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单选题
1.三、四万年前,在法国克鲁马努人所作的壁画中,捕猎野兽几乎是大型壁画的唯一题材,植物和非动物很少表现。据此可知,当时的克鲁马努人
A.掌握了传统农业的种植技术 B.将绘画发展成为独立艺术
C.在艺术上注重表现动物形象 D.最重要的生存方式是狩猎
2.下图是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据此可知,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国家和城市的出现 B.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C.人类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据史书记载,一个古代玛雅农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给12口人充足的粮食;在盛产粮食的地区,一个玛雅农民花两个月的劳动就能生产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须交纳的赋税和贡物。由此可推知
A.玛雅人农业经营规模较大 B.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
C.玛雅人农业商业化程度高 D.玛雅文明盛行精耕细作
4.从公元前8000一前7000年起,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美、南美以及非洲内陆先后形成几各有特色的农业中心。下列有关“农业中心”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西亚培植出小麦和南瓜 B.中南美洲培育出西瓜和棉花
C.东亚培育出水稻和粟 D.非洲培育出玉米和甜高粱
5.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图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图二山西襄汾陶寺墓葬(中原龙山文化)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随葬品20O多件。
A.旧石器时代 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
C.早期国家产生 D.王位世袭制产生
7.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消费习惯
D.畜牧业发达
8.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
文明古国(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
中国 粟、稻、大豆
印度 稻
两河流域 小麦
埃及 各种麦类
希腊、罗马 麦类
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
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
9.如图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000年世界古代主要文明分布示意图。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在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4
A.①地居民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骆马等家畜
B.②地居民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葡萄
C.③地居民培育出番茄、玉米和芋头等农作物
D.④地是粟的发源地,并饲养猪和狗等动物
10.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下图所示区域与小麦、大麦原产地对应正确的是( )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A.① B.② C.③ D.④
11.哈萨克斯坦拜尕兹遗址(公元前2200年左右)中制作面包的原料是黍和小麦,黍是一种最早被中国北部先民驯化的农作物,小麦原产于西南亚的新月沃地。这一现象说明( )
A.先秦时期已开辟丝绸之路 B.中亚地区此时成为商贸中心
C.黍和小麦已成为主要作物 D.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由来已久
12.“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A.狩猎和采集 B.种植和饲养 C.栽培和狩猎 D.采集和饲养
13.如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发掘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 )
时间 遗址 情况
距今8000年前后 河南舞阳贾湖 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力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
距今6000年前后 陕西西安姜寨 遗址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
距今40000年前后 山西襄汾陶寺村 遗址有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
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 D.氏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14.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15.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二、填空题
16.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 和 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1)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 和山羊。
(2)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 ;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 。
(3)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 。
17.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 ,氏族内部出现了 。
18.
男女地 位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 地位。
贫富分 化出现 (1) 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 (2)氏族部落的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 。 (3)氏族内部出现了 。
阶级差 别出现 (1)部落交战中的 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不断加强。 (2)战俘变成奴隶,出现自由民和 的差别。
国家 产生 (1)随着 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产生了。 (2)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9.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区域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家畜。 a.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b.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古代中国 主要分为北方 农业区和南方 农业区。 a.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b.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c.秦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 d.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a.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b.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a.古罗马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b.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更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美洲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20.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 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
①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 的发展基础
②主要代表: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 ,以 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 技术。
B.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 ,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 ⑧ 和神庙,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社会,农业处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全。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它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具有脆弱性,一旦发生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出现灾民大量死亡,农业劳动力减少,粮食供应短缺。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地理环境适宜的地区粮食高产、稳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生产总量都比较高;相反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应对饥荒的能力弱,粮食安全系数低。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粮食供应问题。曼彻斯特和英国中央政府实施了一些方法对策。首先,1761—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1850年的曼彻斯特,更是有5条运河和6条铁路穿过。这些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其次,1815年颁布的《谷物法》抬高了粮食价格,工人无钱购买工业制造品,同时也阻碍了欧洲大陆进口曼彻斯特的纺织品,为此,1838年,他们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第三,大规模的议会圈地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进行,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使土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为解决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官有粮仓概况
按行政建置设置的粮仓 中央 国有 京师仓、太仓、甘泉仓等都是国家级畿辅大仓,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 基本用于供应京师消费和支持西北军备
皇安 皇室成员和内廷各部门的粮仓 供皇宣和宫廷消费
地方 各郡县、王国均有常设之仓 多用于救灾济困
按军事建置设置的粮仓 内地 驻军军粮可取用于中央及郡县、王国的粮仓 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
边郡(地) 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如都尉设置的粮仓、边塞烽燧防御系统的粮仓;政府在边地大兴屯田,形成农官系统的粮仓建置
各地农官下属的粮仓 中央许多重要机构在地方设置农官及粮仓,如大农下辖的农官属仓,水衡、少府、太仆下辖的农官属仓 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过程。精耕细作使一夫一妻家庭变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个小家庭成为了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物质分配紧密联系的全能的社会实体。有了家庭经营,如管子所说:“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晚),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耕、种、中耕、收获以及积肥、施肥的知识和技能。
——摘编自孙达人《中国农民史论纲》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41年至1840年,中国人口从1.4亿增至4.1亿,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迹”。
——摘编自王渝生《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等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材料中的壁画重点描绘了捕猎野兽的场景,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的古人类以狩猎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的情况,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克鲁马努人掌握了种植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克鲁马努人进行了壁画创作,并未反映绘画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排除B项;克鲁马努人之所以将捕猎作为壁画的唯一题材,主要原因是克鲁马努人依靠捕猎为生,而不是因为他们注重表现动物形象,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据材料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农业产生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就是国家,此外还出现了文字和城市,文明产生,所以推动文明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阶级、国家和城市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而非原因,排除A项;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人类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但是农业产量高,能够满足家庭的生活和消费的需要,说明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B项正确;玛雅人采取极为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不是精耕细作,排除AD项;玛雅人农业生产程度较高,商业发展程度较低,排除C项。故选B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水稻和粟,C项正确;西亚培育了小麦,南瓜发源于南美洲,排除A项;西瓜发源于非洲,棉花发源于南亚的印度,排除B项;非洲培育出甜高粱,美洲培育出玉米,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考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玉米是由中美洲的居民最早培植的。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
