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重庆宏帆八中语文冲进名校小升初真题精编三十七
1.(2024·)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着(zhuó)落 吝(lìng)啬 贮蓄 人声顶沸
B.莅(lì)临 霎(shà)时 澄清 花团锦簇
C.徘徊(huí) 倜(tì)傥 阴蔽 疲倦不堪
D.粗犷(kuàng) 绽(zhàn)开 云宵 咄咄逼人
【答案】B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吝(lìng)啬”应读lìn;“贮蓄”应写作“储蓄”;“人声顶沸”应写作“人声鼎沸”;
B项中词语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没有错误;
C项中“徘徊(huí)”应读 huái;“阴蔽”应写作“隐蔽”;
D项中“粗犷(kuàng)”应读 guǎng;“云宵”应写作“云霄”;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读音和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2.(202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诀别 头晕目眩 憔悴 可望而不可即
B.倔强 班门弄 磅薄 一年之际在于春
C.闲适 心旷神贻 慷慨 玲珑剔透
D.行乞 走投无路 迷漫 多姿多采
【答案】A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词语书写全部正确,没有错别字;
B项中“磅薄”应写作“磅礴”;“一年之际在于春”应写作“一年之计在于春”;
C项中“心旷神贻 ”应写作“心旷神怡”
D项中“迷漫”应写作“弥漫”;“多姿多采”应写作“多姿多彩”;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202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学习语文的蛛丝马迹。
B.对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毋庸置疑,这样的无心之举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C.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的灾难指日可待。
D.山涧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变化真可谓扑朔迷离。
【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项中“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这句用来描述“语文学习”,词语运用不当。
B项中“毋庸置疑”意思是不必怀疑,这项中词语运用正确,没有错误。
C项中“指日可待”指(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这句中用来描述“全球性的灾难”词语运用不当;
D项中“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这句用来描述“天气变化”词语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4.(202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全班同学和少先队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
C.秋天的腾冲,是最美的季节。
D.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最美的大概就是孩子那种天然的想象力了。
【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项中句子缺少主语,应该把“使”去掉;
B项中“全班同学”和“少先队员”范围重复,应该把“和少先队员”去掉;
C项中“秋天的腾冲”是一个地方,不是季节,应该改成“腾冲的秋天”;
D项中句子表述正确,没有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对题目中的句子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找出句子的语病所在,然后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进行修改,以便正确作答。
5.(202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D.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BC三项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要求;
D项中“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这句中应该把问号改成逗号,表示剪短停顿,这项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平时学习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结合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恰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作答。
6.(202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此文选自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再塑生命的人》一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B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项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项表述错误;
B项中关于《论语》的表述是正确的;
C项中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不是英国作家;这项表述错误;
D项中李白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7.(2024·)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____;可以是群聊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____;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____;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是____。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④不停的絮絮叨叨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答案】B
【知识点】句式衔接;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____”结合前面的“和风细雨”,后面应该选择“走了火的雷霆霹雳”;“可以是群聊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____;”结合前面的“片言只语”,应该选择“不停的絮絮叨叨”;结合前面的“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后面应该选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结合前面的“面对面的激烈争辩”,后面应该选择“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结合词语的表述,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揣摩所填词语应表达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做出正确选择。
8.(2024·)填空。
(1)明末地理学家 有“五岳归来不看山, 归来不看岳”之说,其中的五岳是指:泰山、 、 、 、 。
(2)“岁寒三友”是指: 、 、 。
(3)“文房四宝”是指: 、 、 、 。
(4)《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个人物是: 、 、 。
【答案】(1)徐霞客;黄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2)松;竹;梅
(3)笔;墨;纸;砚
(4)刘备;关羽;张飞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徐霞客的名言,“五岳”指的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结合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2)“岁寒三友”指梅、松、竹这三种植物,因为松树、竹子经冬不凋,梅花迎寒开放,因此被称为“岁寒三友”。
(3)“文房四宝”指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即笔、墨、纸、砚。
(4)《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桃园结义”,结合原著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1)徐霞客;黄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2)松、竹;梅(3)笔;墨;纸;砚(4)刘备;关羽;张飞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9.(2024·)读拼音,写词语。
yōu yǎ bèn zhuō dān bó huǎng rán
【答案】优雅;笨拙;单薄;恍然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优雅”的“雅”是牙字旁,右边是“隹”;“笨拙”的“笨”是竹字头,下面是“本”;“单薄”的“薄”是草字头,下面是“溥”;“恍然”的“恍”是竖心旁,右边是“光”;
故答案为:优雅;笨拙;单薄;恍然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
10.(2024·)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它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2)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
