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7 11: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作者的主旨是
A.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
B.马嘎尔尼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
C.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
D.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
2.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 )
A.严重威胁汉朝中央政府的权威 B.不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具有地方民族管理自治性质
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更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如图,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4.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井真成的墓志。墓志写道“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运邦,驰骋上国。”该墓志的发现 ( )
①可以作为用于研究遣唐使的重要物证
②具有见证中日文化交流的学术价值
③印证了唐代开放的外交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到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除。“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在西南地区
A.实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因俗而治 B.官员选用由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任期制
C.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因地制宜管理 D.设置与六部地位相同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6.《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海外诸藩朝贺进贡使有下从,留其半于境(边境);由海路朝者,广州择首领一人、左右二人入朝。”这表明唐朝( )
A.严格管理外事活动 B.宗藩关系的不断发展
C.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D.推行开明的外贸政策
7.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由“招抚怀柔为主,军事征服为辅”变为“军事征服为主,招抚怀柔为辅”。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力的增强 B.尚武风气的兴起
C.和亲政策的失败 D.民族交融的加深
8.汉文帝致匈奴书称“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约定“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长城成为双方共同认定的边界。这表明,西汉( )
A.限制同域外的交流交往 B.华夷秩序观念已经出现
C.与匈奴的关系逐渐缓和 D.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开发
9.藏族有一首民歌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广为百姓传唱。歌词大意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崇敬和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10.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实行“改土归流”。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变,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地方行政制度开始推广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D.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1.有学者认为,某朝代之前,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不在其中。实现了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开了在中央政权中设置具体管理地方机构的先河,这主要表现在元朝设立了
A.枢密院 B.宣政院 C.中书省 D.理藩院
13.《传国玺诗》是辽朝第六位皇帝圣宗耶律隆绪得到传国玉玺时所作,诗文如下:“一时制美玉,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慎守,世业当永昌。”该诗作反映了( )
A.契丹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B.宋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C.辽统治者重视正统观念 D.契丹民族特色正在丧失
14.据《宋史》记载,宋仁宗以仁治国,他驾崩时辽道宗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为其建衣冠冢寄托哀思,且此后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宋辽矛盾逐渐消除 B.和平成为宋辽人民共同愿望
C.中原文化认同加强 D.宋辽间宗藩关系进一步巩固
15.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行省以下设置道州县三级 D.设置理藩院管辖西藏事务
二、填空题
16.清
(1)清朝设立 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4)清政府分别册封 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 、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17.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朝时期: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鞋译人才的 。明朝陆续 ,防范 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 。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 ,与 各族开展贸易。
18.唐朝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 ”。
(2) 、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 都护府,北方设安北、 都护府,东北设 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19.清朝
(1)机构:设立 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举措
蒙古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 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青海、西藏 地区 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 ”和“ ”,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
西南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20.秦
(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 、桂林郡、象郡等。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隆庆四年(1570),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与俺答汗闹翻,归附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和高拱支持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的建议,采取安抚政策,优待把汉那吉,并以此为契机改善与蒙古各部的关系。隆庆五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把汉那吉为昭勇将军,其他蒙古诸首领也被封为都督同知、指挥同知、千户、百户等职;俺答遣使贡马。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一方面,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当时如谭纶、王崇古、方逢时、张学颜等等,都在北边防务上发挥了作用。万历初,“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在张居正执政时期及其后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善蒙汉关系措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蒙、汉关系改善的历史意义。
22.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徒溃河之滨。” 《辽史 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 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
【详解】从材料“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可以看出由于清政府盲目自大,丧失了与西方先进文明相互融合的机会,C项正确;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鸦片战争的爆发,A项错误;马嘎尔尼访华回国后看出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但并非酝酿侵华,B项表述错误;18世纪英国战略意图已经到达亚洲,想与中国展开贸易往来,D项错误。故选C。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汉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属国制度允许少数民族保留原有社会组织方式,因此具有民族自治性质,D项正确;这一制度加强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排除A项;这一制度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排除B项;这一制度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组织方式,并没有与内地制度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经过平等协商,双方在1689年签订了平等的《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东段边界。D项说明符合史实,D项正确;清朝在管辖西藏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册封佛教首领,历世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设立驻藏大臣,掌握对西藏的行政、军事、外交等大权。A项说明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762年乾隆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新疆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成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B项说明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随着清朝国力的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时期对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C项说明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运邦,驰骋上国”,结合所学可知井真成是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记载了墓主人受日本朝廷委派前往中国的相关经历,可以作为研究遣唐使的重要物证,①所述符合题意。