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单选题
1.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与其他4个小党联合组成国民党,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1913年初,国民党在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领导下,在参议院与众议院选举中皆获得最多席次,成为国会最大党,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一结果源于中国(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 B.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C.具备了实施宪政的条件 D.建立边区抗日民主政权
2.毛泽东始终坚持各国政党要平等协商,反对搞父子关系。对于苏联党的霸权,他反问道“为什么一个党的决定,硬要一切党都服从呢?为什么不服从就算犯了大罪呢?请问这是什么逻辑,什么是兄弟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呢?”毛泽东意在
A.协调与国际力量的政治关系 B.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独立地位
C.明确国内各政党的执政角色 D.全面落实中共政治协商制度
3.袁世凯的首届内阁,以唐绍仪为总理。唐绍仪真诚地想将国家引向法治轨道,这明显与袁世凯的野心抵牾。为了羞辱唐绍仪,袁世凯未按照临时宪法关于命令须经总理副署的规定,便将直隶总督派往南京帮助遣散部队。 1912年6月,唐绍仪与四名同盟会会员辞职,以示抗议。这表明( )
A.袁世凯一心想复辟帝制 B.限制袁世凯的愿望落空
C.唐绍仪的做法违背法律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随后,重庆各党派、各阶层代表举行会议,强烈要求召开国事会议,制订改组国民政府的具体办法。这表明,当时( )
A.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国家前途命运问题备受关注
C.革命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 D.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共识
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具有“人大”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6.“……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材料中实行的这一原则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B.直接体现了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
C.推动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的陆续建立 D.为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提供了启示
7.1931年6月1日,《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正式颁布。新增“各院院长及各部会长以国民政府主席之提请,由国民政府依法任免之”、“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由国民政府主席依法署名行之”、“约法之解释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完全删去“以立法院院长之副署之”以及“主管院院长之副署行之”。这说明该约法( )
A.保障了“训政”朝着正常轨道运行 B.有利于推动蒋介石向军事领袖转型
C.为蒋介石独揽大权提供了法理支持 D.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得到了有效保障
8.下表是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相关数据(注: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不足9%),由此可知( )
项目届数 代表总数 少数民族代表 少数民族代表占总数% 有代表的少数民族个数
一届 1954 年 1 226 178 14.5 30
二届1959 年 1 226 179 14.6 30
三届 1964 年 3 040 372 12.2 53
四届 1975 年 2 885 270 9.4 54
五届 1978 年 3 497 381 10.9 54
六届 1983 年 2 978 405 13.6 55
七届 1988 年 2 978 445 14.9 55
A.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 B.新中国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得到有效落实 D.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国家事务
9.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C.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D.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10.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这个代表大会”是指
A.八七会议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1.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表明,中共( )
A.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团结各社会阶层抗日力量
12.下表是中华民国颁布的一些法令或条例,据此可推断中华民国的建立
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制度 B.废除了科举制度
C.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肃清了封建残余
13.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主要作用是( )
A.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B.制定了“临时宪法”
C.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完成了建立新中国各项准备
14.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
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
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15.2018年我国正式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如图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誓词。这意味着( )
“我宣誓: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 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①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②我国重视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③每个国家公职人员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④敬重宪法捍卫宪法是我国的一种社会常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16.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 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声明只要 ,袁世凯赞成 ,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 ,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与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特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 、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 层面民主制度同 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 和巨大优势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 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18.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 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2)内容: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 》等重要文件。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 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性质与作用: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 的作用。
19.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社开。大会制定了 ,通过了 等法令,宣布 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 。中国共产党设立 ,作为 。同时设置 ,推行 ,边区政府委员由 。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觉通过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 ,加强了 的建设。
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 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 ”的破坏。
(6)完善: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三、材料分析题
21.国家政治制度。
材料一 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这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须适应国情,但另一方面,这种适应必须是一种动态的适应,即: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国情是可以改造且需要改造,应当不断地改造国情,使之永远处于去劣存优的变化之中。对国情的这种改造其实是一种量的变化:当国情改变的量的积累最终导致质的变化时,政治制度就要随之发生变动以适应变化了的国情,如果政治制度不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勉强建立,仍难以持久。
——摘编自檀江林、汪少波《理想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
材料三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联邦宪法对政府权力“两向分割”的内涵,并简要评价“两向分割”。
