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A、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或为了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②分封的对象:王族(为主)、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可在封国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诸侯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④作用(影响):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⑤瓦解原因: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也随之瓦解。(根本原因)
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B、宗法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最大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相对的),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森严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血缘纽带(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但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3)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内容:在王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按血缘管理的宗法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都城在咸阳。
(2) 皇帝制度:
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②基本内涵(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③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 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A、中央官制:
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御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秦始皇未任命,自掌军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B、郡县制:
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与分封制的最主要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形成: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②影响: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不断完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郡县、封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不利于中央集权。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②评价:三省分工明确,有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相互控制和监督,这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3) 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实施原因:元朝统一后地域辽阔,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即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代现江苏省归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夏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标准:世袭)】
A、汉朝:察举制:
①含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②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需要。
③主要标准:孝廉(品德、才干)
B、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
C、隋唐:建立并完善科举制:
①建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③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体评价: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
①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④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的繁荣。
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①原因:根本原因:朱元璋认为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直接原因:“胡惟庸案”。
②标志: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缺少制约皇权机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 明朝内阁的出现:
①背景: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忙。
②过程: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票拟权;万历时,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③特点、性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④评价: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中西方内阁之区别:
①性质: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
②官吏任免: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
③实质: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
(3)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原因:为了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军务。
②设置:雍正皇帝设置,有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③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迅速、决策保密性高;
④职能: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⑤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A、演变过程: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朝建立,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空前强化达到顶峰。延续了两千多年)。
B、历史特点:
①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人治大于法治。
②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在对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在对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解决。(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最后都听命于君主。)
③借助神权和思想文化专制来巩固统治。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A、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社会影响:(双重影响并存、地位前后不同,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积极(主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消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政治: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的发展;②思想:对人们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③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注意: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1.闽南人家十之三四与台湾沾亲带故。“探亲”、“寻根”成了多年来流行于两岸之间最炙热的词汇。此现象的缘由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12江苏学测)王国维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3. 《吕氏春秋·慎势》: “先王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4.《剑桥中国》在叙述一个王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候写道:“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小国或诸侯国而存在,然后又作为一个大的王朝和帝国存在了很短一段时期 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它才开始朝一统天下的方向发展。”这个王朝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5. 著名学者柏杨认为,“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其中“权威性的规范”主要指的是
A. 三公九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行省制度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6.(2012江苏学测)《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7、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丞相在位时间较短 B.君主专制加强
C.中央集权加强 D.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有所改变
8、“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9.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10、“继秦而起的汉皇帝……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它们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A.汉初主要分封同姓为王 B.汉初实行郡国制
C.汉初地方官员由国家任免,不得世袭 D.汉初在地方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
1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12、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唐律疏议》颁布前的审批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3、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中央政府民主政治不断得到发展
15、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A. 世袭制 B. 八股取士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1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指
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元代的中书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
18、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 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 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C. 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 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9、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B.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废丞相后明朝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20、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依据是
A、“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B、“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C、军机处办事,号称“勤、速、密”
D、“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