井真成作为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是历史上中日文化交流的例证,其墓志的发现具有见证中日文化交流的学术价值,②所述符合题意。日本遣唐使来华体现唐朝对外交流的活跃,但“对外交流活跃”不等同于“外交政策开放”,③所述不恰当。综上,①②所述体现了井真成墓志发现的意义,A项正确;③所述不恰当,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实际上是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选用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制,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改土归流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A;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在改土归流中并未体现,排除C;理藩院和改土归流不是同一内容,排除D。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唐朝对于外国朝贡使团,进京(西安)人数有严格限制,管理甚严,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宗藩关系的发展,排除B项;海上丝路贸易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外贸,还有使节往来,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登基,西汉对匈奴的政策逐渐强硬,以军事斗争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显著增强,具备通过军事征服匈奴的物质条件,A项正确;尚武风气在汉初就已存在,排除B项;“和亲政策失败”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这一变化与民族交融的加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由材料可知,汉文帝对匈奴提出以长城作为双方的边界,约定“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说明这一时期华夷秩序的观念已经对统治者的决策产生了影响,由此可推知华夷秩序观念已经出现,B项正确;长城成为双方共同认定的边界并不会限制双方的交流交往,排除A项;确定双方边界并不一定能缓和双方的关系,且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逐渐恶化,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双方边界的设立,并没有涉及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变,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地方行政制度开始推广”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中国”是指实现了疆域空前辽阔并实现了多民族的大统一,结合所学,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项正确;汉唐王朝虽然疆域辽阔,但是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排除A、B项;宋朝时期始终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最早叫总制院,元朝设立,它是直属中央的管辖机构,主要职能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西藏地区军政事务。B项正确;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与元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一时制美玉,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慎守,世业当永昌。”和所学知识可知,辽圣宗得到传国玉玺时,告诫子孙后代要善守祖业,这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仅为辽圣宗诗作,契丹族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结论过于夸大其词,排除A项;宋辽有战有和,且材料没有体现宋辽战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契丹民族特色更无从得出民族特色丧失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依据材料“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奉其御容如祖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之间有着长期的和平局面,同时辽朝视宋仁宗如祖宗,说明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矛盾相对来说有了缓和,但不能说“消除”,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宋辽人民的共同愿望,排除B项;宋辽之间并不是宗藩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B项正确;宋朝已经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排除A项;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6. 理藩院 五世达赖 青海 改土归流
【详解】据所学可知,清
(1)清朝设立①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4)清政府分别册封②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③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④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17. 提督四夷馆 修筑长城 蒙古骑兵入境 “九边” 马市 蒙古、女真
【详解】据所学可知,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鞋译人才的①提督四夷馆。明朝陆续②修筑长城,防范③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④“九边”。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⑤马市,与⑥蒙古、女真,与各族开展贸易。
18. 天可汗 文成公主 北庭 单于 安东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①天可汗”。
(2) 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③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④单于都护府,东北设⑤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19. 理藩院 准噶尔部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改土归流
【详解】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20.南海郡
【详解】据所学可知,秦
(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1.(1)优待蒙古上层分子.知人善任,重视边防事务.恩威并施,成效显著。
(2)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
【详解】(1)根据材料“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和高拱支持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的建议,采取安抚政策,优待把汉那吉,并以此为契机改善与蒙古各部的关系。隆庆五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把汉那吉为昭勇将军,其他蒙古诸首领也被封为都督同知、指挥同知、千户、百户等职;俺答遣使贡马”可知,优待蒙古上层分子;根据材料“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当时如谭纶、王崇古、方逢时、张学颜等等,都在北边防务上发挥了作用”可知,知人善任,重视边防事务;根据材料“采取安抚政策,优待把汉那吉,并以此为契机改善与蒙古各部的关系。隆庆五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把汉那吉为昭勇将军,其他蒙古诸首领也被封为都督同知、指挥同知、千户、百户等职;俺答遣使贡马”“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可知,恩威并施,成效显著。
(2)根据材料“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和高拱支持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的建议,采取安抚政策,优待把汉那吉,并以此为契机改善与蒙古各部的关系”“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当时如谭纶、王崇古、方逢时、张学颜等等,都在北边防务上发挥了作用”“在张居正执政时期及其后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可从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等方面简析蒙、汉关系改善的历史意义。
22.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回答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历史事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回答的时候首先要抓住一个关键性的核心,把核心观点先摆出来,再围绕核心来一步一步论述。结合所学知识给出自己的史实依据,在展示史实的时候可以按照历史的顺时顺序一步一步进行概括,注意“多元一体”体现。
考点: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问题,其实它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3.(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答出三点即可)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答出二点即可)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现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可知,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根据材料“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戌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可知,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可知,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根据材料“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可知,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根据材料“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可知,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答出三点即可)政治智慧:根据材料“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根据材料“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戌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根据材料“过之先,出自”可知,血缘认同;根据材料“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可知,文化认同;根据材料“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可知,制度认同。(答出二点即可)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血缘、文化和制度的认同,可从巩固政权、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以及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即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