(3)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 、
(4)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
【答案】(1)拟人
(2)反复
(3)比喻;拟人
(4)排比;比喻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1)这句中把“云彩和田野”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这句中“烧毁,烧毁,烧毁你”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3)这句把“雷声”比作“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雷声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这句中“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拟人(2)反复(3)比喻;拟人(4)排比;比喻
【点评】题目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根据每一选项中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做出正确选择。
11.(202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 ; , 。
【答案】如果一朵花代表一个快乐;我送你一个春天;如果一句诗代表一种思念;我送一本诗集
【知识点】仿写;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句子的表述,根据“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这句中句式的特点,进行仿写作答。
故答案为:如果一朵花代表一个快乐,我送你一个春天;如果一句诗代表一种思念,我送一本诗集。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12.(2024·)默写填空。(8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述而》)
(6)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7)《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表现游子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8) ,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答案】(1)随君直到夜郎西
(2)乡书何处达
(3)正是江南好风景
(4)一夜征人尽望乡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影入平羌江水流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随风潜入夜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意思是眼下正是江南风光美好的 时候,在一个暮春落花时节,我又与你重逢。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6)“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故答案为:(1)随君直到夜郎西(2)乡书何处达(3)正是江南好风景(4)一夜征人尽望乡(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影入平羌江水流(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随风潜入夜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书写要正确。
(202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侯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①?”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③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⑤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⑥,周旋动静⑦,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履行:实施。②绥(suí):安抚。③恣:任凭。④孤:王侯自称。⑤法:效仿。⑥异世而出:出生在不同时代。⑦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陈 元 方 年 十 一 时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太丘舍去
元方入门不顾
远近称之
久而益敬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16.甲文中友人为什么感到惭愧?
17.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13.陈元方/年十一时
14.离开;回头看;代词,指元方的父亲;更加
15.①到了中午没有来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②不知道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的父亲?
16.因为陈元方批评“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自己的所作所为遭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的批评;
17.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学识渊博的人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3.“陈 元 方 年 十 一 时”意思是陈元方年纪十一岁的时候,这句朗读停顿应该是“陈元方/年十一时”;
故答案为:陈元方/年十一时
14.“太丘舍去”意思是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去”是离开的意思;“元方入门不顾”意思是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顾”是回头看的意思;“远近称之”指远处和近处的人都称赞元方的父亲;“之”是代词,指元方的父亲;“久而益敬”意思是时间久了更加尊敬,“益”是更加的意思;
故答案为:离开;回头看;代词,指元方的父亲;更加
15.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中“信”指信用、守信;“礼”指礼貌;这句话意思是到了中午没有来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句中“卿家君”指你的父亲,“法”是效仿,这句意思是:不知道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的父亲?
故答案为:①到了中午没有来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②不知道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的父亲?
16.结合文中描写,因为陈元方批评“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自己的所作所为遭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的批评,所以友人感到惭愧。结合对短文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因为陈元方批评“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自己的所作所为遭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的批评;
17.结合文中对陈元方的描写,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学识渊博的人;结合文中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学识渊博的人;
(2024·)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回忆我的母亲
杨绛
①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我很奇怪,我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小时候妈妈难得有工夫照顾我。而且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我脾气不好。女佣们都说:“四小姐最难伺候。”其实她们也有几分欺我。我的要求不高,我爱整齐,喜欢裤脚扎得整整齐齐,她们就是不依我。
②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辱,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是在笑我”,或“哦,他(或她)是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③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红。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会儿就做出一套衣裤。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谁谁谁。我觉得都恰当。
④妈妈每晚记账,有时记不起这笔钱怎么花的,爸爸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但据爸爸说,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个忙人,每天当家过日子就够忙的。我家因爸爸的工作没固定的地方,常常调动,从上海调苏州,苏州调杭州,杭州调回北京,北京又调回上海。
⑤我爸爸厌于这类工作,改行做律师了。做律师要有个事务所,就买下了一所破旧的大房子。妈妈当然更忙了。接下来日寇侵华,妈妈随爸爸避居乡间,妈妈得了恶疾,一病不起,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⑥我想念妈妈,忽想到怎么我没写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啊?
