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7 10: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单选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阅读下面历史照片,该照片直接可用于研究( )
A.20世纪80年代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B.三线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D.20世纪90年代的文明创建活动
2.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些成就表明
A.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B.民法典取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D.中国的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正式确立
3.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标志是
A.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4.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基础
B.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
C.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法律保障
D.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方针
5.下面是1954年和1982年宪法目录表。表中的变化说明1982年宪法
A.更注重宪法的逻辑关系通顺 B.以依法治国为法制改革的重点
C.昭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6.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系列时代精神的凝结说明了
A.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C.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 D.“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7.在新中国民主宪政的历程之中,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功不可没,它们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下列关于三者的论述中有误的是
A.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的社会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C.1982年宪法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D.三部宪法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行
8.下表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
②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 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④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 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图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一些举措。这些举措( )
A.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 B.确立了社会主义立法根本原则
C.有效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0.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展开
11.《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新婚姻制度。据统计,仅1950、1951两年,辽宁地区即审结离婚案件47104件。这一现象表明辽宁地区( )
A.司法工作缺少人文关怀 B.落实晚婚晚育政策走在前列
C.妇女解放工作基本完成 D.民众反抗封建婚姻的愿望迫切
13.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这说明,邓小平
A.总结了十年动乱的教训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反思 D.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14.2008年,某研究者对中国1300多名中高级公务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把“您认为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的调查结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这折射出当代中国( )
A.依法治国思想内涵不断丰富 B.致力提升政府服务意识
C.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D.民众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15.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体现了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B.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填空题
16.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到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⑥2020年5月通过的《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17.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现行宪法经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 年五次修订
1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选必1)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 ”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 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 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过程 中共十六届 六中全会 第一次提出建设 的战略任务
中共十七大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的本质体现”
中共十八大 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义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b.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 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19.改革开放前
①1949年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通过了 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历程。
②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阶 段 精神文明成就 意 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 、时传祥、“铁人”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科学家 、华罗庚。 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党加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律制度是随着国家的建立而相应产生的。最初在我国奴隶制时期,还处于“礼法不分”的阶段,法律也只能以不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唐朝时期,我国封建政治、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封建法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唐代法律,标志着中国封建法制臻于成熟和完备。封建法律的思想贯彻了“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执行外儒而内法的封建法律政策。从战国李悝的《法经》,至清代的《大清律》,历代成文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兼有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方面的内容。皇帝发布的“敕”“令”“诏”“谕”,凌驾于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皇帝握有最高的司法权,一切重案、要案、疑案皆须皇帝裁决、批准,封建皇帝可以法外用刑,也可法外施恩,赦免任何罪犯。
——摘编自万安中《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嬗变及特征刍议》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等,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特别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摘编自哈罗德·J·伯尔曼贺卫方《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咸为新中国立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是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汲取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粹,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整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量民法规范,融合当代核心价值观于一体的保民权之“圣经”,图国治之大典,其地位之重要,内容之繁杂,体例之科学,结构之严谨,鲜有立法能与之比肩,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摘编自徐伟《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具有鲜明特色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编撰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颁布于唐高宗永徽二年,《法学阶梯》制定于查士丁尼皇帝期间。这两部分别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其历史命运却有所不同。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当人类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它们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法学阶梯》以及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19世纪中后期起,中华法系从外围开始瓦解。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编纂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典结构、原则、制度与内容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施行,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制定民法典。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眸和反思》
材料二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94年12月到199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中国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的群众性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五讲四美三热爱”为20世纪8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经典口号,A项正确;三线建设时期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提出时间不符,排除B项;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与五讲四美三热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口号,D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在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说明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C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排除A;民法典不是国家根本大法,不能取代宪法,排除B;题干中未涉及司法,排除D。
3.B
【详解】根据所学,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中强调的主旨不符合,排除。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故A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题中的时间点不符,故B项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出现了立法的高峰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注意题目的时间信息“1978—1992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时间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5.D
【详解】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顺序做了调整,公民权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反映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A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依法治国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排除B项;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在1954年宪法中已经明确,不属于变化,排除C项。
6.B
