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7-17 10:3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4、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记录单等。
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红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播放郑建华老师微课的导入部分,由在教室里读书时能听到的声音到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
2.听声辨场景。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声音无处不在。
由此引出问题: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知探究
1.提出猜想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谁有想法,大胆地提出你的猜想。
预设:摩擦、敲打、碰撞、振动···
师:这么多猜想,该怎样去验证呢?
预设:通过实验。
2.实验探究
实验一:橡皮筋和钢尺发声实验
1.师:你能想办法让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吗?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橡皮筋:拨动
钢尺:压紧钢尺的一端,用手拨动另一端。
小组合作:一人拨动,使其发出声音,其余人仔细观察钢尺和橡皮筋在发声时的运动,填写学习任务单。
分享发现。
师:钢尺和橡皮筋整体都在动,不太容易观察,这该怎么办呢?别着急,郑老师有个好办法,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微课:整体不好观察,可以先观察上面的一个点。)
师:这个方法你学会了吗?试一试吧。(再次实验,观察红点的运动)
发现:橡皮筋和钢尺都在上上下下来来回回的运动。
师:像这样来来回回的运动叫作振动。所以,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都在振动。
实验二:音叉和鼓的发声实验
师:那音叉和鼓呢?它们在发声时也会振动吗?
生小组合作,进行试验。
交流发现:音叉和鼓发声时应该也在振动,但是看上去没有橡皮筋和钢尺明显。
播放微课(演示实验):音叉接触乒乓球,鼓的发声现象
师:在这里,乒乓球不断地被弹开,这能说明什么呢?
预设:说明音叉在振动。
师:鼓呢?你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黑色小物件不停的跳动,说明鼓也在振动。
实验三:声带发声实验
师:那老师在讲台上说话,我的喉咙振动了吗?
感受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放在喉咙上,轻轻的发出声音,感受你的喉咙振动了吗?
预设:振动了。
师:那老师还在说话,你能清晰的看到老师的喉咙是否在振动吗?
预设:不能。
师:贴个红点会有帮助吗?
预设:不会。
师:郑老师用一个非常厉害的实验,让我们能看到他说话的声音。一起来看。(播放微课)
郑老师用激光笔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他说话的声音,还更清晰的看到了音叉在发声时的运动。
3.得出结论
师:现在,通过这么多的实验,你能回答今天的课题了吗?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预设: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迁移应用
观看视频,了解发声频率不同,发声物体的振动也不一样。
练习
物体发出声音,是因为物体( )
保持运动 B.保持静止 C.振动
下面几种做法中,( )不能发出声音。
敲击鼓面 B.弹奏钢琴 C.按压皮筋
在敲击音叉时,小可同学发现,音叉被敲击后会持续一段时间发出声音,这是因为( )。
音叉的回声 B.音叉还在振动 C.音叉没有振动,空气在振动
我们敲门时,发出了敲门声,门没有在振动,这句话对吗?( )
对,看不出门在振动 B.错,门也在振动,只是不明显
拓展
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播放视频)
有趣的实验(播放视频: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作业
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寻找2-3种动物发出声音时的视频,研究小动物是靠什么来发声的。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索关于声音的知识。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来回
振动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