、农村民主制度建设起重要作用的一部法律文献是
A.《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1.邓小平在1982年提出:“香 ( http: / / www.21cnjy.com )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可见,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府的正确政策B.香港回归祖国怀抱C.力促英国签署联合声明D.以治权换主权
12.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下列关于香港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香港问题的解决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B.香港问题最早的由来是1842年在《南京条约》中的相关条款
C.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
D.我国接纳了英国“主权和治权分开”的建议
13.新时期我国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制定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国两制”方针,并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⑤“求同存异”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 D.②③⑤
14.1980年,当时的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主要表明蒋经国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希望完成国家统一
C.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D.希望两岸同胞团结起来反对外敌入侵
15.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一系列的差异。因此“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三个地区实施的内容不完全一样。其不同点是
A.回归祖国后都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B.我国要对三地恢复行使主权C.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都统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权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