【详解】大庆精神反映了大庆油田建设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科技领域的忘我奉献精神,特区精神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故B项正确;ACD项都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共同纲领》是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而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行的,D项符合题意;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的社会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1982年宪法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三个说法均符合史实,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错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①③④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宣传土改法、婚姻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举措有效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C项正确;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具体的法律法规,无法确立社会主义立法根本原则,排除B项;废除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法律,建立人民的法制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材料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说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C正确;全国人大在1954年后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构建法治社会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排除D。故选C。
11.C
【详解】根据材料“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后,1982年宪法被称为治国安邦总章程,C正确;《共同纲领》不是新时期颁布的,排除A;《五四宪法》与题干中“新时期”“宪法修改”不符,排除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题干中“新时期”“宪法修改”不符,排除D。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了婚姻自由等基本原则,法律颁布后,辽宁地区的离婚案件审结数很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办婚姻、一夫多妻等封建婚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十分普遍,新婚姻制颁布后,离婚案件数量多说明辽宁民众反抗封建婚姻的愿望迫切,D项正确;辽宁司法机构迅速审结大量离婚案,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积极贯彻执行的表现,并非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排除A项;晚婚晚育政策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排除B项;妇女解放工作内容多样且复杂,材料仅述及妇女从封建婚姻中解放出来,不能说明妇女解放工作基本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由材料信息“1980年”“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可知,邓小平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惨遭践踏和破坏的情况,准备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B项错误;拨乱反正工作此时还没有结束,故D项错误。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被调查的对象是中高级公务员,他们是落实国家法治思想的核心群体,27%的人认为是依法治官,68%的人认为是依法治理社会事务,合计95%的群体认为应该依法治官和依法治事,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当代中国致力建设服务型政府,B项正确;“内涵丰富”应是法律内容的增加,与题意“依法治国”不符,排除A项;调查内容是“您认为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与德治无关,排除C项;“民众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涉及的“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内容体现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调节的诸多问题,这表明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对民事法律的汇编,而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排除A项;中国编纂《民法典》的出发点是为了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非“与国际接轨”,排除C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依法治国 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可知,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 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⑥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故填空1.依法治国;2.2010;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7.2018
【详解】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现行宪法经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18. 五讲四美三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 以德治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故填空1.五讲四美三热爱;2.爱国主义教育;3.以德治国;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历程。故填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0.
阶段 精神文明成就 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 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党加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1)主要特征;法律制度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内容以刑法为主体;法律执行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司法与行政不分。(任答两点即可)
(2)具体表现: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同时融合了启蒙思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任答三点即可)
(3)意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为后世和其他国家民法的建设提供了借鉴。(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主要特征:根据材料“ 法律制度是随着国家的建立而相应产生的”可分析出法律制度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材料“德主刑辅”可分析出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根据材料“历代成文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兼有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方面的内容”可分析出内容以刑法为主体;根据材料“凌驾于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可分析出法律执行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司法与行政不分。(任答两点即可)
(2)具体表现:根据材料“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可分析出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同时融合了启蒙思想;根据材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可分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根据材料“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等,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特别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可分析出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根据材料“在司法实践中,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可分析出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任答三点即可)
(3)意义:根据材料“图国治之大典,其地位之重要,内容之繁杂,体例之科学,结构之严谨,鲜有立法能与之比肩”可分析出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可分析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材料“整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量民法规范,融合当代核心价值观于一体的保民权之‘圣经’”可分析出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为后世和其他国家民法的建设提供了借鉴。(言之有理即可)
22.(1)《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2)特点: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具有开创性;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人民立场。
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及所学知识,从古代东西方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原因,即《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2)特点:根据材料“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可得出借鉴外国优秀法律成果;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根据材料“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可得出具有开创性;根据材料“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可得出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材料“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可得出坚持人民立场。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方面分析作答。
23.(1)原因:巩固新中国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以往法律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成就:宪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明确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依法立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法制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任答两点即可)
经验: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司法制度,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法律监督;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成立初期的新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以往法律体系弊端等方面作答。政治方面,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可得出巩固新中国政权;据材料一“《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可得出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经济方面,据材料一“《土地改革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以往法律体系弊端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往法律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成立以来的新中国。成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据材料二“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可得出宪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明确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据材料二“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可得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据材料二“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94年12月到199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可得出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据材料二“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可得出法制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
经验: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党的领导、民主制度建设、行政和司法建设、监督机制、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思考。党的领导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和司法建设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司法制度,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监督机制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识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