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7 10:0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单选题
1.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的律文,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②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
③废除了自汉代以来礼与法的结合④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从法理学、法律史学角度研究董仲舒,学界更为熟悉的主题是“春秋决狱”或“经义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把《春秋》作为裁决个案的依据。这表明( )
A.儒学成为汉代司法审判的唯一依据 B.汉代儒学吸收了先秦法家思想
C.《春秋》经义是汉代重要的法理理念 D.《春秋》经义推动汉代司法进步
3.隋朝在《开皇律》中首次确立“十恶”之罪:“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表明
A.政府倡导轻罪重罚 B.社会分裂动荡的加剧
C.人治被法治所取代 D.以礼入法思想的渗透
4.唐代风行全国的《太公家教》,全书以四言为主,自始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这反映出唐代( )
A.儒学得以复兴起来 B.社会教化之风盛行
C.宗族注重蒙童教育 D.官民价值取向不同
5.《后汉书》记载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事迹,如胶东相吴祐,遇到百姓打官司,总是“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这类地方长官为数不少。这说明(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从东汉开启
C.东汉基层社会实现了长治久安 D.儒家思想影响官员的为官意识
6.据《汉书·刑法志》载: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处刑。其小女提萦上书皇帝:“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随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文帝阅之,有感于刑法改革,即废除“肉刑”(破坏人身体的刑法)。据此可知
A.“法自君出”是中华法的一大特点 B.“礼乐刑政”是中华法的立法原则
C.“以礼入法”是中华法的立法指导 D.“礼刑结合”是中华法的主要特征
7.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官吏征发役时,如果违反这规定,要受处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
A.兵役异常繁重 B.全面地规范官吏的行政行为
C.法规较为人性 D.注重保障农业发展的劳动力
8.林则徐在禁烟时除请求外商呈交现存鸦片外,还要具结保证。英商务监视查理义律起初愿意具结保证,但其提出关于违法人员,不能就地处决,必须经过公开审讯,才能够定罪,遭到林则徐回绝。这一事例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清朝官员(  )
A.贪污腐化严重 B.积极应对侵略
C.固执锁国政策 D.法制意识淡薄
9.北魏兰陵长公主被驸马刘辉殴打流产,朝廷官员对如何处置驸马产生了不同意见。以尚书省为首的官员主张按父系伦理关系,以父杀子判处四至五年徒刑;以胡太后为首的门下省官员主张按谋大逆论处死刑。最终皇帝采取了门下省意见判处死刑。这一案件反映了( )
A.男尊女卑观念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进程曲折
C.皇权受门阀士族限制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
10.《弟子规》写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它被清朝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康熙《圣谕十六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据此可知,清代( )
A.乡约教化功能弱化 B.注重幼童的蒙养教育
C.治国思想儒法结合 D.倡导德孝的伦理教化
11.《大唐新语》曾记载:“武德、贞观之代,宫人(宫女)骑马者,依《周礼》旧仪,多着幂而全身障蔽。”而到玄宗时期,则要求妇人“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这反映出唐代
A.封建经济日益繁荣 B.中外交流得到加强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社会风气走向开放
12.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五级)、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一级)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这道题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是( )
A.年龄是财产分配的重要标准 B.古代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C.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D.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
13.曹魏政权制定的《新律》将《周礼》规定的“八辟”原则修订为“八议”制度;西晋编订的《泰始律》规定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以制罪”的刑法适用原则。这些变化体现( )
A.立法的人性化 B.执法的规范化 C.乡约的世俗化 D.律令的儒家化
14.《春秋决狱》是一部以经义应用于法律作为判案依据的判例集,它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这表明汉代法律
A.注重礼法结合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官员地位
15.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御史李定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审判过程中,范镇、张方平等栩中大臣以苏轼为人刚正、重仁义、富有才华、上尊皇帝、心怀天下等理由奋力上书,最终苏轼免于一死改贬谪黄州,史称“乌台诗案”。这体现了宋朝( )
A.法律观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北宋官员朋党观念浓厚
C.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二、填空题
16.唐朝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并颁布《永徽律》,后又撰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确立的标志。
(2)教化:唐朝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17.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 。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 ,即 。唐律是 的典范。
18.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时,撰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2)732年,颁行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19.德治与法治之争: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0.春秋战国时期, 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认为 ,主张 ,代表人物是 。孔子提出,统治者要 ,不要过度 。孟子建议统治者 。法家认为 ,主张 ,代表人物是 。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 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不要 ,而要以 驾驭臣下。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 。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先秦时期不同派别的主张不同。《论语》记载孔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商君传》记载商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盖非:相互掩盖),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
——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
材料二
时期 案件 法律规定 判决结果 判决理由
西汉 子为保护父亲不被他人伤害,而误伤己父 《张家山汉简》:杀伤父母,枭其首市 子无罪 《春秋》之义,父为子隐……
魏晋 朱谏之父为族人朱幼方烽火所焚。谏之成人,手刃杀幼方 《晋律》:准五服以制罪 帝嘉其义,赦 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唐朝 一人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 《唐律疏议》:杀人者斩 诏免死配流 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孔子和商鞅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到隋唐法律发展的趋势。