(2)阅读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说明为何“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归纳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1941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边疆施政纲要》,提出了边疆治理和边疆开发的方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不注重族际治理,而是采取区域治理的方式,从而逐步构建起一个区域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取代了长期存在的族际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但是,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政府边疆治理的不足,并分别说明原因。
23.豆选
材料一
版画:《豆选》
说明:作者彦涵,创作于1948年,作品描绘了河北省获鹿县大河村用豆子选举村干部的情况。
材料二 当年(1948年)土改运动时,父亲担任土改工作组组长,组织当地农民选村长,很多农民并不识字,所以就采取投豆子的方法进行选举。在一个大院子里摆了很多桌子,上面放很多碗,老百姓依次通过进行豆选。选举之前,原村干部找到我父亲,说:“走个过场得了,就别选了吧。”父亲说:“这是不可以的,这是你们的权利,你们必须自己选,因为这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开始。”选举的时候,农民非常认真,他们注重选出代表他们利益的村长,这出乎我父亲意料。有的老人投豆子时怕投错了人,还专门转到这个人前面,看准了之后才投下这个豆子,他们还是真正想选出自己的代表人。所以父亲在这幅画里,不仅刻出了选举的场面,还在背景加了一条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
——版画作者彦涵之子彦东的回忆(2021年)
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版画《豆选》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件事,源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责任内阁制,也就是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A项正确;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并成为国会最大党,负责组织责任内阁的这种行为是是一种政党政治,但是政党政治不是组阁这种行为的源由,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此时的中国不具备实施宪政的条件,排除C项;建立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与材料所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据题目可知,毛泽东始终坚持各国政党要平等协商的原则,对苏联党进行反问,从反问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对中国共产党的独立地位的维护,本题选择B项;本题所协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各国政党的关系,因此A项错误;题目并不是针对国内各政党的关系,因此C项错误;题目与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关,因此D项错误。
3.B
【详解】材料反映了唐绍仪想将国家引向法制轨道,限制袁世凯权力,却被袁世凯羞辱而辞职,这说明限制袁世凯的愿望失败,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袁世凯一心想复辟帝制,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做法违背了《临时约法》,而不是唐绍仪的做法违背法律,故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D。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战后期,中共与各党派主张建立联合政府或者改组国民政府,说明国家前途命运问题备受关注,B项正确;四十年代中共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排除A项;1944年时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革命统一战线且没有扩大;排除C项;国民政府不同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法律制定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材料得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文件,表明具有“人大”性质,有制定法律的功能,答案为B。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决定建国等一系列问题,宗旨不只是制定法律,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协商精神,C错误。完善中央政府的结构是全国人大的职能,D错误。
6.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原则,为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D项正确;为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的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A项;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B项;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不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各院院长及各部会长以国民政府主席之提请,由国民政府依法任免之......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由国民政府主席依法署名行之......约法之解释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可知,1931年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权进行了扩大,其目的是为蒋介石独揽大权提供法理支持,C项正确;保障了“训政”朝着正常轨道运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有利于推动蒋介石向军事领袖转型,在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足,排除B项;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得到了有效保障,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198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均占总数一定比例,有代表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说明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A项正确;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应当体现在具体措施或政策上,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关于少数民族参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比例和数量,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人大代表不一定是干部,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国家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其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改变中国的命运,即虽然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目标未达成结果,而是探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是探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是其失败的外在原因,排除B项;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1954年”、“广泛的代表性”、“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选C;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ABD。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1940年(中国)。根据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联合,是特殊国情下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有益探索,A项正确;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党外合作,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政府,排除B项;“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是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不包括投降分子、汉奸和卖国贼,排除C项;“由议会选举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前提下社会抗日力量的大团结,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据表格信息看出,中华民国成立后,在教育、习俗和民主政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推动了中国教育、习俗和政治的近代化进程,故选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1905年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排除B;D项“肃清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点睛】
1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主要作用是完成了建立新中国各项准备,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等,故D项正确;AB两项均是新政协的的内容召开,排除;1954年,我国人大制度建立后,政协会议才转变成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推行“海选”及“一次性投票选举”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不断创新民主形式,取得较大进步,故C项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使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排除A项;我国实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的民主形式,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
15.B
【详解】通过阅读誓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须宣誓遵纪守法、尽职爱国、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等,意味着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我国重视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敬重宪法捍卫宪法是我国的一种社会常态,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公职人员的入职誓词中并未强调“从一点一滴做起”,说法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16. 武力威胁 清帝退位 共和 《清帝逊位诏书》 袁世凯