⑦我早已无父无母,姊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
(选自《文汇报》)
【注】杨绛(1911-2016),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钱锺书夫人。《回忆我的母亲》写于作者102岁时。
18.通读全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件事?
19.第③段画线句中的“调儿”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20.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21.阅读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8.母亲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母亲读小说、擅长女红、母亲给家里记账、随爸爸避居乡间等几件事
19.指母亲在读旧小说时能体会到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说明了母亲读书的用心。
20.善良温柔、勤俭持家、聪慧、喜爱读书的母亲的形象
21.自己的亲人已经故去,写完这篇文章,更勾起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疼爱和追忆。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8.结合短文内容,主要描写了母亲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母亲读小说、擅长女红、母亲给家里记账、随爸爸避居乡间等几件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母亲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母亲读小说、擅长女红、母亲给家里记账、随爸爸避居乡间等几件事
19.“调儿”在文中指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文中指母亲在读旧小说时能体会到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说明了母亲读书的用心。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指母亲在读旧小说时能体会到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说明了母亲读书的用心。
20.结合文中对母亲母亲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母亲读小说、擅长女红、母亲给家里记账、随爸爸避居乡间等几件事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善良温柔、勤俭持家、聪慧、喜爱读书的母亲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善良温柔、勤俭持家、聪慧、喜爱读书的母亲的形象
21.阅读最后一段,自己的亲人已经故去,写完这篇文章,更勾起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疼爱和追忆。结合自己的理解,根据全文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自己的亲人已经故去,写完这篇文章,更勾起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疼爱和追忆。
1 / 12021重庆宏帆八中语文冲进名校小升初真题精编三十七
1.(2024·)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着(zhuó)落 吝(lìng)啬 贮蓄 人声顶沸
B.莅(lì)临 霎(shà)时 澄清 花团锦簇
C.徘徊(huí) 倜(tì)傥 阴蔽 疲倦不堪
D.粗犷(kuàng) 绽(zhàn)开 云宵 咄咄逼人
2.(202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诀别 头晕目眩 憔悴 可望而不可即
B.倔强 班门弄 磅薄 一年之际在于春
C.闲适 心旷神贻 慷慨 玲珑剔透
D.行乞 走投无路 迷漫 多姿多采
3.(202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学习语文的蛛丝马迹。
B.对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毋庸置疑,这样的无心之举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C.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的灾难指日可待。
D.山涧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变化真可谓扑朔迷离。
4.(202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全班同学和少先队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
C.秋天的腾冲,是最美的季节。
D.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最美的大概就是孩子那种天然的想象力了。
5.(202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D.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6.(202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此文选自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再塑生命的人》一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7.(2024·)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____;可以是群聊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____;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____;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是____。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④不停的絮絮叨叨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8.(2024·)填空。
(1)明末地理学家 有“五岳归来不看山, 归来不看岳”之说,其中的五岳是指:泰山、 、 、 、 。
(2)“岁寒三友”是指: 、 、 。
(3)“文房四宝”是指: 、 、 、 。
(4)《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个人物是: 、 、 。
9.(2024·)读拼音,写词语。
yōu yǎ bèn zhuō dān bó huǎng rán
10.(2024·)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它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2)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
(3)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 、
(4)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
11.(202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 ; , 。
12.(2024·)默写填空。(8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述而》)
(6)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7)《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表现游子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8) ,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202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侯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①?”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③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⑤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⑥,周旋动静⑦,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履行:实施。②绥(suí):安抚。③恣:任凭。④孤:王侯自称。⑤法:效仿。⑥异世而出:出生在不同时代。⑦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陈 元 方 年 十 一 时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太丘舍去
元方入门不顾
远近称之
久而益敬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16.甲文中友人为什么感到惭愧?