22.近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清政府改原刑部为法部,专掌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在此以前,清政府还在一些地方创建巡警,1905年增设巡警部,第二年改为民政部。力图在形式上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司法组织,名曰“司法独立”,实际上审判大权仍操之于皇帝和地方大员手中。《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和《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均规定区分民刑:凡诉讼而“审定罪之有无者属刑事案件”“审定理之曲直者属民事案件”。审判衙门分为初级、地方、高等审判厅和大理院,实行四级三审制。采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所定的一系列原则,如回避、辩护、公开、合议以及起诉、上诉、执行等程序,从而在法律上改变了封建的司法程序和制度,但在实践中,大都仍沿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仿效西方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在审判机制上倾向于“四级三审制”。面对前朝官吏苛刻残暴的严刑拷打、刑讯逼供等司法恶习,临时政府明令各官署不论审理何种案件,一概不准体罚和刑讯逼供。量刑的轻重尺度就应“以足调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平为准,而不应过分强调重刑、酷刑、苛暴统治”。革命派力主将“法官独立审判”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严格法官考试制度,注重考核,还设立专门机关掌管法官考试。南京临时政府曾计划建立律师制度,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训令中指出,“律师制度与司法独立相辅为用,夙为文明各国所通行,现各处纷纷设立律师公会,尤应制定法律,俾资依据”,“大小诉务,仿欧美之法……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
——摘编自邱远猷《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改革》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体制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司法体制的异同,并简析清末司法体制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司法体制改革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
材料三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制约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因素。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唐律疏议》继承发展而非废除了汉代以来礼法结合的传统,说法③不正确,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把《春秋》作为裁决个案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使得法律儒家化,《春秋》等儒家经典所蕴含部分观点成为汉代法理理念,C项正确;“儒学成为汉代司法审判的唯一依据”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先秦法家思想”信息,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法律儒家化”,“《春秋》经义推动汉代司法进步”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隋朝《开皇律》中的”十恶”罪名大部分与儒家思想倡导的伦理道德有关,体现以礼入法思想的渗透,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轻罪重罚与社会分裂动荡,人治被取代也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代风行全国的《太公家教》”“自始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知,《太公家教》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的内容,这说明唐代时期盛行社会教化的风气,B项正确;宋代理学的兴起使儒学得以复兴,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宗族对蒙童教育的重视,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民价值取向的异同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胶东相吴祐,遇到百姓打官司,总是‘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可知,在东汉时期,地方长官遇到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重在和解,说明此时的地方官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理开导与和解,是律法儒家化的表现,D项正确;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从西汉董仲舒开启,排除B项;东汉基层社会实现了长治久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从材料“文帝阅之,有感于刑法改革,即废除“肉刑”(破坏人身体的刑法)”可以看出古代的法律的修改和制定体现的是君王的意志,反映了“法自君出”是中华法的一大特点,故选A;BCD项材料均未体现。
7.D
【详解】据题意可知,秦律中的这些规定实际上是保证个体家庭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即注重保障农业发展的劳动力,故选D;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的保障,并不能体现兵役繁重和规范管理的行政行为,更不能据此说明法规较为人性,排除C。
8.D
【详解】由材料“关于违法人员,不能就地处决,必须经过公开审讯,才能够定罪,遭到林则徐回绝”侧面说明清朝当时存在不经审讯而定罪的情况,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官员的贪腐情况,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清朝官员积极应对侵略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清朝的对外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魏在处理公主遭附马殴打事件时,没有用夫妻家庭伦理,用的是国家君臣秩序,强调了公主身份,反映了法律儒家化进程曲折,B项正确;据所学,南北朝时期男尊女卑观念远未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门阀士族的关系,排除C项;据所学,门下省的职能为审核而非司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由题干“父母呼,应勿缓……过不规,道两亏”“敦孝弟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可知,《弟子规》和《圣谕十六条》都深受儒家想的影响,倡导德孝的伦理文化,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乡约教化功能增强,排除A项;《圣谕十六条》面向所有百姓,“注重幼童蒙养教育”片面反映了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代的伦理教化,而没有涉及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从唐朝初期依《周礼》、按旧仪,要求宫女骑马时把全身“障蔽”起来,到唐玄宗时期要求妇人“大露面,不得有掩蔽”,反映出唐代的社会风气走向开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封建经济“日益繁荣”,A项错误;中外交流得到加强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1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算数应用例题中,以爵次分猎物的记载,即爵位不同,所得不同等,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D项正确;年龄是财产分配的重要标准与“以爵次分之”不符,排除A项;中国古代数学并未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排除B项;仅一道题目不能说明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曹魏政权把周礼的原则写入法律之中,西晋法律规定了凡是违反礼教的从严处罚,根据血缘关系亲疏来量刑,这些都体现了法律逐渐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即律令儒家化,D项正确;材料中按照血缘关系亲疏量刑,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不是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量刑判决的原则,没有涉及执法规范性,排除B项;材料是法律的变化而不是乡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以经义应用于法律作为判案依据的判例集,这说明儒学成为法律审判的依据,体现的是礼法结合,A项正确;人情冷暖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儒家强调宗法观念,其影响法律,会导致法律中宗法观念强化,排除C项;D项与法律儒家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7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当苏轼被捕后,范镇、张方平等栩中大臣以苏轼为人刚正、重仁义、富有才华、上尊皇帝、心怀天下等理由奋力上书,最终苏轼免于一死改贬谪黄州,据所学可知,“仁义”、“心怀天下”等都是儒家所提倡的,苏轼改贬谪黄州一案充分说明宋朝在司法审判中非常重视儒家的观念,A项正确;材料中范镇、张方平等大臣上书为苏轼求情,不能说明这些官员是朋党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法律儒学化,不是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 大唐开元礼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并颁布《永徽律》,后又撰成《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朝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17. 《永徽律》 《永徽律疏》 《唐律疏议》 礼法结合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因此①是《永徽律》②是《永徽律疏》③是《唐律疏议》④是礼法结合