【详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①英国等列强支持。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2)结果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②2月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17. 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 法律体系 国家 基层 生命力 长治久安 两个一百年
【详解】结合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可知,(1)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发展与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特点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②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4)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18. 北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民主主义 临时宪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填空1.北平;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人民民主主义;4.临时宪法。
19. 宪法大纲 土地法、劳动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边区政府 民国地方政府 各级参议会 抗日民主制度 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三三制”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主政权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社开。大会制定了①宪法大纲,通过了②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④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⑤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设立⑥边区政府,作为⑦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⑧各级参议会,推行⑨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⑩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觉通过 “三三制”原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0. 人民代表大会 1954 文化大革命 1982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确立......完善......”可知,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故填空1.人民代表大会;2.1954;3.文化大革命;4.1982。
21.(1)分割:(纵向分割)中央政府与各州的权力;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横向分割)国家权力结构: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评价:确立了联邦体制,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的意义。
(2)示例: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中国政治的权威基础是君主专制,皇权的合法性与天意联系在一起,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一直被斥为不合国情的异端;但辛亥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主制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增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及合法性被否定,这就是已经变化的国情,因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是随着国情变化的正确选择,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政权企图复辟帝制,但国情的变化导致君主专制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任何想要恢复君主专制权威的做法已经不符合变化了的国情,故袁世凯复辟帝制注定要失败。
(3)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分割:根据材料“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和所学知识可知,纵向分割主要体现为中央政府与各州的权力、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根据材料“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和所学知识可知,横向分割主要体现为国家权力结构上,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纵向和横向分割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如确立了联邦体制,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的意义。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及题干时间限制可从辛亥革命产生的条件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角度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22.(1)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和亲、册封)为主;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只答具体政策酌情扣分)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唐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不足一:理论上边疆治理架构不完善。原因:区域治理的方式忽略了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特征,很容易引发民族问题,最终不利于边疆的治理。
不足二:实践上没有大的建树。原因:内忧外患;国民党统治时间不长。
【详解】(1)特点:从材料一中唐政府“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军镇屯戍制度”可知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可知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和亲、册封)为主;“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可知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原因:学生结合隋唐民族发展的史实,从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以“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可知唐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
(2)不足:从材料二中“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不注重族际治理”可知不足有理论上边疆治理架构不完善;“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可知不足有实践上没有大的建树。分析其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故原因有区域治理的方式忽略了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特征,很容易引发民族问题,最终不利于边疆的治理;内忧外患;国民党统治时间不长。
23.史料类型:材料一:文献史料、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材料二:口述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史料价值:《豆选》的取材直接来自于1948年解放区河北获鹿县大河村的“土改”运动,高度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情况,具有很好的史料价值。它深刻地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反封建、追求民主权利的意识。这种在被选举人身后放置碗,让选举人在碗里丢豆子的原始方式所进行的民主选举,深刻地揭示出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作品在真实描绘的情况下融入了典型情节,反映出农民对于自己民主权利的珍视;自由无虑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敢怠慢自己投豆的权利,万分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体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体现农民对民主权利的珍惜与尊重。总之,它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鲜活的写照。
【详解】据所学可知,材料一版画《豆选》是作者在当时描绘了河北省获鹿县大河村用豆子选举村干部的情况,属于文献史料、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材料二是版画作者彦涵之子彦东在2021年的回忆,属于口述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版画《豆选》的史料价值,主要从史料的来源、历史背景、版画内容去分析挖掘其在研究中共对民主政治的探索、人民当家做主等方面具有的史料价值。《豆选》的取材直接来自于1948年解放区河北获鹿县大河村的“土改”运动,高度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情况,具有很好的史料价值。它深刻地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反封建、追求民主权利的意识。这种在被选举人身后放置碗,让选举人在碗里丢豆子的原始方式所进行的民主选举,深刻地揭示出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作品在真实描绘的情况下融入了典型情节,他在画面中安排了一个妇女弯下身去捡起一颗掉落在地上的豆子,由此反映出农民对于自己民主权利的珍视;秘密投票,让农民不碍于情面,在投票时能自由无虑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敢怠慢自己投豆的权利,而且认为这豆就是他心中的希望,万分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体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农民生怕失去投豆的权利,体现农民对民主权利的珍惜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