17.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024·)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回忆我的母亲
杨绛
①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我很奇怪,我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小时候妈妈难得有工夫照顾我。而且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我脾气不好。女佣们都说:“四小姐最难伺候。”其实她们也有几分欺我。我的要求不高,我爱整齐,喜欢裤脚扎得整整齐齐,她们就是不依我。
②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辱,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是在笑我”,或“哦,他(或她)是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③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红。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会儿就做出一套衣裤。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谁谁谁。我觉得都恰当。
④妈妈每晚记账,有时记不起这笔钱怎么花的,爸爸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但据爸爸说,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个忙人,每天当家过日子就够忙的。我家因爸爸的工作没固定的地方,常常调动,从上海调苏州,苏州调杭州,杭州调回北京,北京又调回上海。
⑤我爸爸厌于这类工作,改行做律师了。做律师要有个事务所,就买下了一所破旧的大房子。妈妈当然更忙了。接下来日寇侵华,妈妈随爸爸避居乡间,妈妈得了恶疾,一病不起,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⑥我想念妈妈,忽想到怎么我没写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啊?
⑦我早已无父无母,姊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
(选自《文汇报》)
【注】杨绛(1911-2016),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钱锺书夫人。《回忆我的母亲》写于作者102岁时。
18.通读全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件事?
19.第③段画线句中的“调儿”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20.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21.阅读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吝(lìng)啬”应读lìn;“贮蓄”应写作“储蓄”;“人声顶沸”应写作“人声鼎沸”;
B项中词语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没有错误;
C项中“徘徊(huí)”应读 huái;“阴蔽”应写作“隐蔽”;
D项中“粗犷(kuàng)”应读 guǎng;“云宵”应写作“云霄”;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读音和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2.【答案】A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词语书写全部正确,没有错别字;
B项中“磅薄”应写作“磅礴”;“一年之际在于春”应写作“一年之计在于春”;
C项中“心旷神贻 ”应写作“心旷神怡”
D项中“迷漫”应写作“弥漫”;“多姿多采”应写作“多姿多彩”;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项中“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这句用来描述“语文学习”,词语运用不当。
B项中“毋庸置疑”意思是不必怀疑,这项中词语运用正确,没有错误。
C项中“指日可待”指(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这句中用来描述“全球性的灾难”词语运用不当;
D项中“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这句用来描述“天气变化”词语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4.【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项中句子缺少主语,应该把“使”去掉;
B项中“全班同学”和“少先队员”范围重复,应该把“和少先队员”去掉;
C项中“秋天的腾冲”是一个地方,不是季节,应该改成“腾冲的秋天”;
D项中句子表述正确,没有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对题目中的句子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找出句子的语病所在,然后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进行修改,以便正确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BC三项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要求;
D项中“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这句中应该把问号改成逗号,表示剪短停顿,这项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平时学习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结合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恰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项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项表述错误;
B项中关于《论语》的表述是正确的;
C项中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不是英国作家;这项表述错误;
D项中李白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句式衔接;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____”结合前面的“和风细雨”,后面应该选择“走了火的雷霆霹雳”;“可以是群聊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____;”结合前面的“片言只语”,应该选择“不停的絮絮叨叨”;结合前面的“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后面应该选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结合前面的“面对面的激烈争辩”,后面应该选择“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结合词语的表述,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揣摩所填词语应表达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做出正确选择。
8.【答案】(1)徐霞客;黄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2)松;竹;梅
(3)笔;墨;纸;砚
(4)刘备;关羽;张飞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徐霞客的名言,“五岳”指的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结合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2)“岁寒三友”指梅、松、竹这三种植物,因为松树、竹子经冬不凋,梅花迎寒开放,因此被称为“岁寒三友”。
(3)“文房四宝”指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即笔、墨、纸、砚。
(4)《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桃园结义”,结合原著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1)徐霞客;黄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2)松、竹;梅(3)笔;墨;纸;砚(4)刘备;关羽;张飞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9.【答案】优雅;笨拙;单薄;恍然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优雅”的“雅”是牙字旁,右边是“隹”;“笨拙”的“笨”是竹字头,下面是“本”;“单薄”的“薄”是草字头,下面是“溥”;“恍然”的“恍”是竖心旁,右边是“光”;
