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寻味“苦”难,方见“圣”心——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整合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设计 寻味“苦”难,方见“圣”心——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整合教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7 13: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寻味“苦”难,方见“圣”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整合教学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人物形象,品味诗中人物之苦。
2.通过炼字和文本细读,品味诗人杜甫之苦。
3.感悟圣心,培养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人物形象,品味诗中人物之苦。
2.通过炼字和文本细读,品味诗人杜甫之苦。
3.感悟圣心,培养圣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两幅对联直接显现了杜甫“诗圣”的美誉。那么,何为圣?杜甫,又何以为圣?
出示“圣”字的甲骨文图案:
师:“圣”字经历了漫长的文字演变,“圣”字甲骨文,左边是口字,右边是耳朵,下边是人。《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圣,形声。从耳,呈声。那么,何为圣?即善用耳,又会用口,一撇一捺,顶天立地。”说到这儿,同学们可能觉得更加玄乎了,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去找找答案。
二、寻苦难中的人民
师:老师将这两首诗整合,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安史之乱背景下诞生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安史之乱这一场浩劫,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有太多苦难的人民。下面,请同学们到诗歌中找找,这两首诗杜甫都记录了哪些苦难的人民?请同学们将诗句中涉及到的人物圈画出来。
明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南村群童”“娇儿”“天下寒士”
《石壕吏》中“吏”“老翁”“老妇”(“老妪”)“三男”“乳下孙”“孙母”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如下句式“诗中………”体现……(人物)处于……(苦境)”品味诗中人物之苦。
明确: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体现“我”处于家徒四壁的苦境。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体现“我”处于茅屋修复无望的苦境。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体现“我”处于年迈体衰的苦境。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体现“我”处于焦灼无奈的苦境。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体现“娇儿”处于苦寒不堪的苦境。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体现“我”处于生活困窘的苦境。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体现“我”处于彻夜难眠的苦境。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天下寒士”处于饥寒交迫的苦境。
…………
师总结:从杜甫一家人的苦难到天下寒士的苦难,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啊!
明确:
(1)《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体现官吏处于公务缠身、紧急抓丁的苦境。
(2)《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体现老翁处于随时被抓、东躲西藏的苦境。
(3)《石壕吏》中,“老妇出门看”体现老妇处于时不我待、费力周旋的苦境。
(4)《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体现三男处于生死存亡、性命不保的苦境。
(5)《石壕吏》中,“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体现孙儿处于口粮不保、朝不保夕的苦境。
(6)《石壕吏》中,“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体现儿媳处于衣不蔽体的苦境。
(7)《石壕吏》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体现老妪处于年老充丁、年老应征的苦境。
…………
师总结:透过老妪一家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苦境,可见,有时候,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啊!
三、品苦难中的杜甫
师: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以第一人称记录自家茅屋被秋风秋雨所破,自己焦灼无奈、苦寒不堪、彻夜难眠。在《石壕吏》中,杜甫作为这场苦难的亲历者、见证者,含而不露。请同学们试着将“杜甫”二字补充到诗句中。
明确: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夜久语声绝,(杜甫)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杜甫)独与老翁别。
师:在以上这些涉及到杜甫的诗句中,请同学们认真揣摩,用如下句式:从诗句中“……”等词,感受到杜甫当时处于……(苦境),品味诗人杜甫之苦。
资料补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叛军安绪庆(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次年春,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在公元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会华州任所,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了眼前的一切。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一次为了大多数百姓幸福安定的正义战争。诗人自己作为唐朝的官吏,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面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却又不能相助。
明确:从诗句中“听”和“闻”两个词,感受到杜甫当时处于国家与人民的两难境地。迫于自己唐朝官吏的身份,对于官吏夜捉人的行为不能阻止;基于对百姓的悲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杜甫只能“听”,只能“闻”。
师:杜甫为何“暮投石壕村”,不“日投石壕村”,“午投石壕村”?
杜甫为何“天明登前途”,不“半夜登前途”,“连夜登前途”?
从“暮”和“天明”这两个时间词,你感受到杜甫当时处于……(苦境)?
明确:“暮”,表明杜甫夜幕时分投宿石壕村,侧面体现当时村民和旅客都在千方百计躲避官兵抓捕,社会兵荒马乱,民众苦不堪言;“天明”,表明杜甫天明时分才离开,因为杜甫心系老妪一家安危,担忧民众。
四、悟苦难中的“圣”心
师:在这两首诗歌中,诗人面对个人之苦、百姓之苦,他是如何应对的呢?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请分别在诗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明确: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听妇前致词,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师:从“安得广厦”与“吾庐独破”、“大庇天下寒士”与“受冻死亦足”的对比中,你感悟到杜甫身上怎样的精神与情怀?
明确:舍己为人、推己及人……
师:“夜久语声绝,(杜甫)如闻(……)泣幽咽。”请同学们在省略号处填入相应的人物。
明确:老翁、儿媳、全村人、天下苍生……甚至也可以理解为是杜甫在哽咽哭泣。
师:通过“夜久语声绝,(杜甫)如闻(……)泣幽咽。”以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你感悟到杜甫身上怎样的精神与情怀?
明确:悲天悯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
师总结: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大声疾呼,如何“安得广厦”?“吾庐独破”也在所不惜;只要“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死亦足”!
在《石壕吏》中,诗人迫于两难处境,他没有说什么,他只能“听妇前致词……如闻泣幽咽”;他也没有做什么,只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对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能力做判断的时候,就如实地记录它吧!”杜甫,正是这场苦难的记录者。诗歌,见证了时代的不幸,恰恰成为后人的万幸!
出示PPT,配乐总结: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口大声疾呼,在《石壕吏》中用耳默默倾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舍己为人、推己及人、悲天悯人的精神,他就是一个大写的“圣”!(黑板板书“圣”字甲骨文)
师:最后,让我们化身为诗圣杜甫,怀以舍己为人、推己及人、悲天悯人之心,为天下苍生大声疾呼——
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读: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生读: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生读: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师读: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齐读: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