18. 《永徽律疏》 《大唐开元礼》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高宗时,撰成①《永徽律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732年,颁行②《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19.富国强兵
【详解】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 , 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0. 德治与法治之争 人性善 德治 孔子和孟子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消耗民力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人性恶 法治 商鞅与韩非 新兴地主阶级 谈礼义 法、术、势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①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认为②人性善,主张③德治,代表人物是④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⑤“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⑥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⑦“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认为⑧人性恶,主张⑨法治,代表人物是⑩商鞅与韩非。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 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不要 谈礼义,而要以 法、术、势驾驭臣下。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1.(1)孔子:认为伦理道德优先于国家秩序。
商鞅:认为法律必须符合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忠君大于孝亲。
(2)趋势:律令儒家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得出认为伦理道德优先于国家秩序。
商鞅:据材料“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盖非:相互掩盖),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得出认为法律必须符合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忠君大于孝亲。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春秋》之义,父为子隐”,“活一孝子,实广风德”,得出律令儒家化。
22.(1)同:模仿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实行司法独立;实行分级审判制度;设立一系列新的机构。异:清政府司法体制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体制维护民主政治;清政府司法体制在运行机制上受封建因素影响较大,南京临时政府司法体制具有较为严密的运行机制。
影响:促进了中国司法体制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答出两点即可)但是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原因:清末司法体制的弊端;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思想和制度的传入;辛亥革命的深入;革命党人的努力。(答出四点即可)
【详解】(1)同:依据材料“清政府改原刑部为法部,专掌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仿效西方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得出模仿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实行司法独立;依据材料“审判衙门分为初级、地方、高等审判厅和大理院,实行四级三审制”,“四级三审制”,得出实行分级审判制度;依据材料“1905年增设巡警部,第二年改为民政部”,“设立专门机关掌管法官考试”,得出设立一系列新的机构。
异:从本质分析,得出清政府司法体制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体制维护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实际上审判大权仍操之于皇帝和地方大员手中”,“法官独立审判”等,得出清政府司法体制在运行机制上受封建因素影响较大,南京临时政府司法体制具有较为严密的运行机制。
影响:从对中国司法的推动分析,得出促进了中国司法体制的近代化;从对人民权益保护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权益;从维护社会的稳定分析,得出维护了社会稳定;从本质上分析,得出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原因:依据材料“面对前朝官吏苛刻残暴的严刑拷打、刑讯逼供等司法恶习”,得出清末司法体制的弊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依据材料“仿效西方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得出西方思想和制度的传入;从辛亥革命分析,得出辛亥革命的深入;依据材料“革命派力主将……”,得出革命党人的努力。
23.(1)特点:起源较早、源远流长、注重继承前代成果;重视“例”的作用(律例结合);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2)态度: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
(3)表现:派遣公使和领事,形成使领馆制度;重视通过国际法的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接受条约外交。
原因: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交涉中对西方外交的了解增多;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与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4)内涵: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和平与发展。
影响: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和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创造了条件。
核心因素:国家利益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可以得出起源较早、源远流长、注重继承前代成果;依据材料“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可以得出重视“例”的作用;依据材料“礼法立教,出礼入刑”可以得出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影响:依据材料“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结合所学从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社会秩序、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等方面说明其影响。
(2)态度:依据材料二“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可以得出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原因:依据所学从一战的危害角度解答。
(3)表现:根据材料“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可以得出派遣公使和领事,形成使领馆制度;根据“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得出重视通过国际法的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接受条约外交。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交涉中对西方外交的了解增多,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与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等方面分析。
(4)内涵:依据材料二“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可以得出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主张和平与发展。影响:依据材料二“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结合所学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和全方位外交、经受住苏联东欧剧变、加强与世界联系、深化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核心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制约一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因素是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