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课件: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课件: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1 21: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  王实甫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浓墨重彩的
   离愁别恨图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把握剧情、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
2.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3.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元代剧坛的一朵奇葩——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他生活的时期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等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西厢记天下夺魁”。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的基本常识
(1)中国古代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说白)和科介。三者结合,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2)元曲
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立的一座丰碑,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有小令和套曲。散曲与剧曲的区别在于只有唱的部分,没有宾白、科介。
(3)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在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暮春时节,洛阳书生张珙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在蒲郡普救寺偶然相遇,一见钟情。通过月下联吟表明心迹,并在庄严的道场上眉目传情。
叛军孙飞虎要掳崔莺莺为妻,崔夫人宣称若有人退得贼兵可与小姐婚配。张生请友人白马将军解救。不料老夫人赖婚,满腹哀怨的张生只好通过琴声向莺莺倾诉衷情。 张生因思念莺莺病倒在西厢,托红娘传书递简。莺莺约张生晚间在花园相会,但少女的娇羞、对母亲的畏惧以及对红娘的提防,使得莺莺临时变卦,反而把张生训斥一顿。 莺莺终于被张生的痴情所打动,与之私会于西厢。不久二人私情被老夫人察觉,由于红娘的伶牙俐齿,老夫人只好许婚,但又逼迫张生进京应试。 张生凭着胸中之才考中了状元,回到普救寺,在众人的庆贺声中,与莺莺成就了美好姻缘。ɡǒnɡhuīchuànɡēnɡshěnpēitúncōnɡyèqīhuánɡcùlínɡjièjíyānyànyèjuéjiáo晖辉揾瘟谂稔霭蔼泠泠冷赓庚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留恋 流连留恋流连2.徘徊 徜徉徘徊徜徉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凄凄惶惶:惊慌不安的样子。文中是急忙、赶紧的意思。
(2)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爱相敬。
(3)蝇头微利:比喻极小的利益。
(4)劳燕分飞:比喻人生的离别。多用于夫妻。整体感知
本折戏中特定的空间?
(长亭)特定的时间?(秋天)特定的时刻?(送别)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长亭送别》也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提问: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点拨: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一)(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二)(“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四)(【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分为几个场景?崔莺莺分别有着怎样的言行和心境?《长亭送别》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何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偶遇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提示】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概括一下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明确: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张生相爱,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的否定。不求门当户对,只求真情永远。为了爱,视功名如粪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反抗。因而,本折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刻画了莺莺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突出了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是个深沉、幽静的美丽少女。与张珙在佛殿相逢后一见倾心,尔后又于张珙墙角联吟,真诚相爱。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之后,她不改初衷,任凭父母怎样阻拦,都矢志不渝。最终得到了承认,获得了爱情的胜利。张珙:出身贫寒,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和崔莺莺相见时,仅为“白衣一秀工”。但他为人诚挚,对爱情执著而专一,为了爱,他不惜抛弃功名,赁居西厢,并借故搭斋,通过月下联吟、献计解围、琴音相挑等多种方式来获得莺莺的爱。甚至身染沉疴,也未能改变他对莺莺的一往深情。同时,他又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但他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最终在红娘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老夫人:老辣、世故、阴险、狡猾,满脑子封建思想,时刻不忘自己相国夫人的高贵门第。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对于女儿,她从顽固的封建观念上为女儿“着想”,用严厉的管教与防范来“爱”,使女儿觉得这种“母爱”苦不堪言,甚至咒骂她为“狠毒娘”。她是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是剧中封建势力的代表,对女儿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不惜赖掉当众亲口许下的婚约,她恪守“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充分显示了她势利小人的一面,暴露了她虚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探究表现手法。
(一)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如[叨叨令] [耍孩儿] [五煞]等。
(三)化用了诗词的语句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叨叨令]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 [叨叨令]中采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三)化用了诗词的语句意象的选择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离人泪染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秋心鉴赏[端正好]
①选取哪些意象?
点拨:主要意象有碧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②景物有什么特征?
点拨:深秋时节,有萧瑟、悲凉、凄苦的特征。 ③这些景物衬托了什么心情?
点拨:衬托出莺莺为离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④你认为曲词中哪个字最传神?
点拨:“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的离愁和浓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凉凄苦的心境化二为一。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也有人分析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画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空间广阔,色彩斑斓;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