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7 10:3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张岱





都说“杭州西湖美如画。”古往今来,描写西湖美景的名篇数不胜数。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是让西湖超越了风景之单纯的意象,成为文人雅士寻梦、忆梦的精神家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去探寻张岱的梦。
点燃诗情,西湖寻梦
为了让此次活动更高效,我们首先要检查同学们对《湖心亭看雪》的预习程度。老师设计了几个关卡,关卡通关即可获得活动门票。
崇祯
更定


雾凇沆砀
铺毡
更有
强饮
预习检测第一关——字词读音关
预习检测第二关——字词解释关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拏一小舟
惟长堤一痕
余舟一芥
及下船
客此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都;消失
这;晚上八时左右
莫说相公痴


只,只有
量词,一叶
尽力;酒杯
哪能;还
罢了
客居
等到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预习检查第三关——句子翻译关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预习检查第四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时间
人物
地点
事件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西湖的湖心亭
张岱,舟子、两“客此”的金陵人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活动一
咬文嚼字赏雪景
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请你找出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对于如何描绘张岱眼中的雪景,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组讨论,请说说你的看法。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太啰嗦,改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量词使用不恰当,语序也不对,改成“湖上影子,惟一道长堤、一座湖心亭、与一艘余舟、两三个舟中人而已”更好。
文中关于雪景的描绘过于简单、朴素了,可以多加一些华丽的辞藻来修饰
有人将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改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对于哪一句更好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如果去掉,“天云山水”之间好像有明显的界限似的。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量词使用不恰当,改成“湖上影子,惟一道长堤、一座湖心亭、与一艘余舟、两三个舟中人而已”更好。
“湖上影子”应该是模模糊糊的,“道”“座”“艘”“个”,太清晰明确。“痕”“点”“芥”“粒”既是量词,又是比喻,有水墨山水画的点染效果。量词倒装,是为了强调长堤、湖心亭、小舟、人的渺小,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营造一种苍茫之感。
文中关于雪景的描绘过于简单、朴素了,可以多加一些华丽的辞藻来修饰。
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图,塑造了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美妙意境。
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特点:少用形容词和修辞。
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
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如梦如幻,如同一幅水墨画晕染在苍茫天地间,让人心神往之。
小结
活动二
解痴寻梦悟情怀
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张岱的人物形象,你会用什么字概括?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天气严寒,张岱却偏在寒冷的雪夜独自乘舟看雪,说明他是个酷爱雪景的特立独行的痴人。

张岱在雪夜里,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他的闲情雅趣;在张岱眼里,茫茫一片的雪景却像水墨画般,也展现了他的文雅。

明明有舟子陪伴,但张岱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两个金陵人偶遇张岱十分惊喜,但张岱尽力饮后就告别,说明了他觉得舟子和金陵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在景物描写中,他写出天地之大,人物之渺小,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
张岱是一个孤独文雅、酷爱雪景的痴人,那么他为什么孤独呢?请结合助读资料和文章相关语句探讨。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挥刀南下,明朝土崩瓦解,顺治帝登基,清朝正式建立。顺治初年,张岱参与反清复明起义,以失败结局告终,后逃入山中隐居不仕,终日著书。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生活,在追忆前尘往事中。1647年左右,写下《湖心亭看雪》。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年-1644年)。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曾定其为国都。
助读资料
明朝灭亡于崇祯十七年,经历了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悲痛,“崇祯”对于此时的张岱而言不仅仅是年号,更是抹不去的故国之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

“金陵”二字承载着对故国无尽的思恋。“客”字引发张岱沦为亡国游子,客居他乡他朝,又无奈隐入烟尘的悲愤心事。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追寻的梦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是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更是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小结
拓展延伸
《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中景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苏轼的“闲”和张岱的“痴”有什么异同?
课堂总结
西湖皑皑白雪,承载着张岱对故国的伤感梦忆,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像张岱这样痴梦人,他们被现实所桎梏,只能寄情山水,在自然中舒展身心,天地是他们的归宿。就像庄子说的那样: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人活着,一定首先要学会和自己相处,要留出时间让自己安静地与天地精神对话。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我,从而走向生命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