故答案为:优雅;笨拙;单薄;恍然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
10.【答案】(1)拟人
(2)反复
(3)比喻;拟人
(4)排比;比喻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1)这句中把“云彩和田野”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这句中“烧毁,烧毁,烧毁你”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3)这句把“雷声”比作“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雷声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这句中“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拟人(2)反复(3)比喻;拟人(4)排比;比喻
【点评】题目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根据每一选项中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做出正确选择。
11.【答案】如果一朵花代表一个快乐;我送你一个春天;如果一句诗代表一种思念;我送一本诗集
【知识点】仿写;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句子的表述,根据“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这句中句式的特点,进行仿写作答。
故答案为:如果一朵花代表一个快乐,我送你一个春天;如果一句诗代表一种思念,我送一本诗集。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12.【答案】(1)随君直到夜郎西
(2)乡书何处达
(3)正是江南好风景
(4)一夜征人尽望乡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影入平羌江水流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随风潜入夜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意思是眼下正是江南风光美好的 时候,在一个暮春落花时节,我又与你重逢。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6)“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故答案为:(1)随君直到夜郎西(2)乡书何处达(3)正是江南好风景(4)一夜征人尽望乡(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影入平羌江水流(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随风潜入夜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书写要正确。
【答案】13.陈元方/年十一时
14.离开;回头看;代词,指元方的父亲;更加
15.①到了中午没有来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②不知道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的父亲?
16.因为陈元方批评“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自己的所作所为遭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的批评;
17.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学识渊博的人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3.“陈 元 方 年 十 一 时”意思是陈元方年纪十一岁的时候,这句朗读停顿应该是“陈元方/年十一时”;
故答案为:陈元方/年十一时
14.“太丘舍去”意思是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去”是离开的意思;“元方入门不顾”意思是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顾”是回头看的意思;“远近称之”指远处和近处的人都称赞元方的父亲;“之”是代词,指元方的父亲;“久而益敬”意思是时间久了更加尊敬,“益”是更加的意思;
故答案为:离开;回头看;代词,指元方的父亲;更加
15.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中“信”指信用、守信;“礼”指礼貌;这句话意思是到了中午没有来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句中“卿家君”指你的父亲,“法”是效仿,这句意思是:不知道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的父亲?
故答案为:①到了中午没有来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②不知道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的父亲?
16.结合文中描写,因为陈元方批评“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自己的所作所为遭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的批评,所以友人感到惭愧。结合对短文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因为陈元方批评“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自己的所作所为遭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的批评;
17.结合文中对陈元方的描写,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学识渊博的人;结合文中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学识渊博的人;
【答案】18.母亲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母亲读小说、擅长女红、母亲给家里记账、随爸爸避居乡间等几件事
19.指母亲在读旧小说时能体会到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说明了母亲读书的用心。
20.善良温柔、勤俭持家、聪慧、喜爱读书的母亲的形象
21.自己的亲人已经故去,写完这篇文章,更勾起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疼爱和追忆。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8.结合短文内容,主要描写了母亲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母亲读小说、擅长女红、母亲给家里记账、随爸爸避居乡间等几件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母亲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母亲读小说、擅长女红、母亲给家里记账、随爸爸避居乡间等几件事
19.“调儿”在文中指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文中指母亲在读旧小说时能体会到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说明了母亲读书的用心。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指母亲在读旧小说时能体会到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说明了母亲读书的用心。
20.结合文中对母亲母亲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母亲读小说、擅长女红、母亲给家里记账、随爸爸避居乡间等几件事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善良温柔、勤俭持家、聪慧、喜爱读书的母亲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善良温柔、勤俭持家、聪慧、喜爱读书的母亲的形象
21.阅读最后一段,自己的亲人已经故去,写完这篇文章,更勾起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疼爱和追忆。结合自己的理解,根据全文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自己的亲人已经故去,写完这篇文章,更勾起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疼爱和追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