6.B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图二反映了不同规模的墓葬陪葬品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B正确;图二产生于新石器时代,A错误;夏朝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材料未体现,C错误;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职位,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材料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B。
7.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养牛、种田都是农业生产的场景;养猪以避免去集市交换、养鸡以换取某些生活必需品,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正确。B项商品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题干信息与消费习惯不符,排除C。古代农耕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畜牧业发达不可能发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8.A
【详解】由材料“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以种植业为首的农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A项正确;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干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问题,排除C项;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不是影响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②是古希腊,③是两河流域,④是中国的长江流域,古希腊居民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B项正确;两河流域居民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骆马等家畜,排除A项;美洲居民培育出番茄、玉米和芋头等农作物,排除C项;粟是黄河流域的农作物,而不是④中国长江流域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是在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D项正确;A项是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排除A项;B项是印度河流域,是南亚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含两河流域属西亚,但小麦、大麦的原产地应该是在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材料反映了公元前2200年前,中亚地区在制作面包时,已经用上了原产于中国的黍和原产于西南亚的小麦,这说明了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由来已久,D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中亚和西亚之间的交流,不能说明中亚是商贸中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作物交流,无法说明当时的主要作物品种,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力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遗址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遗址有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和所学可知,观象占卜、防御性壕沟、观象、仓储、各项工程都需要加强和集中公共权力才能得以实现,也反映当时公共管理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故表中现象反映了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私有制产生和贫富分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物质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体现出物质生活的丰富,排除C项;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氏族之间的联系逐渐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仰韶农业中主要作物是粟,这种作物的播种收获有固定的时节,因此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必然推动人们对节气规律的总结,反映了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A项正确;粟是仰韶农业中种植广泛的作物,并不等于仰韶农业中不种植其它作物,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因此A正确,BCD排除。
16. 农耕 定居 绵羊 猪 狗 骆马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人类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由迁徙过渡到定居。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地区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17. 产品有了剩余 贫富分化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①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②贫富分化。
18. 从属 生产力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军事首领 奴隶 剩余产品 阶级 国家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①从属地位;②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③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④贫富分化;部落交战中的⑤军事首领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不断加强;战俘变成奴隶,出现自由民和⑥奴隶的差别;随着⑦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⑧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9. 粟麦 稻作
【详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0. 打磨 多元一体 彩绘陶器 粟 大汶口文化 养蚕缫丝 黑陶 祭坛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①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
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②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
主要代表: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③彩绘陶器,以④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⑤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⑥养蚕缫丝技术。
B.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⑦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⑧祭坛和神庙,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
21.(1)因素:生产力水平;经济模式;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社会财富分配;仓储设施;政府财力;政府政策等。
(2)措施:疏通运河,使用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便利商品流通;成立反谷物法联盟,主张自由贸易;敦促政府废除谷物法发布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重视农业生产,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影响: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一中“生产力水平较低”可知,生产力水平;根据“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具有脆弱性”可知,经济模式;根据“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可知,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根据“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等信息可知,社会财富分配和仓储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还包括政府财力和政策等。
(2)措施:根据材料二中“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可知,疏通运河,使用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便利商品流通;根据“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可知,成立反谷物法联盟,主张自由贸易,敦促政府废除谷物法发布命令,严禁囤积居奇;根据“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可知,重视农业生产,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根据“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大规模的议会圈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根据“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明进程等方面分析可知,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2.(1)特点:国家管理和控制;覆盖全国;种类多样;形成体系。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国家战略需要赈灾需要;调控市场。
(2)意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赈灾济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巩固边防: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助于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京师仓、太仓、甘泉仓等都是国家级畿辅大仓,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与“中央许多重要机构在地方设置农官及粮仓”可知,国家管理和控制;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覆盖全国;根据材料“按行政建置设置的粮仓”与“按军事建置设置的粮仓”可知,种类多样;根据材料“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可知,形成体系。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可知,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农耕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多用于救灾济困”可知,国家战略需要赈灾需要;根据材料“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可知,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与调控市场。
(2)本题是意义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材料“多用于救灾济困”可知,赈灾济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根据材料“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与“政府在边地大兴屯田,形成农官系统的粮仓建置”可知,巩固边防并且维护了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可知,有助于国家统一并且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23.(1)追求家庭和谐;勤于劳作;具有经验理性;注重自我完善。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长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政府的重视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详解】(1)品质:根据材料“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可归纳出追求家庭和谐;根据材料“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晚)”可归纳出勤于劳作;根据材料“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可归纳出具有经验理性;从经验总结来看,注重自我完善。
(2)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可归纳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可归纳出高产作物的引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环境稳定、政府政策支持及土地资源的重视也是重要因素。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