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11 20: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A、新中国的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建国初期具体的外交方针:
① “另起炉灶”: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的平等外交关系。
作用: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作用: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③“一边倒”:含义:新中国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作用:不仅表明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2)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建国第一年,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意义:第一次建交高潮,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目的: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共同发表联合声明,重申这一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特点: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④出席万隆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印尼的万隆)
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
过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同”: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中国在联合国的原有席位被台湾的国民党非法占据;美国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
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 (根本原因);②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主要原因)。③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经过: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①突出说明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破产;②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③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④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
(2) 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关键)
背景原因(实质由两国国家利益决定)
美: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失败;
②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③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中:①为了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
②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③为了改善国际地位;
进程:
①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乒乓外交”)
②1971年7月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标志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外交关系。
(3) 中日建交:
原因: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
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两国民间活动的推动。
进程: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订建交联合声明。
(4)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②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2) 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001年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性质:新型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组织;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背景:①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主要因素);
②国际形势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政策:不结盟政策。
目标、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巩固练习】
1、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 ( http: / / www.21cnjy.com )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会议 D.联合国大会
2、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3、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映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这主要是针对
A.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D.日本迈向政治大国
4、“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
D.一个以互信、互利为宗旨的新型区域组织建立
5、某同学的学习卡片中有一幅图(如下图),对此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支持票数增长示意图
A.反映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表明美国已放弃“两个中国”的政策
C.体现发展中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 D.说明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6、“越顶外交”一词出现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20世纪70年代,日本媒体将当时世界一大国绕过日本率先访问另一国家的外交举动称为“越顶外交”。与“越顶外交”一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毛泽东访问苏联 B.邓小平访问美国 C.尼克松访问中国 D.周恩来访问印度
7、下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其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亚非万隆会议的召开
C.中美两国开始实现正常化 D.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8、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大国责任和义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截至目前,中国已先后参加了联合国20多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8万余人次。此外,中国还多次派出文职人员参与监督大选和行政管理事务。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
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 重视多边经济领域合作
9、1972年2月29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透社发表评论:“现在,看来中国由于‘同意’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来中国签署一项文件而‘进入了历史’。在这项文件中,中国重申了各项原则……”此次“各项原则”中,最基本的一条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非集团不结盟的原则C.“一个中国”原则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10、右图摘自2008年2月《体育周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题为《37年后再握手》,图中外国人名为蒂姆·博甘,时任美国乒协副主席兼美国队队长。下列关于“37年前的那次握手”表述正确的是
A.意图是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B.为中美两国解决台湾问题打开了大门
C.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首次正式接触
D.打破了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11、1999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摘自凌志军《交锋》) 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D.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12、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1972、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是
A.中苏建交 尼克松访华 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 1949 “求同存异” 1955 《中美建交公报》1979
C.日内瓦会议1954 万隆会议 1955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01
D.不结盟运动 1961 重返联合国 1971 多哈会议2001加入WTO
13、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
A.以五大国之一的身分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发起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C.加入世贸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4、对下列几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信息概述最准确的是
东盟10+3合作机制 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 上海合作组织会标
A.中国积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B.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正逐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
15、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1年4月14日,第三届金砖国家领袖峰会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签署了(三亚宣言》,形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
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一直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D.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16、胡锦涛在2010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 ( http: / / www.21cnjy.com )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一道,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作出更大努力。据此指出中国倡导和组建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加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的多领域合作
C.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D.确保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